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丽水市名人>缙云县名人

郑汝璧

暂无郑汝璧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缙云名人郑汝璧介绍

明朝政治人物

郑汝璧(1546年—1607年),字邦章,号昆岩、愚公,缙云(浙江丽水)县城东门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迁云南司郎中。

郑汝璧人物简介

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及第,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迁云南司郎中。

隆庆三年(1569)调任吏部验封司郎中,五年,参与考核地方官员工作,罢黜了一批不肖官吏,闻者称快。后又转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文选司掌管官员选拔任用,职责甚重。郑汝璧对人才的选择与使用有独到的见解。他曾说:“天下的人才不能供天下用,问题在主管者有私心和主观偏见。主管用人的要警惕自己,千万不能有私心,用人者要考虑时势、资历、才能与地点,使之相适应,相平衡”。这时张居正当国,掌握大权。张是湖北人,湖北人趁机仗势活动的很多。郑汝璧对湖北人的不正当活动常加以抑制。湖北籍官员因此对郑汝璧怀恨在心,在张居正前说郑的坏话。郑汝璧对张居正亦不逢迎,敢于反对张居正的不正确决策。但张居正却很看重郑,把选拔官员的事完全交托给郑,并常对人说,郑汝璧所做的正是我的意思。因此郑汝璧在文选司能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他所推选的官员都合于社会的舆论,对张居正推行改革起了积极作用。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日,明穆宗病危,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召入宫中。临危托孤,和太监冯保一起辅助十岁太子朱翊钧。次日,穆宗死。六月十日,万历即位。十六日,冯保挤走高拱,惊死高仪,张居正成为仅有的顾命大臣。从此在张居正的领导下,朝廷面貌焕然一新。郑汝壁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内阁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按巡抚,巡按巡抚稽查地方官员。七月,南京兵部尚书王之浩与张居正有旧,改任刑部尚书。王之浩精于察狱,诸司属莫当。他对云南司主事郑汝璧十分满意,称其才,谓可大用。张居正闻报,锐于求才,欲调郑汝璧到吏部任职。时恰礼部仪制司缺额,忌才的人立即下文急调,于是任仪制司员外郎,与吏部文选司,兵部职方司主管郎中称为三大郎。此前,仪制司官吏常利用其职权对宗室及藩王索取贿赂。他到任后翻检旧日文书档案,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由礼部尚书万之俊奏准后施行,使仪制司诸多弊端得到纠正。

万历五年(1577年),大计开始,有二犯官为议者,共人方志首揆门下,踪迹甚匿,自谓立致开府,巷阁亦哄然谓。然而公榜一出,竟俱被黜退。闻者是且骇、且快、且服。又有一贤官,时遭相(张居正)怨恨,势欲黜。郑汝璧力持再三,最终被保了下来。时冬月已行尽(年关),会有巨寇自其境发觉,欲旨下削籍。次日,郑往见张居正时说:“某(地)的事昨已处矣。若谓我亦能予夺,无俟汝也。”保护了好人。

考功按旧例要加入春闱考核,时逢张居正长子敬修考试。张派郑汝璧主管考核,希望能有所照顾。等到考试结束,郑汝璧就称病求退,改由验封员外郎徐元太代理。结果敬修落第,于是得罪了张居正。郑汝璧说:“我有意躲避,不为他办事,我知道今后不会继续受到重用了。”果然,一月后转为文选司郎中。到任那一天,郑汝璧立即提拔原给事中赵参鲁,以典官超擢福建提学佥事。同僚都认为此举太奇,郑汝璧说凡事看准了就必须大胆地办理,这是他的一生风格。他经常说:“事机不可失,一见端即断。当行之,稍迟恐生它说。”又说“天下才自足供天下用。特秉者,未能无私,慎勿以有私待之,参互事势以资,与才与地相提衡焉,私无所容矣果其人宜私无害也,慎无逢迎,顾逆麟亦当避。”张居正一个亲近的人,原在留都南京,正急着要求调进京师,资历条件也符合,郑汝璧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张居正当权五年左右,朝廷内矛盾尚未激化。郑汝璧认为他还没有明显的过错,从和善正直的角度,往往给予规劝和提醒,张也不时说:“此正我意。”这是在天官任期内能有所作为,得到大家赞同的缘故。

是时,其父郑重亡故,郑汝璧奔丧在家。由于为官执法公直,张居正亲信中有许多人对郑不满,尤其是他的一些同乡一湖北人,并有切齿之语:“此自我户内短长,何容汝外人持之。”竟放肆地议论起郑汝璧的差错。张居正清楚,对内自己可以一手掌管,对外也可以独行,但如果公开对郑摊牌,恐怕对郑反而有利,于是仅是降低郑汝璧的俸禄,犹委以选事。

万历六年(1578年)三月,郑汝璧升太常寺少卿,按例提督四夷馆。朝旨下达之日,朝廷中顿时攻击之声四起,说“掌”历俸九年,有旨“姑依(妄)议。佐察三选,乃近年速化陋习,祖宗朝何曾有此?”不几天,即被外调出京,降福建布政使右参议(明制,布政使为各省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议,统领省内各州、县)。不久又调任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明制,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首长为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刑狱,副使为副),管辖琼州(今海南岛)。郑汝璧认为自己原是京官,任过吏部要职,被放边远地区,不得其用,是被人挟怨排挤,心中不乐,于是上疏辞官回乡。

郑汝璧在家居住了12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朝廷下诏起用,任井陉(今河北井陉)兵备副使。不久又调任赤城(今属河北)参政。赤城是明边防重镇,与蒙古鞑靼为邻,郑汝璧积极加强边防,整顿军队,常与诸将驰骋荒郊,考核武艺,探讨战略。当时鞑靼与明讲和几十年,边塞无大战事,但鞑靼仍不时有小股入侵劫掠,各地边将怕引发战端,要为开启边衅负责,因此对小股劫掠常加容忍,不加回击。郑汝璧以保民为务,遇有鞑靼入侵,即派骑兵出击,斩杀入侵者。他警告鞑靼说:“你们叛逆不法,怎能容忍,中国人为盗都要斩杀无赦,何况你们。”鞑靼人惊服,不敢再来。给事中钟羽奉命巡视各处边境,后上疏说:“臣遍历诸边,明目张胆敢战守者,惟郑汝璧一人而已。”神宗特赐给金银绸绢以奖励,升为河南左参政,又转任榆林中路按察使。榆林也是北部边防重镇,郑汝璧鼓励诸将加紧军队训练,使榆林边防面目一新,第二年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寻加右佥都御史(明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其下有左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这年山东、河南发生大饥荒,郑汝璧千方百计设法赈济灾民,因措施得力,所任得人,先后救活灾民633万。但邻省河南因救济不力,出现人吃人的悲惨景象。郑汝璧知道后,又筹集粮款,派御史钟化民去河南赈济,使河南局势转为稳定。两省士人立碑加以歌颂。这年(1592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派军队20万入侵朝鲜,朝境大部土地被侵占,与朝一海之隔的山东震动,民心惶惶。郑汝璧调兵遣将,加强戒备,人心始安。这时朝鲜国王派使向明朝请求派兵援朝(朝鲜当时为明朝藩属)。明朝决定派兵,蓟辽总督孙 上奏建议派郑汝璧为帅,率军援朝。恰在此时郑母去世,郑要求按制度丁忧守孝,没能成行。

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孝满起复,任南京太常寺少卿。万历三十年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今陕北延安、绥德、榆林一带)。因重临故地,熟悉形势,将领大都是旧属,指挥如意,鞑靼屡次犯边都由郑指挥李如樟、杜松等将领将其击败。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宣化、大同)山西等地军务。宣大为明最重要军区,拱卫首都北京,辖境包括今河北省西北宣府(今宣化)山西大同及山西北部一带。这时鞑靼王方死,境内骚动,边境形势趋紧,郑汝璧到任后,檄诸将修城堡,练士卒,召大将麻贵等商议,拟出奇兵袭之。鞑靼诸部闻讯不敢行动,边境趋于安定。此时郑汝璧已患病,至万历三十五年夏(1607)病情加重,上疏求归,得旨允准,行至山东荆门驿,卒于舟中。后以军功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世袭。葬于城南兰口飞凤山,今其墓犹存。

郑汝璧主要著作

著述颇丰,有《律解》、《五经旁训》、《仪制》、《功臣封爵考》、《皇明帝后纪略》、《同姓诸王表》、《功臣封爵考》、《臣谥类钞》、《大明律例解》、《封司典故》、《延绥镇志》、《由庚堂诗文集》等。

郑汝璧后世纪念

郑汝璧在仙都留有多处遗迹,小赤壁的龙耕路尽头,有一处较宽,有“昆岩洞天”四个大字。据说是郑汝璧所开凿的丹室。名相张居正死后被诬抄家,其子张懋修是个状元,逃离家乡,历受迫害,投奔当时丁忧在家的郑汝璧,郑将他藏在该处,改名换姓,隐居长达20年,以酬张居正对他知遇之恩。仙都芙蓉峡(铁城)的紫芝山房,是郑汝璧家居12年时,与李键等人在此处隐居,吟咏唱和之所,后人称为铁城书院。

郑汝璧补充介绍

  郑汝璧(1546—1607),字邦章,号昆岩、愚公,缙云城东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迁云南司郎中。张居正闻其才,迁任仪制司。在任因革除陋习,肃清积弊,排斥贿赂幸进之徒,裁抑逢迎索求者,遭人忌恨。后为太常寺少卿,出任福建右参议,一年后又调广东副使,分辖琼州,不满权贵,奏请辞归。居家十二年,又奉召任井陉兵备副使,迁赤城参政。地处边陲,外敌时有入侵劫掠,汝璧斩入侵之敌和严词警告,军威并用,边塞得宁。后转调河南左参政,迁榆林中路按察使,翌年为山东右布政。未几又擢右佥都御史,代孙鑛巡抚山东。时值山东饥荒,谕告所属州县,互通有无,赈粮赈款,于市集地煮粥以济,赈救饥民630余万人。同时,募兵备战,防御倭寇。后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击破三面来犯之敌。万历三十三年(1605),任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整军备,破犯敌,靖边防。三十五年,积劳成疾,请求辞归,殁于山东荆门驿途中。著述颇丰,有《五经旁训》、《功臣封爵考》、《皇明帝后纪略》、《同姓诸王表》、《臣谥类钞》、《大明律例解》、《封司典故》、《延绥镇志》、《由庚堂诗文集》等。

  “郑汝璧”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