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杭州市名人>萧山区名人

高小霞

高小霞人物照片

萧山名人高小霞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

高小霞(1919年7月10日—1998年9月9日),浙江萧山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高小霞于1944年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1946年至1948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49年前往美国留学;1951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9月9日逝世 。

高小霞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 。

高小霞人物生平

1919年7月10日,高小霞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仓前村,幼年随父识字,10岁随家去镇海上小学。

1932年,13岁时跳级入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

1938年,从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并考上西南联合大学,因为无力去昆明,遂在女中当教员,维持家用。

1940年,考上交通大学化学系(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在此期间因为父亲去世,高小霞不得不半工半读。

1944年,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经同班同学徐光宪介绍,两人一起到上海宝华化工厂工作。

1946年,进入由昆明搬来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成为分析化学家梁树权先生和物理化学家吴征铠先生的助理员;同年,通过国家留学生考试。

1949年,前往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就读。

1951年,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回国经唐敖庆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等职。

1952年,经唐敖庆和田曰灵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

196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

1998年9月9日,逝世 。

高小霞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高小霞对极谱催化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开创了几十种微量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特别是微量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的极谱分析法及其机理的研究 。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1月北京大学新闻网显示,高小霞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极谱催化波》《稀土农用与电分析化学》等5部专著 。

学术交流

1965年,高小霞参加在前民主德国举行的国际纯物料会议,并发表论文《极谱催化波的机理和应用于痕量分析》。

1980年,参加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纪念海洛夫斯基学术报告会”,在会上作了有关《稀土极谱分析》的学术报告。

1989年,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亚洲太平洋化学大会。

1996年,应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100周年纪念大会。

1997年,参加了浙江大学100周年纪念活动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2年

《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高小霞在北京大学先后讲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高等电化学分析》《化学文献查阅法》等课程 。

荣誉表彰

1980年,高小霞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高小霞人物评价

高小霞是中国杰出的化学教育家,在极谱催化波领域取得了系统、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评)

高小霞在分析化学领域科研教育上做出了伟大贡献 。(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高小霞后世纪念

纪念高小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

2019年9月15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承办的“纪念高小霞院士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举行 。

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展

2020年11月14日,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之女徐放女士及亲属代表,两位院士的高足黎健博士、黄云辉教授及弟子门生代表,绍兴市上虞区区委常委王永表等徐院士家乡的代表以及交大师生和校友代表出席纪念活动 。

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分析所党支部、物化所党支部和机关后勤党支部组织党员前往北京大学校史馆参观北京大学纪念徐光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赤子霞光——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展”,深入学习这对“性格迥异、目标一致、情感深厚”且为北京大学教学科研事业毕生奉献的院士伉俪的精神和品格 。

霞光奖学金

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决定设立“霞光奖学金”基金,旨在资助和鼓励前往国防军工单位和关键行业领域从事科研攻关和一线工作,前往基层单位、艰苦地区服务,或前往全球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发展的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活动仪式上,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涂永强和学院2000届校友代表共同了启动霞光奖学金 。

高小霞补充介绍

  高小霞(1919.7.7—-1998.9.8)

  浙江萧山人。著名的分析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1948年在上海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9-1951年初在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分析化学微量分析,于1951年初获硕士学位。为了能早日参加新中国建设,报效祖国,她放弃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克服重重阻挠,于1951年5月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小霞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等职。先后担任第一、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及北京市第一届科学技术顾问,中国化学会第21、22届常务理事,《分析化学》、《中国稀士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期刊编委,以及《分析化学丛书》主编等职。

  高小霞教授近半个世纪一直从事分析化学教学、科研和组织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从50年代初开始,先后开设讲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高等电化学分析”等课程。特别是“仪器分析”,在50年代初是分析化学专业新开设的课程。她从教材的编写、讲授,实验仪器购置、组装及实验课的设置等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北大分析化学专业成为国内最早开设《仪器分析》课程的学校之一。从1953年开始培养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的数十名进修人员。1955年招收研究生,先后有近4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50年代初期,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在实验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开展科研工作,从一开始就注意将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取得双极化电极电流滴定理论创新性成果的同时,开展了对矿产资源、金属冶炼中的分析方法研究。50年代后期,针对当时高纯金属材料和半导体生产中微量杂质分析的要求,各种分析方法都要力求提高灵敏度。她开始利用化学催化反应于极谱分析来提高分析灵敏度,称为极普催化波。她领导小组人员开创一类简捷灵敏的几十种微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方法,引发国内对催化波的研究兴趣和方法的广泛应用。1965年参加在前民主德国举行的《国际纯物料会议》,报告论文《极谱催化波的机理和应用于痕量分析》,受到好评。

  1971年她从江西干校回到化学系,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面对遭到“文革”破坏的实验室,带领工农兵学员,与北京分析仪器厂和北京卫生研究所同行一起,边学边干,日夜奋战,经过数月的反复钻研,研制成大气氮氧化物自动测试仪,从理论和应用上都达到了监测要求,成功地安装在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大气监测车上,得到市环保局的嘉奖。

  1978年针对我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选择了稀土极谱分析作为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和电分析组成员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提出了20多种稀土络合吸附波分析方法,可用国产小型示波极谱仪测定微量个别稀土和稀土总量,促进了国内对稀土及其它微量元素络合吸附波的研究和应用,解决了不少分析难题。1980年参加在布拉格召开的“纪念海洛夫斯基学术报告会”上作了有关“稀土极谱分析”的学术报告,受到国际科学家的重视。与此同时,她还注意到我国施用“稀士微肥”于农田,使农作物增产,但其作用机理和生理功能却尚未知晓。面对这一国内外均在探索的难题,她带领科研小组与中科院植物所协作,用提出的极谱络合吸附波法测定了某些植物如茶叶、黄瓜根、茎、叶及伤流液中的稀土含量,研究其在植物中的分布规律。除发表了相应论文外,将这一时期的科研成果总结在由K. A.Gschneider Jr.,L.Eyring主编的《Handbook 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Rare EarthS》( 稀土物理化学手册)第8卷第55章(1986年),开拓了稀土分析的一个新领域,也发展了极谱分析,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1989年她在已过古稀之年,又有伤病困扰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她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开展了在模拟生物膜(BLM)中稀士络合物光-电效应和稀土对植物根系氮素同化过程中有关酶活性以及稀土、锌对谷氨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催化活性和酶催反应机理的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中,除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外,还在总结各个时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五本专著,它们分别是:《铂族元素极谱催化波》(与姚修仁合著)(1977年);《电化学分析法在环保监测中的应用》(1982年);《电分析化学导论》(1986年);《极谱催化波》(1991年);《稀土农用与电分析化学》(1997年)。 还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198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半个世纪来,她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她领导电分析化学小组进行极谱催化波的研究,开创了几十种微量元素的灵敏分析方法,特别是微量稀土元素的极谱分析法在国内外领先。高小霞教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发展我国的分析化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杰出的化学教育家、杰出的分析化学和电分析化学家。

  “高小霞”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