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舟山市名人

殷鸿福

殷鸿福人物照片

舟山名人殷鸿福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

殷鸿福,1935年3月15日生于浙江舟山,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该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矿部古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9年3月起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副主席、国际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 。198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1993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学研究奖 ;2002年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 ;2008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9年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

殷鸿福以三叠纪地层学和古生物研究为起点,建立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 ,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 。

殷鸿福人物经历

1952年,殷鸿福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冷门的地质专业,他以高分报考地质专业的事迹曾登上《中国青年报》。

1956年5月,殷鸿福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后在地质学家杨遵仪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

1961年5月-196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助教。

1969年,殷鸿福被下放到农村,直至1971年才得以返校。

1971年-1978年7月,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助教。

1978年7月-1980年7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讲师。

1980年3月-1982年3月,殷鸿福赴美国,在美国自然博物馆任高级访问学者。在两年学术访问期间,他完成了6篇SCI学术论文。最后,放弃美国公司的邀请,回到武汉地质学院 。

1980年7月-1986年7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副教授。

1986年7月起,在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授、博士导师。

1990年11月-1991年5月,在英国大英自然博物馆任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殷鸿福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殷鸿福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发表中国首部生态地层学专著。他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生物成矿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中国生物地质学学科体系。他发表化石描述论著近300种,图版80多幅。殷鸿福系统总结中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确立中国浙江长兴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 。

创新定点

殷鸿福主持和参加过的几十个地质工作项目中,最重要的是“地球历史上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金钉子”——浙江长兴煤山就是其中之一。全球曾有13条剖面专门研究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而“金钉子”最后“花落中国”,殷鸿福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殷鸿福开始着手研究确定更科学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划分标志。

1986年,殷鸿福提出,将浙江长兴槐坎发现的“牙形石化石”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以此确定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分界线。当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二叠纪—三叠纪国际学术会议上,殷鸿福提出了确定界线的新标准。新旧标准的选择引起了巨大反响。几年后,界线工作组的其他科学家纷纷转而支持殷鸿福的新标准。

1996年,“金钉子”海相选址基本定性,中、美、俄、德等九个委员联名推荐中国浙江长兴煤山。

2001年2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认,将浙江煤山树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 。

2001年,经过国际学术组织三轮投票,国际地学界正式将这颗“金钉子”定址浙江省长兴县,这是地质历史上分量最重的“金钉子”之一,被称作中国地学界“可载入史册”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该项成果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煤山成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唯一候选层型剖面,殷鸿福的观点也被国际主流学界认可,并奠定了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

由此开拓了中国古-中生代转折和生物大灭绝的研究,推动该研究成为一个地学热点领域。古生物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传统古老学科,殷鸿福先后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生态地层学、生物成矿学、生物地质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完整的地球生物学的新学科体系 。

开拓新域

殷鸿福于1982年最早向中国国内介绍用古生物地理论证微板块和地体的活动,组织中国地史时期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地理学》专著,论证了中国各时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划,为中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94年《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末,殷鸿福首先将地质微生物活动与矿床学结合起来,主持了微生物成矿的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1982年开始开展了生物地质学方面的研究。1994年,他发表《生物地质学》一文,明确提出要“走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学科交义的道路”,以地球环境与生物的协同演化为主攻方向。同一时期,国际上兴起了地球生物学,把它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部分、是由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形成的新学科。它与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一起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三大物质运动(生命、物理和化学)的学科体系。殷鸿福的研究工作与国际接近同步。2008年,生物地质学研究项目启动26年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团队继续发展新兴的地球生物学,提出了地球生物学初步的学科体系。

由于他在生物地质学和地球生物学方面的先导工作,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2005—2006年组织了两期“生物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的双清论坛。他的团队相继入选基金委“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殷鸿福巳完成了中科院地学部委托的“地球生物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将进行“深部地下生物圈”和“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继续发展新兴的地球生物学。目标是发展具中国特色的地球生物学,依据中国占优势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以及新兴的地质微生物学,形成在国际上有创新特点的地球生物学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 。

论文著作

截至2018年12月,殷鸿福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240篇,代表作有《生物地质学》、《地质演化突变观》、《中国古生物地理学》和《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 。

成果奖励2000年,殷鸿福主编的专著《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8年,殷鸿福主持的生物地质学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人才培养

殷鸿福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美国按期回国,作为教研室当时的副教授,至2012年他已指导了5名博士后、35名博士生和一批硕士生。他培养的博士生童金南、谢树成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克信、龚一鸣、冯庆来、赖旭龙、杜远生等都独立承担起了科研任务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现任科普教育部主任陈晶博士也是殷鸿福的弟子,2008年博士毕业时在殷老师的建议下来到博物馆专门从事科普工作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

1989年

首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

199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10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学研究奖

1996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2年

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

2018年

“年度最美教师”称号

2018年11月16日

“非凡贡献人物终身成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与新华公益联合评选)

2019年5月14日

“华人教育名家”称号(2018-2019华人教育家大会暨荣耀盛典)

2019年11月18日

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2021年11月19日

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拟表彰人选

2021年11月30日

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

殷鸿福人物评价

殷鸿福在美国研究期间,美国同行被他的学识和刻苦研究精神所折服,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中国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 。(化石网评

殷鸿福一辈子从事地学科研工作,是中国地球古生物学的先驱者;他扎根讲坛58载,是教育的楷模、教师的标杆。“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风正一帆远,树直百年材。”这是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殷鸿福教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青年教师的寄语,也是他60余载地学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 。(《湖北日报》评

殷鸿福补充介绍

  殷鸿福,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 1935年3月15日生于浙江舟山。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发表我国首部生态地层学专著。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生物成矿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我国生物地质学学科体系。发表化石描述近300种,图版80多幅。系统总结中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确立中国浙江长兴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代表作有《生物地质学》、《地质演化突变观》、《中国古生物地理学》和《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殷鸿福”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