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诸暨市名人

金海观

暂无金海观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诸暨名人金海观介绍

中国近代教育家

金海观(1897-1971),字晓晚,浙江诸暨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

先后担任河南第一师范、江苏第七师范、开封北仓女中、浙江第四中学、安徽第一女中、成都大学教员,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校长和上海中华书局教育编辑,曾参加《中国教育辞典》的编写工作。

金海观主要成就

1932年(民国21年)起,担任浙江湘湖师范学校校长,前后达25年。金海观主持湘师校务后,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办学,并有所发展。办学提倡“教学相长,手脑并用”,推行“做、学、教三位一体的工学制”的教育改革实验,并开展军事体育、音乐、文艺、农村调查、扫除文盲等课外活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学校在湘湖四周村落设立多所附属小学,供学生实习之用,培养大批适应乡村教育的教师。

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从农工生活和教育生活着手,注重生产劳动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实行工学合一,以学为主,兼学农工,学校和社会密切联系。金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学生在其熏陶下,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抗战8年中,率领全校师生先后迁至义乌、松阳、庆元、景宁等地,办学条件十分艰难,金海观鼓励师生克服困难,坚持上课,其为校务、经费四处奔波,不辞劳苦。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萧山。

解放战争时期,又支持和鼓励师生投身革命。解放后,继续担任湘师校长。其间,先后任萧山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副主席和政协副主席、浙江省人民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和民进浙江省委秘书长,浙江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教育工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加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任该会中央候补委员、杭州市委常委,1957年,任民进浙江省委筹委会秘书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

金海观出版著作

著作有《小学教育法纲要》、《推行基本教育之师资训练问题》、《工学制实验班计划书》等;参与编写的有《杜威教育哲学》、《中国教育辞典》等。

金海观补充介绍

  金海观(1897—1971),字晓晚,诸暨杨梅桥乡(今阮市镇)金家站人。出身农民家庭。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育科,师从陶行知。期间,因家贫辍学回乡任教,再入东南大学(时南京高师已并入东大)教育系补完学分,毕业后,历任河南第一师范、江苏第七师范、开封北仓女中、浙江第四中学、安徽第一女中教员,成都大学教授兼实验学校主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和中华书局。1932年,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在湘师25年的教育生涯中,积极推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南京晓庄师范为榜样,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工学制,培养学生“亲民”、“习勤”、“尚伦”和“开辟创造”精神,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使湘师成为一所誉满全国的师范学校,有“浙江晓庄”美称。

  抗战爆发,率全校师生先后迁至义乌、松阳古市、庆元新窑和浙闽交界处景宁、道化办学,条件异常艰苦,斗争意志弥坚。学校设中国通史课,激励学生爱国热忱,就地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还积极举办民众学校,从事乡村教育。仅古市一地,在两年间,办民校91所147班,男女学员4300人。是时,许多友人以优厚报酬约其往他处工作,以“对事业有兴趣,对社会尽责任,对学校关系深切”为辞,拒绝他往。常脚着草鞋,手拿晴雨伞,在崇山峻岭中,为校务奔忙不息。抗战胜利,学校迁回萧山。1947年5月,支持师生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破孩”运动,--,声震全省,积极营救为当局逮捕的进步学生。解放前夕,学校有近三分之一学生参加中共领导的金萧支队和四明山游击队。

  新中国成立后,任湘师校长,带领师生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呈现新的面貌。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先后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届浙江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教育工会委员。1957年,专任省民进(筹)秘书长。被错划为“ 分子”后,继续任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纂。1979年平反。

  一生笔耕不辍,主要著作有《论吾国的乡村师范》、《对于师范学校的种种看法》、《金海观教育文选》、《生活教育之花盛开在湘湖师范》。

  “金海观”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