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海曙区名人

范钦

范钦人物照片

海曙名人范钦介绍

明代著名藏书家
明代著名藏书家、兵部右侍郎

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明代著名藏书家,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

一生喜爱藏书。归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间,在宁波月湖西岸的居宅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其藏书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在明时已有“浙东藏书第一家”之誉。历经400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中国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著述有《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

范钦人物生平

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任湖广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因与武定侯郭勋不和,调任江西知袁州府,升广西参政,分守桂平。转福建按察使,迁陕西左使、南赣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辞不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回乡归隐。酷爱典籍,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抄有丰坊的藏书,丰坊“万卷楼”幸存余书悉归于他。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建藏书楼名“天一阁”,取《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意在防火。阁四面临水,上通六间为一,中以书橱间隔;其下分六间。为古代藏书楼建筑典范。清乾隆年间,下诏建造七阁,均仿照其规格设计。

范钦主要成就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天一阁。天一阁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收藏群书

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以觅得。 范钦平生还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乾隆皇帝见范家藏书数百年不毁,于是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藏书失散与保护

范钦同邑另有位藏书家丰坊,范钦与之交往甚善,并常去丰坊的万卷楼借阅抄录。后万卷楼不幸遭受火灾,丰家无意续藏,劫余之书多让归范钦。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主要作品

范钦著述有《天一阁集》、《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等。

范钦补充介绍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鄞县城内月湖西(今海曙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生平事迹

  建天一阁

  范钦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主持建筑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天一阁。天一阁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收藏群书

  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以觅得。范钦平生还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藏书失散与保护

  范钦同邑另有位藏书家丰坊,范钦与之交往甚善,并常去丰坊的万卷楼借阅抄录。后万卷楼不幸遭受火灾,丰家无意续藏,劫余之书多让归范钦。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相关事件

  范钦藏书处原名东明草堂,随着藏书的增加,原来的书库已不堪容纳,范钦遂决定在住宅的东面重建一书楼,即后来著名于世的天一阁。天一阁的确切创建年份已不可考,根据有关文献推定,当在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楼为一排六开间两层木结构,坐北朝南,前后开窗,阁前有池塘,除了可以点缀风景外,亦是重要的防火措施之一。后来,范钦搜集碑刻,得一吴道士龙虎山石刻,为元揭傒斯的书,并有"天一池"三大字,范钦大喜,以为适与自己建阁凿池之意相合,遂以“天一阁”名其楼。作为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相当科学,故后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均仿天一阁式样营造,而清代藏书家卢址的抱经楼,更是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完全模仿天一阁,由是天一阁更负盛名。天一阁藏书有较严密的管理制度。范钦临终时,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后由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并遵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藏书的散失。

  “范钦”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