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象山县名人

殷夫

殷夫人物照片

象山名人殷夫介绍

左联五烈士
诗人

殷夫(1910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男,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Lven等,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殷夫主要作品有《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别了,哥哥》《血字》《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同时,他还在《列宁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性文章。

殷夫人物生平

1910年6月11日,殷夫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今大徐镇大徐村)。

早年经历

1920年秋,考入象山县高等小学。

1925年,进入上海民立中学,积极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

1926年七月,转入浦东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被捕关押3个月。在狱中作诗《在死神未到之前》,长达500多行,曾刊登于《太阳》月刊。并结识该社编辑,加入“太阳社”。

1927年秋,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8年初,再次被捕,出狱后回乡。

1929年二月,重返上海,从事共青团和工运工作。同年5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三次遭捕。出狱后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和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撰写和翻译了不少政治论文。

加入左联

1930年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在《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等左联刊物上发表了《血字》《别了,哥哥》《五一歌》《让死的死去吧》等著作。被鲁迅称誉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931年一月十七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英国巡捕逮捕。

左联五烈士之一

1931年二月七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五名“左联”作家,与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

“事实上,柔石等人(即‘左联五烈士’)并不是在‘左联’的活动中被捕,也不是以左翼作家的身份被杀的……”朱正在《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无疑向人们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殷夫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殷夫给我们留下了诗作99首,译诗11首。生前作品结集未能出版,建国后编印了诗集《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作品

时间

《死神未到之前》

1927年5月

《归来》

1928年底

《别的晚上》

1928年底

《别了,哥哥》

1929年4月12日

《自由》译作

1929年初

创作风格

殷夫早期诗作,大多歌咏爱情和故土,对于黑暗现实的谴责和对于光明未来的呼喊交织在一起,在忧郁和孤寂中留下思想波涛的痕迹。从1929年到牺牲前夕,出于斗争的需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些诗作以粗犷的音色和高昂的节奏,从正面讴歌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事业,倾诉着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信念;境界开阔,气概雄浑,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感。鲁迅称赞殷夫的诗是“属于另一世界”的,“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白莽作〈孩儿塔〉序》)。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从殷夫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一条明晰的曲线:当他投身于战斗,生活在革命组织中,他就充满着朝气和活力,诗歌的格调也显得高昂;当他被隔断了和革命的联系,脱离了集体,他的思想就陷入苦闷,诗歌的情调也就低沉下去。他的喜怒哀乐无不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个与革命共同着生命的诗人。他的思想和诗艺的发展,是他不断追求,不断参加革命实践的结果。

殷夫是一个诗才横溢的青年,他善于运用与内容相和谐的艺术形式,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写的爱情诗,情深意切、格调委婉。他写的小诗,言简意赅,诗意含蕴。殷夫早期的抒情诗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光明的追求,也带有伤感情绪;后来的鼓动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殷夫创作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贡献不小,他是革命诗派的代表诗人。

殷夫人物评价

王秉钦:不是翻译家,胜似翻译家。

鲁迅: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谢冕:殷夫是中国新诗的骄傲。

赵杰:现代文学史上最年轻的诗人。

力扬:殷夫“那些写革命斗争的诗篇,都有着丰富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而没有他的同时代的诗人们在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那种标语口号化的缺点。

亚罗斯拉夫采夫:诗人与战士的道路。

王学海:殷夫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的革命诗人。

谷玥:真理忿怒使他强硬。

殷夫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对于殷夫等同志的被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2月22日发布了消息,又在由《红旗日报》政办的《群众日报》上,发表了《反对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社论,予以回击。鲁迅先生闻讯后,以极大的悲愤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两年后,他又写下了不朽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表示了深沉的悼念。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在殷夫等人就义处发掘了烈士的遗骸,重葬于大场公墓,后又迁葬于龙华烈士陵园。

2010年,象山县举办了纪念殷夫100周年诞辰。形式内容丰富,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诗人。

殷夫故居

殷夫烈士故居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大徐镇大徐村,坐落在村南“沙朴树下”。故居为小青瓦木结构,由大门、正屋、左右偏屋组成的三合院式平房,坐北朝南。正屋三开间,东次间是殷夫出生的地方,东首大房是殷夫少年时居住、读书之处。

修复后的殷夫故居典雅古朴,灰黑色的门院高朗肃穆,由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题书的“殷夫故居”刚健有力。正房中堂设有一尊殷夫烈士半身铜像。

故居东西两厢房辟为事迹陈列室。东厢房三间陈列着烈士的身世、奋斗历程的文史资料以及文稿、书籍,同时代革命者的回忆文章,详尽地展示了烈士参加革命的事迹。

殷夫补充介绍

  殷夫(1910.6.11-1931.2.7),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Lven等,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殷夫主要作品有《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别了,哥哥》《血字》《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同时,他还在《列宁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性文章。

  清宣统二年端午节(1910年6月11日),殷夫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今大徐镇大徐村)。

  民国九年(1920年)秋,考入象山县高等小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进入上海民立中学,积极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转入浦东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一二”-政变,他被捕关押3个月。在狱中作诗《在死神未到之前》,长达500多行,曾刊登于《太阳》月刊。并结识该社,加入“太阳社”。

  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再次被捕,出狱后回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重返上海,从事共青团和 工作。同年5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第三次遭捕。出狱后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和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撰写和翻译了不少政治论文。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在《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等左联刊物上发表了《血字》《别了,哥哥》《五一歌》《让死的死去吧》等著作。被鲁迅称誉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民国廿十年(1931年)一月十七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英国巡捕逮捕。

  民国廿十年(1931年)二月七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五名“左联”作家,与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殷夫遇害时年仅22岁。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殷夫被杀害的时候还不到21岁,他给我们留下了诗作99首,译诗11首。生前作品结集未能出版,建国后编印了诗集《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殷夫”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