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衢州市名人>江山市名人

毛江森

毛江森人物照片

江山名人毛江森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

毛江森,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江山,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毛江森于1956年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 ;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系工作 ;1958年年初被下放到北京市昌平县进行劳动锻炼,下半年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晋升为中国医科院助理研究员;1966年随“六·二六”医疗队去湖北乡下防病治病半年;1970年被下放到甘肃省康县岸门口公社卫生院工作,担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调到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工作;1978年调至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工作;1979年担任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1984年担任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医学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87年担任浙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1988年担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病毒病研究所所长兼生物工程所所长;1991年担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同年担任普康公司董事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担任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被聘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2018年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办理退休手续 。

毛江森从事病毒用细胞培养研究以及甲肝病毒及疫苗的研制研究 。

毛江森人物经历

1933年1月,毛江森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现江山市)贺仓村一个农户家庭,曾用名毛维书,后改名毛江森。

1939年7月,就读江山清湖镇贺仓村小学。

1942年2月,转到清湖镇中心小学高小部,住校学习。

1945年7月,考入江山县立中学初中部。

1948年7月,从江山县立中学初中部毕业;9月,考入私立杭州新群高级中学,学习半年。后因病休学。

1949年1月,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春季班。

1950年,参加杭州高级中学组织的农业劳动,被评为校劳动模范。

1951年1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9月,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力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内科班学习。

1953年2月,担任上海医学院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半脱产,两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1955年2月,辞去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职务,降级插班学习,担任学生年级党支部副书记。

1956年,先后在上海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立传染病医院等实习。

1957年7月,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9月,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系工作,担任研究实习员。

1958年年初,被下放到北京市昌平县上苑乡一个自然村进行劳动锻炼。期间,在当地抢救一名病危儿童,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后出席表彰大会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下半年,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

1963年5月,晋升为中国医科院助理研究员。

1964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所生物化学系进修,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旁听物理化学课。

1965年9月,回到病毒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1966年9月,随“六·二六”医疗队去湖北乡下防病治病(半年)。

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赋闲在家。

1970年1月,被下放到甘肃省康县岸门口公社卫生院工作,担任卫生院党支部书记。

1971年,组织全院医生开展麻疹药物实验,使当地患者明显减少。

1972年9月,调到甘肃省卫生防疫站,从事病毒研究工作。

1976年,随甘肃省医疗卫生队奔赴唐山大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救助。

1977年,开展病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实验。 联系调回浙江事宜。

1978年1月,调至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现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工作,全家落户杭州。

1979年1月,担任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1984年4月,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流行病研究所更名为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医学微生物研究所,任所长。

1987年3月,担任浙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6月,担任浙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1988年9月,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撤销,成立病毒病研究所,任病毒病研究所所长兼生物工程所所长。

1990年8月,筹建浙江普康生物技术公司。

1991年7月,担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7月,筹建成立科技经济实体——普康公司,担任董事长;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0年1月,担任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3月,在浙江省政府主导的普康公司股份化改制中,其个人获得普康公司2000万股,成为中国高额持股的科学家之一。

2001年6月,向浙江省卫生厅和省委组织部请辞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及党委副书记职务,获批准。后被聘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继续担任病毒所所长。

2013年9月,在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毛江森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6年,“毛江森院士专家工作站”获衢州市优秀工作站。

2018年7月,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办理退休手续 。

毛江森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毛江森于20世纪50年代末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和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D20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提出了D20对病毒作用的可能机制,增加病毒热稳定性和减少干扰素的产生建立和系统研究了乙型脑炎病毒-鸡胚细胞干扰素产生系统;70年代末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HAV),发现红面猴和恒河猴对HAV有感染与免疫反应,证明甲肝有隐性感染,发现HAV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质网中增殖,培养出甲肝减毒活疫苗毒种(H2减毒株),制成安全有效的活疫苗,为控制甲肝流行取得重大突破 。

1959年,毛江森参加顾方舟团队从事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和细胞培养技术研究,系攻关组骨干。

1960年,与北京协和医院何申共同培养出人胚肾传代细胞(MERN株)。

1961年,完成了中国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及病毒增殖动态的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

1962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小儿口服脊髓灰白质炎单价活疫苗(Sabin氏减毒株)的免疫学效果Ⅰ血清学反应》、《小儿口服脊髓灰白质炎单价活疫苗(Sabin氏减毒株)的免疫学效果Ⅱ活疫苗病毒在小儿肠道内的繁殖动态》等论文。被中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黄祯祥教授招为助手。率先在中国开展干扰素研究,为中国研究干扰素研究奠定基础。发现乙型脑炎病毒——鸡胚细胞是良好的干扰素产生系统。

1963年9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微生物学报》发表《重水(D2O)对脊髓灰白质炎减毒株及有毒株在组织培养中繁殖的影响》、《一株人胚肾传代细胞(MERN株)的生长和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等论文。发现重水能明显增加病毒的热稳定性,阐明其机制。

1964年10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微生物学报》上发表论文《流行性乙型脑炎-鸡胚单层细胞系统中干扰素的产生动态》。从事大鼠肝中色胺酸吡咯酶RNA表达的研究工作6个月后,对知名美籍华裔学者牛满江等人提出的研究成果表示质疑。转入病毒感染细胞机理研究,阅读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1964)中Temin教授的研究简要报告,提出“遗传信息有可能从RNA传给DNA”的问题,成为当时国际上认识到遗传信息有可能逆转录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196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医学动态》上发表论文《病毒感染细胞机理》,较为系统地阐述其对遗传信息及细胞机理的科学理念。

1970年年底,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当地百姓患有严重的克汀病,开始调查研究地表元素与地方病的关联,写成报告寄给国家卫生部,建议重视环境特别是地表元素和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及肿瘤病相互间的关系,呼吁对地方病进行深入研究。

1974年,被甘肃省卫生防疫站派往甘肃陇西县调查疑似“出血热”疫情,推断该病是因发霉救济粮内病菌引起,否定了“出血热”说法,呼吁停止食用发霉的救济粮,使当地许多婴幼儿幸免于难。后将调查结果逐级上报,并由兰州大学生物实验室从救济粮中分离出能破坏人体凝血机制的毒素,证实其判断。

1978年3月,先后分赴杭州、宁波、绍兴、苏州、常州一带农村,开展蹲点式疾病调查,深入了解当地甲肝流行肆虐的严重状况,促使其确定把治疗甲肝作为科研主攻方向。10月,率队赴甲肝大流行的杭州市郊袁浦公社,收集到大量含甲肝病毒的粪便,并进行甲肝病毒分离和病毒抗原检定。

1979年1月,在河北医学院用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测到甲肝病毒颗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院报》第一期发表论文《甲型肝炎患者粪便中排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动态的放射免疫研究》,这是毛江森撰写的第一篇有关甲肝病毒研究的论文。

1980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微生物学报》发表论文《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甲型肝炎病毒抗原》。11月,在美国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发表了《Patterns of Shedding of Hepatitis A Virus Antigen in Feces and of Antibody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Naturally Acquired Type A Hepatitis》,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关注,400多位国外专家学者来信索求论文,希望开展合作研究。

1981年年初,由其团队研制的甲肝试剂药盒推出,先后在全国17个省市、40个卫生单位试用。研究并寻找容易获得的对人甲肝病毒易感的动物,发现敏感动物——红面猴。在红面猴、恒河猴等动物体内开展甲型肝炎病毒实验,建立动物模型,成功分离纯化出HAV颗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发表了《Susceptibility of Monkeys to Human Hepatitis A Virus》,在《中国科学》发表《甲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猕猴的研究》,在《实用内科杂志》发表《甲型肝炎病毒分离与培养》等论文。

1982年,团队开展的甲肝病毒在体外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获得成功,被命名为甲肝病毒H2毒株。

1984年,设计出获得安全有效减毒株的方法,创用了新生猴肾单层细胞增殖HAV和传代、低温减毒和低温适应于二倍体细胞等一些列方法,成功获得遗传稳定、对人安全和免疫效果良好的甲肝病毒减毒株,被命名为H2减毒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微生物学报》发表《甲型肝炎病毒在一株传代细胞(MERN株)中的增殖》的论文。

1985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开展疫苗研制合作。

1986年,负责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214项目——甲肝疫苗和甲肝诊断试剂的研制。研制成功第二代甲肝IgM抗体诊断药盒。7月,研制出中国首批试验性疫苗——甲肝H2株减毒活疫苗。8月,在《浙江医学》上发表论文《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甲型肝炎IgM抗体诊断药盒》。

1987年,在酶联免疫分析的基础上,用组织培养的HAAg建立了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试剂盒。5月,在《中华传染病》杂志上发表论文《杭州地区部分人群甲型肝炎抗体的调查》,对人群免疫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甲肝大流行的预测与警示。5月,对12名志愿者进行首次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人体实验,取得成功。9月,在《浙江医学》上发表论文《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1988年春季,其对甲肝大流行的预测获得证实:上海暴发了甲肝大流行,31万人集中发病。4月,组织进行第二期共127人(6-12岁)的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取得成功。7月,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出甲肝减毒活疫苗,成为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成果和世界上最早选育成功和完成人体实验观察的甲肝活疫苗。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北京主持鉴定会,通过了甲肝活疫苗(H2株)的鉴定。组织团队进行第二批试验性减毒活疫苗的制备,共生产出合格的疫苗10万人份。

1989年,组织进行第三期共1万余人(6-12岁)的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取得成功。9月,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病毒病研究所因为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甲肝减毒活疫苗研制”执行过程中作出优异成绩,获得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颁发的集体荣誉证书。10月,筹建国家甲肝减毒活疫苗毒种工业性试验基地。以第一作者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论文Primary Study of Attenuated Live Hepatitis A Vaccine(H2 Strain)in Humans。

1991年3月,起草向浙江省卫生厅申请生产甲肝疫苗的请示报告,提出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批量生产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1992年9月,主持普康公司生产的首批高科技产品甲肝疫苗上市仪式,卫生部批准批量生产和大规模使用甲肝减毒活疫苗。

2001年9月,经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规范性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现场效果考核”卫生部专家组鉴定,认为由其为主研制的中国首创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其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甲肝疫苗的保护效果达95%,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12月,由其为主研制的甲肝疫苗出口到印度 。

学术交流

1975年,赴昆明参加会议,得知美国科学家Temin教授等因证实了RNA逆转录酶的存在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解开了他对“遗传信息有可能从RNA传给DNA”的疑团。

1983年11月,其甲肝病毒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外关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邀请其作为访问科学家赴美。期间,访问了杜克大学医学院、贝勒医学院、哈佛大学儿童医院等。

1984年10月,结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科学家行程,回国继续从事甲肝疫苗研发工作。

1987年8月,赴加拿大埃德蒙顿参加第七届国际病毒学大会。

1987年8月,考察访问美国MERCK公司、杜克大学及威斯康辛大学。

1990年4月,赴美国休斯敦参加第七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议,并主持甲肝疫苗的专题研讨会。

1990年8月,赴前苏联参加第八届国际病毒学会议,并主持肝炎疫苗的专题研讨会。

1993年3月,受印度政府邀请访问印度,并与Talwar教授等印度科学家进行合作会谈。

1994年11月,赴瑞士参加世界卫生会议。

2002年,受邀访问日本静岗大学。

2003年4月,带领疫苗研制专家团队前往印度国家卫生实验中心考察交流,洽谈合作事宜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9年3月

建立放射免疫沉淀反应检测甲型肝炎病毒

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9年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提取成功及其在排毒规律和血清学诊断方面的应用

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1982年11月

甲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红面猴、恒河猴和用红面猴分离甲型肝炎病毒

国家卫生部二等奖甲级科学技术成果

1983年

甲型肝炎IgM抗体诊断药盒

浙江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1988年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9年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

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3年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国家发明二等奖

1993年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及其制造方法

国家专利证书

1995年

毛江森发明甲肝减毒活疫苗

中国科技界十大新闻之一

1998年10月

含有稳定剂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制备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1年10月

含有稳定剂的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2001年10月

冷冻干燥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及制备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2001年12月

甲肝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及免疫策略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

甲肝减毒活疫苗保护剂和冻干疫苗的研究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4年

证实生物样品结构中氢氘置换以及测定氘百分含量的方法

欧洲专利

2005年6月

甲肝病毒中国株和减毒株的培育及互补脱氧核糖核酸序列

国家发明专利

2006年9月

生物样品结构氢氘置换的证实及氘百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人才培养

开设课程

1983年6月,卫生部委托浙江卫生研究院在杭州举办了全国“甲肝血清学诊断及病原检测进修班”,向全国推广甲肝试剂药盒,25个省市区医疗机构人员到会。其团队在进修班上作了介绍和操作示范。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78年

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奖

1979年

浙江省卫生厅先进工作者

1981年

浙江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2年9月

浙江省劳动模范

1983年

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84年1月

全国先进工作者

国务院

1987年

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

1989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国务院

1990年11月

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卫生部

1991年9月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

1991年10月

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1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6月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浙江省卫生厅机关党委

2008年4月

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

2018年11月

终生成就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2018年

浙江省改革开放四十年标杆人物

2019年9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毛江森人物评价

毛江森为控制甲肝流行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毛江森为发展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做出贡献 。(中国院士馆评)

毛江森补充介绍

  毛江森, 学家,1934年1月15日出生,浙江江山人。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浙江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0年代末从事脊髓灰质炎 、疫苗和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为发展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做出贡献60年代,研究了D20对 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提出了D20对 作用的可能机制,增加 热稳定性和减少干扰素的产生建立和系统研究了乙型脑炎 -鸡胚细胞干扰素产生系统70年代末分离出甲型肝炎 (H-),发现红面猴和恒河猴对H-有感染与免疫反应,证明甲肝有隐迷人染,发现H-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质网中增殖,培养出甲肝减毒活疫苗毒种(H2减毒株),制成安全有效的活疫苗,为控制甲肝流行取得重大突破。

  “毛江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