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湖州市名人>吴兴区名人

潘季驯

潘季驯人物照片

吴兴名人潘季驯介绍

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

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初字子良,又字惟良,后改字时良,号印川 。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驯登进士第,曾于江西、广东等地任职,行均平里甲法。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以功累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潘季驯逝世,年七十五。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 。

潘季驯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发明“束水冲沙法”。其治黄通运的方略和“筑近堤(缕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的治河工程思路及其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成为其后直至清末治河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潘季驯人物生平

及第入仕

潘季驯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出身在乌程当地以诗礼传家的望族“汇沮潘氏”。其父潘夔颇有才名,其母闵氏是明武宗时刑部尚书闵珪的孙女。潘季驯是潘夔与闵氏所生的第四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驯登庚戊科三甲进士榜 。及第后初授九江推官,后升为御史,外出巡按广东,施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

三总河道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自此开始治黄生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被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旋即因为丁忧而离职。

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决于邳州、睢宁,潘季驯以原官被起复,再此总理河道,奉命堵塞决口。 次年奏报河工完成,不久后因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被罢官。

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潘季驯以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再度被起复,奉命巡抚江西。

万历五年(1577年)十一月,潘季驯入朝升任刑部右侍郎。

两河功成

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潘季驯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 。九月,兴两河大工。至次年冬季工竣,黄河下游得以数年无恙。事闻,明神宗赏其银币等物 。

万历八年(1580年)二月,潘季驯等奏报“河工告成”,神宗降旨奖谕,首加潘季驯为太子太保,进升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官职 。六月,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待“九月间水落事宁,具奏赴任管事” 。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潘季驯被改调入京,为刑部尚书 。同月,神宗因漕河高堰完工,赏赐潘季驯及原任兵部尚书凌云翼等财物 。

直言遭祸

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逝世。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对张居正进行清算,下诏抄其家,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自缢而死,全家饿死十余口。潘季驯心有不忍,上疏神宗,认为“治居正狱太急”“至于奄奄待毙之老母,茕茕无倚之诸孤,行道之人皆为怜悯”,神宗看后不悦。而在御史李植、江东之等人与内阁申时行、吏部尚书杨巍互相攻讦,潘季驯帮助申时行等。七月,李植劾以党庇张居正,“朋党奸逆,诬上欺君”,言辞刻薄。神宗令潘季驯自辩,潘季驯上疏认罪,被削籍为民。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御史李栋、董子行分别上言,认为潘季驯“罪轻责重”,均被神宗罚俸处理 。此年四月,御史蔡系周上疏弹劾李植,并为潘季驯申冤道:“陛下欲雪枉,而刑部尚书(指潘季驯)之枉,先不得雪。”

复起及去世

其后多次有朝臣上疏举荐潘季驯 ,至万历十六年(1588年)黄河大患,经给事中梅国楼等举荐,潘季驯复官右都御史,仍受命总督河道。

在第四次治河期间,潘季驯建树甚微,他原计划再行恢复黄河的另一段河道,但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实现。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间,潘季驯先后两次控制了徐州周边的黄河险情,但洪水还是接踵而来。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决堤的洪水漫入明祖陵附近大殿,潘季驯再次遭弹劾。同年冬,潘季驯被加授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由于身体衰弱,他向朝廷辞休,神宗无挽留之意,准其所请。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致仕,正式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仕宦生涯。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潘季驯罹患风瘫。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十二日(5月20日),潘季驯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下诏重行葬礼,予祭四坛。

潘季驯历史评价

张居正:①公平成之绩,宁独一时赖之乎?仰甚! (《答河道潘印川书》)②比闻黄埔已塞,堤工渐竣,自南来者,皆极称工坚费省,数年沮洳,一旦膏壤。公之功不在禹下矣。 (《答河道潘印川论河道就功》

王世贞:不佞盖三复公疏而叹曰:纯臣哉,潘公也……推公意宁不获以其身当上赏,不欲使国被实费而河隙实利于戏,岂不亦皎然纯臣哉……不佞窃谓公之功一世功也,其言借水攻沙,以水治水则百世功也。 (《贺大宫保大司空印川公治河功成序》

王世懋:国朝称治河功,前有陈平江瑄,宋尚书礼,徐武功有贞,刘尚书大夏,近则潘尚书季驯。 (窥天外乘

李栋:隆庆间,河决崔镇,为运道梗。数年以来,民居既奠,河水安流,咸曰“此潘尚书功也”。昔先臣宋礼治会通河,至于今是赖……今季驯功不在礼下,乃当身存之日,使与编户齿。 (明史》引

李国上:先年河决桃源崔镇口等与高家堰黄浦浅诸处,徐邳间俱成巨津,赖旧总河臣潘季驯创建遥堤,修闸坝,筑堰口,导汜滥,东归云梯关入海,五六年来无水患。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引

何乔远:予观刘天和、潘季驯所论,则治黄河在循故道,治漕河在沿旧制而已……嘉靖、隆、万之间,季驯四治河,河皆治。

张岱:我高皇帝奄有四海,留意河渠。历朝以来治河诸大臣,如宋礼、刘大夏、徐有贞、朱衡、潘季驯、王宗沐辈,宣劳效力,屡建奇功,利害相半。

宋征壁:有若刘庄襄(刘天和)之造车、余肃敏(余子俊)之修边、潘司空之治河、徐文定(徐光启)之制器,考其遗制,允为国工。

谷应泰:他如潘季驯之不失故道,不分浊流。杨一魁之首开武墩,次疏具坝,皆良策也。

林时对: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经济则有嘉兴项襄毅忠(项忠)、仁和胡端敏世宁(胡世宁)、兰溪唐文襄龙(唐龙)、桐卢姚庄敏夔(姚夔)、乌程闵庄懿珪(闵珪)、常山樊清简莹(樊莹)、乌程潘司空季驯、平湖陆庄简光祖(陆光祖)、山阴朱司马元爕(朱燮元)。

阎若璩:考万历六年,潘司空季驯河工告成,其功近比陈瑄,远比贾鲁,无可移易矣。乃十四年河决范家口,又决天妃坝;二十三年河、淮决溢,邳、泗、高、宝等处皆患水灾;天启元年河决王公堤。安得云潘司空治后无水患六十年!大抵潘司空之成规具在,纵有天灾,纵有小通变,治法不出其范围之外。

张廷玉:事功之难立也,始则群疑朋兴,继而忌口交铄,此劳臣任事者所为腐心也。盛应期诸人(盛应期、朱衡、潘季驯等)治漕营田,所规画为军国久远大计,其奏效或在数十年后。而当其时浮议滋起,或以辍役,或以罢官,久之乃食其利而思其功。故曰:“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信夫!

纪昀:季驯在嘉靖、万历间,凡四奉治河之命。在事二十七年,著有成绩。

赵尔巽:明治河诸臣,推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

德国水利专家H·恩格斯: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

白寿彝:潘季驯的这些理论,是多年的实际经验,考索而得,在当时是难能而可贵的。

潘季驯主要作品

潘季驯依据治河的经验,反复研考,在著作中多次论述一般治水问题及具体治理黄河的问题。

他早期的著作有《宸断两河大工录》 (《四库全书》著录改名《两河经略》4卷)、《两河管见》(3卷)及《塞决两河大工录》(1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两河经略》:“所载诸疏,并规度形势,利弊分明,足以见一时施工之次第与所作河防一览,均为有禆实用之言,不但补史志之疎略,备图之考证已也。”

潘季驯晚年刊行《河防一览》(14卷),加入了其早期著作的大部分内容。这本书既全面继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统总结了潘季驯长期治河的新经验。它既是束水攻沙论的主要代表作,又是中国16世纪河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此后300年的河工实践活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清代第一任河道总督杨方兴曾评价该书说:“司河者略能记诵其《河防一览》中一二语,其所设施,便出人一头地。(潘)公之功其旷世而难泯,公之名虽千载亦不灭矣。” 1936年版的《河防一览》书中附有大量地图、黄河地理与历史的研究、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关于治河的论文、还有相关官方文件。还附有原本中未收,但在其早期著作中收录的一些奏疏、潘季驯的传记,以及他同张居正的通信。

潘季驯另有《总理河漕奏疏》(14卷)、《潘司空奏疏》、《河防榷》、《刑部奏疏》(2卷,任刑部尚书时的所有奏疏)及《留余堂集》(诗歌及纯文学作品)等作品。

潘季驯后世纪念

墓葬

潘季驯逝世后归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俗称“潘尚书坟”,又名“潘公坟”。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下诏命人重修墓。墓坐东朝西,南圆形墓冢与内外两道太师椅式墓圈拱卫而成。东南西北各设石祭台,正面墓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兽。四周松柏、翠竹相掩。墓在“文革”中被炸毁,石翁石兽被推入河中,墓道部分石板用于修小桥、机埠。现仅存双孔墓穴,宽约3米、长约5米。现每年清明节与农历九月二十六日,海内外潘氏后裔及学者前往祭奠。

祠堂

陈潘二公祠,是明代两位治水名臣陈瑄、潘季驯的合祀祠,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文庙内。该祠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原名恭襄祠,因清朝乾隆年间在祠中加祀潘季驯,改名为陈潘二公祠。原位于清浦区清江光华化学厂内,后年久失修,1997年因所在地域被淮阴卷烟厂征用,另行择址迁移保护。2007年在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复建,兼作大运河名人馆。现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建筑

潘季驯在削职回乡期间,见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遂捐银2500两,发起建桥,从选择桥址到施工均亲自过问。从万历十三年(1585年)破土动工,历时五年竣工,命名为“潘公桥”。该桥结构坚固,工艺精湛,风格古朴,气势雄伟,为湖州市内著名古迹。

潘季驯故居、潘氏祠堂、潘氏藏书楼遗址,在三墩北外溪(原名汇沮,属环清乡,在三墩村滨河水泥路往北约1公里湖织公路侧),故居宅第尚在。

荣誉

2019年12月6日,潘季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之一。

潘季驯补充介绍

  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世界水利泰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曾于江西、广东等地任职。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年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卒,年七十五。著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

  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束水冲沙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世界著名河工专家恩格斯教授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潘季驯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1521年5月28日),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寻以丁忧去。

  隆庆四年(1570年),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

  隆庆五年(1571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

  万历四年(1576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

  万历五年(1577年),召为刑部右侍郎。

  万历六年(1578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

  万历八年(1580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改刑部尚书。

  张居正身后被抄家,长子张敬修自缢死,全家饿死十余口。潘季驯看不下去,上疏明神宗说,“治居正狱太急”,“至于奄奄待毙之0,茕茕无倚之诸孤,行道之人皆为怜悯。”神宗看后不悦。而在御史李植、江东之等人与内阁申时行、吏部尚书-相攻讦,潘季驯帮助申时行等,因而被李植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御史李栋、董子行分别上言,认为潘季驯“罪轻责重”,均被神宗罚俸处理。其后多次有人推荐潘季驯。

  万历十六年(1588年),黄河大患,以给事中梅国楼等荐,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万历十九年(1591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病辞休。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十二日(5月20日),潘季驯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潘季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