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名人文益介绍
法眼文益(885年~958年),唐末五代高僧,俗姓鲁,浙江余杭人。号无相。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著有《宗门十规论》等。
文益生平
文益(885年~958年),俗姓鲁。七岁出家淳安智通院。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文益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时南方兴禅,文益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文益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文益史籍记载
文益在地藏院与同行者洪进、休复、绍修等投依桂琛禅师,虔诚参谒,勤奋修学,皆得契悟,成为桂琛的弟子。文益在桂琛的点化下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文益在地藏院得度后,又与众人行历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以西地区),州牧招请文益主持崇寿院,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开堂说法之日,上堂答时,深受众僧诚服。因而四方传开,前来向文益请益受教者甚多,常以千计。
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升的敬重,先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其思想得到较大范围传播。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场,四方僧俗竞向归之。李升赐号“净慧”。
文益禅师宣讲禅要,总以眼为先。他认为万物以识(即认识)为先,而识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题标为心,实际指眼。其歌词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非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因此,后人称其为“法眼宗”之祖,其所开禅宗法系,因称法眼宗。
文益历史评价
文益非常博学,精通传统的典籍。但他却不是书本知识的奴隶。他常引证古人的话,但由他的口中说出,都变成了他自己的东西。有个学生问他:“什么是古佛?”
他回答:“现在就很好嘛”!
文益作品一览
文益著有《宗门十规论》,他主张“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不著他求,尽由心造”,提倡“对病施药”,“量体裁衣”。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辑有《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记载了许多公案,可以看出法眼宗的教义。
比如法眼宗认为,真正的悟解,就是你看万物时,不再是用肉眼,而是透过了真如之眼。这叫做法眼,或道眼。
某次,文益问僧徒们说:“眼沟不通,是因为被沙塞住了;可是道眼不通究竟是被什么塞住呢”?
僧徒们都无话以对,他便自答说:“只是被眼所阻碍罢了”。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肉眼没有用。只要它们不塞住了道眼,还是非常有用的。
有一次,文益与南唐中主李璟谈论佛道之后,一起观赏牡丹花。中主敦请文益作首偈子,文益当下便诵出: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中主听后,顿悟禅旨。
文益补充介绍
文益(885—958),唐末余杭(今淳安县)人。五代佛教法眼宗始祖。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温州开元寺受戒。后至贸山阿育王寺(今宁波市鄞县东)从希觉攻习律学,同时探研儒家经典。善撰文,捷应对,深得希觉赞赏。后投长庆寺稜禅师学禅,久不得法。游方中,偶遇其法。其后又云游各地,参研佛学,足迹遍及江南丛林。文益感于当时流行的禅宗弊甚多,乃撰《宗门十规论》,加以劝饬,提出“明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佛学理论。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纲宗”,取华严宗“六相”教义论证世界“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并编撰佛门颂偈,把修行方法概括为“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简明易懂,颇受僧众推崇。出世于临川(今江西)崇寿院,开堂接众。南唐中主李璟信其教义,礼敬有加。迎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住持报恩院,事以师礼,赐号“慧净”。南唐中主李璟,从之受戒,为建清凉伽蓝传法,故称“清凉文益”。四方僧众,事之如圣,纷纷前来学法,不下千人。高丽、日本等国远航来学者,络绎不绝。南唐中兴元年(958)闰七月五日病逝,葬于江宁县丹阳乡。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其禅法后人称为“法眼宗”,为禅宗五大家之一。
文益善文工诗,著有《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及《宗门十规论》等。其诗被收入《全唐诗》。
“文益”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