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湖州市名人>德清县名人

沈复

沈复人物照片

德清名人沈复介绍

清代文学家

沈复(1763年12月26日—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沈复生平

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中年经商。沈复平时好游山水,工诗善画,长于散文。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嘉庆年间,沈复作为“司笔砚”出使琉球。回国后,他又长期在江苏如皋任职幕僚。

《浮生六记》

简介

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系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作品特点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五月至十月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作品介绍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版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内容概要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49年为尊闻阁版作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附注:2005年秋,平遥人彭令在南京朝天宫“鬼市”上淘到一本名为《记事珠》的手抄本。经专家鉴定,确认是 清代文学家沈复失传已久的《浮生六记》中的第五卷初稿《海国志》。

沈复在《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志》中记述了大清使团途经钓鱼岛的见闻。

1808年(嘉庆十三年),朝廷下旨册封琉球国王,派遣太史齐鲲为正使、侍御费锡章为副使,沈复作为太史的“司笔砚”也一同前往。

佚文中有如下记载:“嘉庆十三年,有旨册封琉球国王……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岛,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人教版初二语文教材所收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一段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童趣》。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也同时被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幼时记趣》。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一段也被河大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童稚记趣》。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国、法国、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林语堂译。

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 tr. Black, Shir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Shen Fu; Pratt, Leonard; Su-Hui, Chiang。New York: Viking Pr, 1983;ISBN 0140444297

德译本

Shen Fu:Sechs Aufzeichnungen über ein unstetes Leben.Müller & Kiepenheuer, 1989 ISBN 3783380464

法译本

Shen Fu: Six secrets au fil inconstant des jours;Bruxelles,éditions F.Larcier,Traduit du chinois par P. Ryckmans. 1966

丹麦译本

Kapitler af et flygtigt liv. SHEN FU. Omstag, 1986

瑞典译本

Pilblad i str?mmen.En kinesisk konstn?rs sj?lvbiografi,Shen Fu,1961。

日译本

《浮生六记:うき世のさが》沈复作,佐藤春夫·松枝茂夫译,东京:岩波书店,1938年9月

马来文译本

Hidup Bagaikan Mimpi. (Fou Sheng Liu Chi). Riwayat Hidup Sa-orang Pelukis Dan Sasterawan Tionghoa. SHEN FU; DRS LI CHUAN SIU.

评论

浮生六记》的另一段公案(评论)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一本名作。沈复,字三白,是乾嘉之际一个苏州无名文人,《浮生六记》为其仅3万余字的自传小文,写成后手稿零落,几被湮没。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不少出版社纷纷出版,一印再印,新世纪以来,版本尤多,可见该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及流传之广。

我手头上有一本2000年8月出版的《浮生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版。其中有一个叫管贻萼的清代阳湖人引起了我的兴趣。查阅资料,却发现这个名字有误,应为管贻葄,这个葄字比较生僻,当为当年家族中排辈份得来。

管贻葄分题沈三白处士《浮生六记》,每记各一,这是前两首:

刘樊仙侣世原稀,

瞥眼风花又各飞。

赢得红闺传好句,

秋深人瘦菊花肥。

烟霞化月费平章,

转觉闲来事事忙。

不以红尘易清福,

未妨泉石竟膏肓。

可见,这位管贻葄是个挺风雅的人物。根据黄健民先生搜集到的资料,管贻葄为管干贞孙,嘉庆十八年举人,河南固始县知县,工诗词,著有《湘面斋词草》、《裁物象斋诗钞》等。

其实,早在1980年代,俞平伯老先生,就是当年把这本书标点出版的著名学者,已经在报刊上载文指出过这个错误了。但是“管贻萼”这个错误的名字,却随着许多出版社不求甚解式的出版态度,一直流传至今,世面上只见到《浮生六记》中总是“管贻萼”的名字,而管贻葄的名字,反而不见于书载,很是可惜。比如我手上的这本江苏古籍版的《浮生六记》,明明已经是新世纪的版本了,却还是“管贻萼”,可谓“积习难改”。

著名作家、藏书家黄裳先生与俞平伯交往甚多,1981年,俞曾给黄书信一封,谈到管贻萼这个名字的确是问题。信中这样写道:“书未发,展诵尊藏《裁物象斋诗钞》,有题《浮生六记》诗,集岗署名‘阳湖管贻蕤树变’。按《六记》旧本、今刊俱作‘贻萼’,或字误,或更名未可知,而‘蕤’字决不误。得校正此一字,不啻百朋,亦快事也。以闻,平又及。”

由于出版旧籍并不涉及稿费、版权等等,所以出版社翻印古籍获利颇多。笔者所见,近三十年来,人民文学,湖南文艺,广陵书社,北京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等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中,把“管贻萼”改成“管贻葄”的很少很少,似乎也正说明了当下的治学和出版态度。

沈复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清代作家、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一士族文人之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46岁随清使节出使琉球,47岁到48岁退居故里,49至60岁馆于如皋,61岁后返回故乡并终老于乡。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沈复补充介绍

  沈复(?—1186),字得之,德清人。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乾道初年,以太常主簿应对,孝宗悦,迁官宗正丞。乾道七年(1171),以左朝请郎任直龙图阁、两浙转运判官,权工部侍郎,兼临安(今杭州)府少尹。次年正月,除户部侍郎。一日,进宫应对,孝宗问及官署财物、所用、方缺状况,一一奏闻,并取出随身小册进呈,无毫发之差。乾道九年正月,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旋进左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同年十二月,经多次请退,改授资政殿大学士,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府。淳熙二年(1175),先后改四川宣抚使、同知枢密院事、镇江知府。淳熙五年,任福建安抚使。同年,以中大夫致仕。淳熙十三年(1186)卒,谥简肃。著有《四益斋集》。

  “沈复”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