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慈溪市名人

杨贤江

杨贤江人物照片

慈溪名人杨贤江介绍

革命烈士

杨贤江(1895—1931),又名英甫,笔名李浩吾、柳岛生、叶公朴、直夫、耕牛、李谊等。浙江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1921年,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六年。杨贤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参与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在日本边进行革命活动边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及翻译工作。

1929年他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由于在白色恐怖下斗争,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他积劳成疾,于1931年逝世。

杨贤江生平经历

杨贤江是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人,1895年4月11日出身于一个成衣匠家庭。

1906年入小学。1910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困,当过小学教师。

1912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成为品学兼优的模范生。

1917年毕业后,他到南京高等师范,一面工作,一面进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其间,始与武汉中华大学学生恽代英通讯,开始讨论改造社会的问题。

五四运动的浪潮使杨贤江接触到新思想和新学说,极大地触动他的“教育救国”思想。同年10月,他经邓中夏介绍,参加了以改革社会为宗旨的“少年中国学会”,同时参与发起的有李大钊、毛泽东、张闻天、恽代英等,杨贤江被选为南京分会书记。次年,他与李大钊、恽代英等7人被选为“少年中国学会”的评议员。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五四运动到1926年,杨贤江除了编辑《学生杂志》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在上海大学社会系、上大附中、上海景贤女中、上虞春晖中学兼课。他充分利用上课与学生直接见面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端正思想,从处世交友、婚姻恋爱等个人琐事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大事,无不予以热情的指导与解释。为发动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他在《学生杂志》上组织过两次“学生干政”和“学生入党”的大讨论,使不少青年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五卅”惨案发生以后,杨贤江与沈雁冰、侯绍裘、董亦湘等人组成“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印发传单,成立演讲团,去大街、商店、工厂、学校宣传反帝救国的道理。杨贤江以其出色的演讲口才,渊博丰富的学识,高瞻远瞩的预言,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一时间腥风血雨,许多革命志士惨遭杀害。杨贤江名列蒋介石发布的通缉令中。浙江省通缉的要犯中,杨贤江作为特重要犯,名列第三。根据党的指示,杨贤江被派到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担任《革命军日报》社长。同年5月13日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扩大会上,他愤怒地揭发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同时满怀信心地指出,这种反动力量是暂时的,上海的革命群众很快会起来举行第四次武装暴动。他的这个发言,深刻揭露了蒋介石的反动实质,对处在低潮时的革命群众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但时隔不久,武汉的汪精卫也步蒋介石的后尘,密谋反共。为揭露这些反革命头子的真正面目,他在7月14日《革命军日报》上,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表了宋庆龄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到了年底,形势更加恶化,杨贤江不得不去日本暂时避难,并在日本从事进步教育论著的研究、撰写、翻译工作。

由于杨贤江一直是反动派通缉的对象,所以在1929年5月回国以后,他一面与潘汉年、李一氓、朱镜我等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一方面仍然以隐蔽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著作。日以继夜的工作,使积劳成疾。生病以后,在国内又不能住大医院,于1931年7月去日本治疗,同年8月9日在日本长崎病逝。

1981年,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纪念杨贤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大会,教育部长蒋南翔主持纪念大会,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韩英在会上讲话,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作了报告。会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史和青年运动史上有着光辉的地位”。

1984年成立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杨贤江教育基金会。

1990年还出版了《杨贤江传记》。

杨贤江人物简介

杨贤江(1895-1931)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字英父。浙江宁波慈溪人(旧属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1917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老师李叔同赠他一张条幅,上书“神聪”二字,以示鼓励。毕业不久,他应聘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任职,工作之余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学习,并开始翻译国外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杂志》等刊物上。

杨贤江主要著作

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杨贤江补充介绍

  杨贤江(1895—1931),又名英甫,笔名李浩吾、李膺扬等,余姚下垫桥(今属慈溪长河镇分江市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泗门诚意学堂,次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回余姚任暑期教育研究会讲师。同年秋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职员,旁听大学课程。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1921年1月,应上海商务印书馆聘,《学生杂志》,历时6年,发表论文190篇、通讯130篇,引导学生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是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与恽代英共同负责学生工作,协助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次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帮助家乡青年创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1925年五卅运动时,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并任上海市学生会会长。次年被选为国民党左派组织的上海特别市党部委员,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任上海临时市政府教育局代理局长。四一二-政变后遭通缉,秘密至武汉,任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革命军日报》社长兼总。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东渡日本,任留日学生中共党组织负责人,从事著译。1929年5月回国,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1931年7月去日本治病,8月逝于长崎。骨灰迁葬上海龙华革命烈士公墓,1958年追认为革命烈士。是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思想主要见《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两书。曾翻译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主要教育论著收入《杨贤江教育文集》。1984年在北京成立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以及杨贤江教育基金会。

  长河镇 长河镇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烈士的故乡,位于杭州湾南岸,距宁波栎社机场70余公里,距正在建设的杭州湾大桥6公里。南有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公路,西与大桥连接线相接,经过拓宽改造的省道线(余庵公路)和新开辟的中横线穿镇而过,交通便捷。全镇区域总面积27.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9万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长河人民凭着勤劳和智慧拼搏于市场经济的……

  “杨贤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