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湖州市名人>吴兴区名人

赵九章

赵九章人物照片

吴兴名人赵九章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九三学社社员 ,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

赵九章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35年—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 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1968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毕生从事现代气象学、海浪和台风中心预报、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赵九章人物生平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

1918年—1921年,就读于开封北仓小学。

1922年9月,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1925年8月,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193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35年—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

1938年10月,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及航空工程系副教授。

1940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

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581”组副组长。

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

1968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主要成就

赵九章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九章从事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研究。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也做了研究。先后创立了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开辟了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新研究领域 。

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赵九章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发展了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赵九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赵九章通过研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同时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指导开展中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降水的研究,使中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赵九章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赵九章开始中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20世纪60年代,赵九章开始气象火箭的研究,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和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气象火箭的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的领导下研制的。

学术论著

[1]赵九章.法国气象方面的一些情况[M].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65.

[2]赵九章,徐荣栏,周国成.带电粒子在偶极磁场中的运动区域及其模型实验[J].科学通报,1963(11):56-57.

[3]赵九章.十年来中国气象学研究的进展[J].气象学报,1959(3):12-17.

[4]都亨,赵九章.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一种机制(一)[J].地球物理学报,1964(03):15-24.

[5]赵九章.太阳风、外空磁场及低能带电粒子探测之进展[J].Chinese Journal,1963(11):9-19.

[6]赵九章.高空大气物理学[M].科学出版社,1965.

[7]赵九章.高空大气物理学 (上册)[M].科学出版社,1965.

[8]赵九章.中国气象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前瞻[J].气象学报,1951(01):16-19.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1935年4月

中国气象学会会议

1945年1月

中央研究院第一次学术讨论会

1945年5月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第五次学术讨论会

1946年2月

国际气象会议(伦敦)

1948年2月

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

1949年4月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第七次学术讨论会

1950年6月

中国科学院院务扩大会议(北京)

1950年8月

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北京)

1953年1月

中国科学院第五次院务常务会议

1953年9月

中国科学院第三十次院务常务会议

1953年11月

中国科学院第三十九次院务常务会议

1954年3月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务常务会议

1959年4月

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

1962年

国际空间研究会议

1962年

全国科技工作者会议(广州)

1962年4月

宇宙空间研究会议(意大利)

1963年6月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波兰)

1966年5月

卫星系列规划设想讨论会

1965年10月—11月

中国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

科研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44年

东亚之大气涡旋

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学类第二奖

1985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赵九章人才培养

平台建设

赵九章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空间环境实验室。

院系建设

1958年,赵九章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

编写讲义

赵九章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期间,编著了《高空大气物理学》等讲义。

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时,编写了《动力气象学》等讲义。

讲授课程

1944年—1949年,赵九章在中央大学理学院气象系任教期间,讲授《动力气象学》等课程。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赵九章主讲《空间物理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课程。

1959年,赵九章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磁暴组的讨论班学员讲授《宇宙电动力学》等课程。

治学态度

赵九章在学术上很民主,但对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严谨,研究所的一些重要论文送刊前他都要亲自审阅的 。赵九章对年轻人严格要求,悉心扶植,很多学生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治学方法

无论是学生培养还是科学研究,赵九章既注重基础理论,又重视结合实际,注意传授治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和发现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形成论文题目与内容。

指导学生

赵九章为中国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等培养了一大批中流砥柱。如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院士,空间物理学家王水院士 ,动力气象学家陶诗言院士 ,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教授 ,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 ,气象学家朱岗昆教授 ,大气物理学家周秀骥院士 ,地震学专家许绍燮院士 ,气象学家巢纪平院士 ,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曾庆存院士 ,南京气象学院顾钧禧教授 ,气象学家谢义炳院士 ,大气科学和遥感学家赵柏林院士 ,地球物理学家陈颙院士 ,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院士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人物评价

“中国现代气象学、空间科学的开创者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中国新闻网评)

“他(赵九章)的一生是为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生,为中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中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方面的贡献也是突出的,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评)

“赵九章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他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国防科技和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评)

“赵九章为中国气象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树立了重才善教、致力创新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学习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大师风范;学习他求新求实、教研结合的治学方法;学习他慧眼识才、关心后辈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忠诚国家、奉献民族的高贵情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评)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评)

“赵九章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人造卫星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气象教育事业、为地球物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校友总会评)

“赵九章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和推动贡献巨大。”(大气物理学家周秀骥院士评)

“赵先生(赵九章)是当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科学人才,他的贡献是巨大的。”(空间物理学家王水院士评)

赵九章后世纪念

赵九章铜像

1997年,44位科学家(其中42位是院士)联名倡议为赵九章树立铜像,铜像安放在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科研楼的大厅中央,2008年赵九章铜像迁至空间中心科研楼九章大厦。

2010年7月1日,赵九章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

纪念邮票

中国邮政自1988年开始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截至2020年9月,共发行了八组,有34位科学家入选。2014年赵九章入选第六组纪念邮票。

行星命名

2007年10月29日,以赵九章的名字命名的“赵九章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国际编号为7811的“赵九章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2年2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COSPAR赵九章奖

2006年,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执行局设立了“COSPAR赵九章奖”。

赵九章科学奖

“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设立于1990年,是以赵九章的名字命名的,面向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及空间探测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奖,简称赵九章科学奖。赵九章科学奖共设四个奖项:大气物理奖、地球物理奖、空间物理奖、空间探测奖,颁发奖金、奖杯、奖状等,每两年颁发一次。

赵九章补充介绍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0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赵九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