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名人吕公良介绍
吕公良(1903—1944),开化县华埠镇上街人。曾参加台儿庄战役、鄂北会战、赣北战役、豫中会战、晋中太谷战役。1944年5月在河南许昌以身殉国。 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军89师参谋长、第85军参谋长、第13军参谋长、第31集团军总部高参、华中抗日总队第五纵队司令、安徽界首警备司令、河南因江警备司令、第15军新编29师师长兼许昌守备司令等职,中将军衔。
吕公良人物生平
1920年考取衢州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23年该校并入衢州省立第八中学,他继续求学于八中,1925年毕业。
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1928年毕业,分配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军89师,开始戎马生涯。
历经1937年晋中太谷战役,1938年鲁南大会战、台儿庄战役,1939年鄂北会战,1944年中原大战等重大战斗,屡建功勋。
1944年5月2日,为国捐躯。
抗战胜利后,吕公良的遗骨从许昌移至杭州,葬于西湖边凤凰山麓。
1986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吕公良趣闻轶事
吕公良在部队奋战的同时,不忘家乡,他先后把邹谷之、程炳然、孙浩、孔昭霖、周之挺等人从开化带到部队历练。当时,吕公良还多方奔走,积极营救了衢县第八中学时的同窗好友孔昭霖、周之挺两位地下党员,并把他们引荐到部队。
1940年以后,吕公良任河南周口地区的警备司令。在周口,吕公良还为当地群众修建了一个文化娱乐场所和一个大礼堂,并亲自为大礼堂题写了堂名。他在界首、周口两地的为人处事深受当地军民的好评。
吕公良主张官兵同甘共苦。在军需困难的情况下,官兵一律穿草鞋。多年的军旅生活使他养成了注重军容军纪的好习惯。大热天上衣扣总是扣得整整齐齐,寒冬腊月也从不把手伸进裤袋中取暖,他认为军风军纪不好的部队打不好仗。
吕公良在进衢州师范之前,就与同乡王笙玉结了婚。吕公良是当地第一个带头剪掉辫子的青年,王笙玉是带头放开小脚的女人。据吕公良的长子吕行健(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回忆,其父母在家乡生下五个子女,大妹从小就送人抚养。一个姐姐和弟弟不幸夭折。只有他和小妹吕荷雨随母亲在外公家生活,父亲则在部队忙于军务。
1931年,吕公良的父亲去世时,吕公良也未能回乡奔丧,在1934年回家乡时写下“忠孝不能双全”的诗句。
在吕公良的戎马生涯中,他对家乡念念不忘。一有机会,就会回乡看看,但回乡时从不穿军装。他见到父老乡亲和同窗好友总是喜笑颜开,平易近人。
1938年秋,吕公良回家乡探亲,正值华埠镇抗日后援会在华埠修建的“七七纪念亭”落成,他应邀为该亭题了两副楹联:“国耻恨重重,拼焦土飞烟不辞一死;亭名思七七,问银河洗甲更待何年。”“风景不殊,漫话临安往事;国仇未报,记取勾践当年。”并题写了“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名。
吕公良投笔从戎后南征北战,无人照料饮食起居,经汤恩伯夫人介绍后,与她的学生方莲君结婚。大夫人王笙玉在家乡操持吕家里外,无法随夫照料,同意丈夫再娶少夫人伴随照料。他们回家省亲时,大小夫人以姐妹相称,和睦相处、亲密无间。
在吕公良次子吕行素的眼中,吕公良虽然没给家人留下一间房、一寸土,但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1942年,华埠被日军侵犯,商铺、民房被烧成一片焦土,吕家也成一片瓦砾。吕公良得知家乡受灾后,国耻家仇让他愤慨万分。随后,他拜托了随军的同乡邹谷之和程炳然长途跋涉回家乡探亲,接济家中生活,并带去了安慰父老乡亲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青山,指的便是国家和乡土。
吕公良主要事迹
1903年,原名吕周的吕公良出生在千年古镇开化县华埠镇的一户以榨油坊为生的小商户人家。
吕公良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便才华出众、智慧超群,平时喜爱去茶馆听说书,好学的他还练就了一手遒劲端庄的好字,时常帮左邻右舍写写对联。
1923年,吕公良在衢县第八中学师范部读书,他追求进步,经常以革命思想为主题为同学们题词。1926年,他目睹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后,决定投笔从戎。父亲吕云章劝他为家业和妻儿着想,让他不要去部队。但他矢志不移,最后只身跑到广东,寻找岳父的朋友、在黄埔军校工作的张育夫。
任军法处处长的张育夫问及吕公良父亲及岳父等人的情况、阅读了他带来的书信后,留吕公良在军校抄抄写写,成为编外雇员。
在张育夫的鼓励下,吕公良集中精力备考,以破釜沉舟般的信心和决心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他因崇拜孙中山先生,故以其题词“天下为公”而正式由吕周之名改为吕公良。
1928年毕业后,吕公良先分配在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任见习排、连长。不久,就被提升为师、军各级司令部的参谋。
1942年底,吕公良奉命以周口警卫团与其他一些部队合并,组建了新编第二十九师,并担任中将师长。1943年夏,二十九师开赴新郑整训。整训完毕,遂奉命担任中牟一带的黄河河防。同年11月,新二十九师归属第二十八集团军暂编第十五军建制。
1944年4月,侵华日军六个常规陆军师团和战车第三师团、第五航空军等计16万兵力,根据“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以打通平汉铁路南段,消灭汤恩伯部主力为目的的“河南会战”(又称“豫中会战”)。
郑州沦陷后,许昌成为第一战区的前沿阵地。3月下旬,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奉蒋介石手令,派暂编十五军新编第二十九师固守许昌。新第二十九师是1942年由周家口(今河南周口)警卫团等地方武装扩编而成,全师官兵计3000余人,被称为“国军装备中最差的部队”。
新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1903~1944),原名吕周,浙江开化人,黄埔六期毕业生。他素怀报国大志,1936年参加了绥远抗战,打南口,收复百灵庙,屡建战功。1942年底,他奉命担任新第二十九师师长,中将军衔。豫中会战前,吕公良主动向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请缨抗战,誓与许昌共存亡。
新二十九师进驻许昌后,全体官兵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备战工作。整个许昌防卫,统由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兼许昌城防司令吕公良指挥。为了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吕公良以许昌城防司令名义,主持召开了许昌各界人士参加的军民誓师大会。会后,处决了3名汉奸,以示抗日决心。
大战前的19日,吕公良夫人方莲君带着儿女来到许昌。吕公良忙于备战,只派副官接待。次日清晨,方莲君离开许昌时,吕公良才与妻儿匆匆见了一面。晚上,吕公良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称:“我已充分准备,打仗是军人的本分……恐怕此信到时,我已在与敌人拼命了……当军人不打仗还有何用?”
4月23日下午5时许,日军第三十七师团二二六联队二大队配属无线电分队进攻长葛和尚桥,守军新第二十九师八十六团奋起抵抗,双方激战至第二天凌晨2时,中国军队被迫撤退,第八十六团团长姚俊明(陕西人,西北讲武堂毕业)重伤失踪。
日军完成了对许昌的铁壁合围后,26日,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在新郑召集部队长会议,下达了进攻许昌的命令,进攻时间为4月30日。
30日早晨6时,日军第三十七师团长长野佑一郎综合各方面情报,断定中国军队要固守许昌城,便立即命令部队向许昌发起进攻,悲壮的许昌抗日保卫战由此打响。
新二十九师各部在团营连军官的带领下,利用残破的寨垣、新修的工事和寨外埋设的地雷群,居高临下沉着应战,打退日军数次进攻。由于屡攻不下,日军使用了毒气配合作战。经过逐村逐阵地的阻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手榴弹战,战斗形成胶着状态,在拼杀中,新二十九师官兵大多战死在阵地上。
城外的战斗使日军感到,许昌不是一举就可以荡平的,新二十九师也不是一触即溃的。日军将第五航空军的12架轰炸机编队投入战斗,并调遣战车第三师团栗栖支队协助攻城。
师长吕公良将军亲自坐镇南门指挥战斗,在南门连续挫败日军六次冲锋,双方伤亡惨重。日军飞机对西门、南门进行低空轰炸,同时,炮兵也集中火力猛攻新二十九师坚守的房屋城墙,但官兵依然英勇还击,寸土不让。第八十七团二营营长手提大铡刀,率领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最后全营官兵伤亡殆尽,西门遂被攻破。
日军在攻击西门的同时,又调来坦克部队猛攻南门。守卫南门部队在乔冠英营长的率领下,与跟随坦克进城的日军一个中队展开激烈的白刃战。乔营长手提铡刀,连续砍死日军多名。李培芹团长听说南门失守,带领士兵打了一个反冲锋,然后和敌人展开了逐屋逐街的争夺。黄永淮副师长的侄子黄正道时年22岁,是新二十九师中最年轻的连长,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日军北门攻击队攻占俎庄之后,陷入了北门布满地雷的雷区,伤亡不断增加。同时又遭我军坚决阻击,所以直至5月1日凌晨2时北门才被日军攻破。
经过一天的战斗,新编第二十九师官兵伤亡惨重,许昌城沦陷在即。晚上10时,在报请上级批准同意后,吕公良宣布部队分两路突围,指定集合地点为郾城黑龙潭。
突围前,吕公良为了保持守城官兵的名节,含泪焚烧了师旗。当时吕公良身着整齐的黄呢将军服,在部队中十分显眼,部下苦劝他更换便衣设法逃出,但吕公良凛然正色道:“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虽死犹荣,岂能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
突围中,两名团长杨尚武、李培芹相继阵亡,吕公良师长、黄永淮副师长后来也都负了伤。天大亮后,日军出动大批步兵、骑兵、炮兵及洋车队包围部队。黄副师长不幸被俘。敌人将黄永淮押到于庄,他看到日军正在用惨无人道的办法杀害中国军队战俘后,十分恼怒,乘日军不备时,猛地夺过一支枪击毙一个鬼子,随即饮弹自戕,为国捐躯。
吕公良显眼的着装,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他们疯狂地对吕公良进行攻击。吕公良连中数弹,流血不止,倒在麦地中。吕公良把两个警卫员叫到身边说:“我不行了,你俩走!我们三个不能都死在这里,活着出去也有个报仇送信的人,快走!”连催几遍,二位警卫员含泪离开了师长。吕公良把另一个尸体压在自己身上,躺在那里听天由命。
后来,吕公良被当地村民发现,悄悄找人将吕公良抬回村隐藏起来。这时吕公良奄奄一息,由于伤势过重又缺医少药,第二天,被日军视为中国军队“抗战派的中坚干部”的吕公良停止了呼吸,年仅41岁。
吕公良历史评价
以浙江开化人吕公良将军为代表的爱国军人,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1986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吕公良革命烈士称号。
日军内山英太郎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5月1日许昌城内的扫荡于上午结束。今晨攻占东北角后,由该处出逃的部分部队,6时20许在于庄被工兵第二十七联队小野部队围歼。由缴获名片中,得悉该部为包括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中将在内的司令部。因战时匆忙,未能郑重掩埋敌将遗体,并树立标志,身为武士,不胜惭愧。”
1944年10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吕公良为陆军上将军衔,黄永淮、杨尚武、李培芹为陆军少将军衔。1946年,吕公良的妻子方莲君携儿女将将军忠骨迁至浙江杭州西湖安葬。1986年,经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昌义提议,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澜涛、杨静仁批示,吕公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4年4月1日,值烈士殉国60周年之际,其家乡浙江开化县修建了一座吕公良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许昌抗日保卫战中,涌现了师长吕公良,副师长黄永淮,团长杨尚武、李培芹四位抗日殉国将领。新二十九师3000余名官兵除少数成功突围外,大部阵亡,此战之惨烈程度,连日酋内山英太郎都为之感慨。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不畏强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必将在中华大地上万古凛烈,感召后人。
吕公良补充介绍
吕公良(1903—1944),原名周,华埠镇人。民国15年(1926),毕业干衢州师范。8月,入黄浦军校。17年,于步科毕业,历任中央陆军第八十九师见习排、连长,各级参谋和师参谋处长等职。25年,北上抗日,在绥远参加攻克百灵庙战役。“七七事变”后,该师奉命扼守南口居庸关。26年10月,任八十九师参谋长。11月,投入晋中太谷战役,与八路军并肩作战。27年春,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秋,参加赣北战役,升任八十五军中将参谋长。次年,在鄂北参加随枣会战。夏,调任十三军参谋长。同年冬,在豫南、鄂北转战于桐柏山及枣阳、随县之间。29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30年春,升为三十一集团军总部高参,旋去重庆、成都考察。返回河南后任华中抗日总队第五纵队司令,不久调任河南省界首警备司令、周家口警备司令。32年冬,调任新编第二十九师中将师长。33年4月,日寇大举进犯平汉线,该师奉命扼守中原战略要地许昌,吕兼任许昌守备司令。4月30日拂晓,日寇配合飞机、坦克、大炮,分三路攻城,先攻西北门,吕率兵出击,激战于城垣下。下午1时,日寇猛攻南关,吕亲临前线,指挥督战。4时许,日寇攻人南关,吕率兵与敌浴血奋战。5月1日,吕率守城官兵冲出东关,遭敌军阻击,身中三弹,不幸殉国。
1944年10月,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军衔。1986年,经浙江人民政府批准,授予革命烈士称号。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日胜利后,35年,许昌各界人士为吕公良将军建立纪念稗。37年冬,遗体移葬杭州凤凰山麓。
“吕公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