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嵊州市名人

吴常信

吴常信人物照片

嵊州名人吴常信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遗传育种学家

吴常信,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57年吴常信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1981年回到中国后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1993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至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2002年出任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2006年被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院士 。

吴常信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动物数量遗传学、动物比较育种学、动物遗传资源 。

2020年4月,获得第七届首都道德模范提名奖 。

吴常信人物经历

1957年,吴常信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

1979年,吴常信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

1981年,吴常信回到中国,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8年晋升) 。

1993年,吴常信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

1995年,吴常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至2004年4月)。

2000年,吴常信担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至2009年) 。

2002年,吴常信出任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

2006年7月,吴常信被聘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院士。

2009年,吴常信担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发展顾问。

2012年,经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审查并批准光阳蛋业与吴常信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

2018年6月19日,吴常信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三方举行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签字仪式 。

吴常信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数量性状存在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提出

吴常信提出数量性状存在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并对由这类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建立了新的选种方法,这对某些经过长期选种而进展缓慢的数量性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他的论文《为提高我国畜禽地方品种生产性能的一个模拟实验: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的选择》,发表在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同年,该论文获“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论文奖”。

“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概念的提出

吴常信提出了“全同胞—半同胞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计算混合家系亲缘系数的精确公式和近似公式,并证明在对后代作随机抽样的情况下,近似公式也能适用,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这一亲缘系数可用于混合家系遗传参数和种畜育种值的估计。有关论文发表在“第三届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1986年)论文集第12卷。

小型蛋鸡的研育

吴常信把肉鸡中的矮小基因(dw)通过杂交育种导入到蛋鸡品种,经过八年的努力(1990年—1997年),育成小型蛋鸡。该鸡种于1998年获科技部等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国家新产品证书,并推广到河北、山东、河南、海南、上海、重庆等省市,该项成果于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3年“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太湖猪高繁殖力的遗传基础研究

吴常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湖猪高繁殖力的遗传基础研究”(1993年—1996年)。发现猪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能影响猪的产仔数,其高产基因型比非高产基因型每窝产仔数可提高1-1.5头。这一检测技术已传授到山东、江西、黑龙江、云南、广东、四川等许多省市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这一成果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发明专利(专利号:US6,291,174B1;国际专利分类号:C12Q1/68)(第2发明人);又于200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3完成人)。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的系统研究

吴常信从理论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保种的优化设计,解决了保种群体的大小、世代间隔的长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别比例和可允许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把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管理。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南斯拉夫等)进行了交流。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吴常信教授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在亚洲动物基因库培训班上讲授他的保种理论与方法。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 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0月,吴常信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0篇论文分别在17次国际会议上发表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95.10

《数量遗传学》

盛志廉,吴常信编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21世纪中国家禽业的研究与发展》

吴常信主编

2003.09

《家禽研究最新进展 第十一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吴常信主编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9

《中国畜牧科技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

吴常信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10

《中国家禽研究》

吴常信主编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1

《英汉畜牧词典》

吴常信,阎汉平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0

《中国家禽业 机遇与挑战》

吴常信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08

《动物遗传学》

吴常信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6

《藏鸡高原低氧适应生理与遗传基础》

吴常信,李宁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6.06

《动物生物学》

吴常信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备注

1972年—1985年

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

1976年—1985年

北京白鸡纯系与配套系的选育

1979年—1984年

畜禽遗传规律及其应用

1983年—1995年

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的选育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1986年—1995年

蛋鸡合成系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1986年—1998年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

1990年—1997年

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

2004年—2006年

西藏高原家鸡对特殊环境适应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教育部重大项目,第二主持

2005年—2006年

畜禽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主持人

2005年—2006年

藏猪本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参加

2005年—2007年

畜禽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主持人

2006年—2008年

藏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特点及其与低氧遗传适应的关系

高校博士点基金,主持人

2006年—2010年

猪、鸡重要 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

国家“973”项目课题,课题主持人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10月,吴常信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技术改进、科技进步、科技推广、科技情报等奖励14项 ,其中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6项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4年

畜禽遗传规律(1979年—1984年)

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986年

北京白鸡纯系与配套系的选育(1976年—1985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

美利奴羊的选育(1983年—1995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

黑白花奶牛育种(1972年—1985年)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

黑白花奶牛育种(1972年—1985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

北京白鸡纯系与配套系的选育(1976年—1985年)

国家星火一等奖

1992年

蛋鸡合成理论(1986年—1995年)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小型蛋鸡的选育(1990年—1997年)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节粮小型褐壳蛋鸡的选育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1986年—1998年)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

猪繁殖力的DNA标记

美国专利局专利

2003年

猪繁殖力的DNA标记

国家发明二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吴常信强调让学生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尤其注重对学术诚信和道德的培养。他每年为研究生新生亲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指导学生坚守学术规范和科研道德,他组织编写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 。

吴常信希望年轻人在重视科研工作的同时,加强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德修养。即做事认真负责,做学问实事求是,注重学术道德,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 。

讲授课程

吴常信给农业部干训班和农业广播学校多次讲授家畜遗传育种学。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亲自撰写每堂课的教案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课件,坚持全程站立授课 。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9月,吴常信已培养了131名硕士、博士生,他们当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等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4年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人事部

1991年

“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国务院

1991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教育工会五单位

199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06年6月20日

“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二等奖

2007年

北京市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吴常信人物评价

吴常信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在选种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在蛋鸡育种中,应用合成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中国蛋鸡育种由于长期闭锁选育造成的遗传进展缓慢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陈玲)

吴常信补充介绍

  吴常信(1935—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嵊县人。1935年11月15日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

  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83)、教授(1988)、动物科技学院院长(1993)、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

  吴常信

  长(2002)、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院士(2006.7.10)。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由原来的北京农业大学改立后,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至2004年4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等。

  吴常信的研究成果有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981年回国以来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0篇论文分别在17次国际会议上发表;获国家和省部级技术改进、科技进步、科技推广、科技情报等奖励14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6项。并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到2004年已培养博士生45名,硕士生40名。

  吴常信教授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由于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成绩显著,在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同年被国务院评为享受“0特殊津贴”专家。同年,由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教育工会五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吴常信院士主持的“节粮小型蛋鸡育种”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加的“猪繁殖力的DNA标记”于2001年获美国专利局专利,又于200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

  研究方向

  吴常信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在选种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数量性状隐性有利基因”的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在参数估测中,首次提出多胎动物“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计算混合家系亲缘相关的理论与近似公式,这在改进遗传参数估测方法上是一种创新,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在蛋鸡育种中,应用合成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蛋鸡育种由于长期闭锁选育造成的遗传进展缓慢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动物遗传资源的研究中,系统解决了保种群体大小、性别比例、世代间隔、近交程度、选择作用等一系列群体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了“优化保种设计”。近年来主持完成的“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项目,在国际上首先实现小型蛋鸡产业化生产。

  “吴常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