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云南省名人>楚雄州名人>禄丰市名人

张经辰

张经辰人物照片

禄丰名人张经辰介绍

曾任中共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

张经辰(1903~1930),男。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代理书记。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0月11日,张经辰出生在禄丰县妥安乡琅井村。1917年,张经辰从琅井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下,他投入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

张经辰人物经历

1923年,张经辰通过在昆明开盐铺的三叔张绍和资助,到省外求学,先到南京、上海补习功课,次年考入南满医科大学。他一心想着解除民众疾苦,立志学医,走医学救国的道路。后来他逐渐认识到医学解救不了中国,只有革命才有出路,便毅然放弃学医,于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在李大钊、王德三等共产党员的教育帮助下,张经辰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很快,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后,“新滇社”主要领导人南下广州,张经辰担任了“新滇社”北京支部负责人。历任北大学生会文书股、宣传股主任。1926年暑假前,张经辰担任了北大党支部书记,积极领导北大进步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经辰在北京处境危险。即在年底与杨一波等人南下到上海等地,与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市委取得联系,转入地下工作。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决定派他们到苏联中山大学留学。他先学军事,后改学政治。1928年,云南省临时省委书记王德三同志到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向中央反映云南省委急需干部。不久,经中央批准,张经辰于1929年春提前回国,分配回云南工作,被选为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张经辰回云南后,党在云南的地下组织正处于危险境地。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相继被害,白色恐怖笼罩全省。王德三同志被迫离开省委,转移到农村。鉴于张经辰回国不久,没有暴露,党组织决定他留在昆明,代理省委书记,继续领导地下斗争。面对险恶的处境和神圣的使命,他毅然肩负重任和敌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较量。他负责编辑党的地下刊物《斗争》,揭露了反动派的罪行,宣传发动了群众。他置身险境,不畏强暴,舍身忘我,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30年夏,云南地下党遭到很大破坏,党组织希望张经辰离开昆明避一下,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陆良县的三岔河、旧州、马街一带,对武装斗争作了部署安排,积极准备暴动。1930年9月,张经辰代表云南省委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考虑到云南形势的险恶,党组织要他不再回云南。为了尽快地将中央的指示传达下去,他仍不避艰险于同年10月绕道九龙、香港回到云南。回云南不久,因叛徒出卖,于11月不幸被捕。入狱后,敌人多次军法会审,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丝毫动摇不了他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强信念,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敌人恼羞成怒,于1930年12月31目,将张经辰和王德三、李国柱、吴澄等同志杀害于昆明西郊。张经辰牺牲时年仅27岁。

1996年3月,中共禄丰县委党史征研室根据州政协委员提案要求,经请示县委,拟在县城星宿公园建烈士纪念碑及铜像,在方案拟定后,正在准备的过程中,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严格控制修建已故领导人纪念设施,因而暂停兴建。2002年11月,滇北地委老同志王元昌及在盐兴工作过的李英、赵嘉明、莫言功等人向禄丰县委递交了一份申请,要求修复张经辰的故居,作为纪念馆,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此同时,李英等人也把修复申请和修复计划上报到州委。州委答复,修复故居涉及到好几户搬迁户的问题,缓后一步。得到州委的答复后,他们又决定在革命烈士故乡琅井希望小学校园内兴建张经辰烈士塑像和纪念碑。于2003年7月20日正式开工修建。工程得到省、州、县党委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县委成立了纪念张经辰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党史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有党史部门参加的相关单位为成员组成工作组,开展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2003年10月11日举行了纪念大会和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纪念碑修建于琅井小学内,工程由碑主体“红山”、园内绿化、围墙、大门及附属设施组成。自成一园,取名“归园”,寓意烈士英灵魂归故里。入园,一甬道与“红山”相连,两旁空地植佳木花卉;红山,寓意红色江山;红山自上而下镶党徽、张经辰塑像、左为张经辰名,右为其简介。红山前为一平台,设阶三级;平台左旁立张经辰碑文、右旁为首批捐资名单。

张经辰人物评价

张经辰烈士既是北大的72英烈之一,又是《滇魂》中收录的重要烈士之一,作为云南省委早期领导,他短暂的一生,为救国救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张经辰补充介绍

  张经辰,1903年10月11日出生于云南省盐兴县(今禄丰县)琅井镇。其家境贫寒,父亲行医,母亲操持家务。弟兄三人中,张经辰最小。他自幼性情爽直,聪慧好学,深得长辈们的钟爱,大家节衣缩食供他读书。后来张经辰的父亲离家另娶。母亲一气卧床不起,哥哥被迫外出谋生,留下张经辰母子相依为命,孤苦地度过艰辛的童年。

  1917年,张经辰在琅井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第十五班,在昆明开盐铺的三叔张绍和资助他上学。省立一中是昆明-的中心,五四运动唤起了有志青年,张经辰和亿万热血青年一样,通过观望思索,终于投身社会革命。在新思想的强烈熏陶下,昆明掀起了到省外求学的高潮。张经辰由三叔资助,于1923年动身,先到南京、上海补习功课。他曾一度立志学医救国,次年考入南满医科大学。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张经辰逐渐认识到︰学医不能救国。便毅然放弃学医,于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张经辰来到北大,顿感天地豁然宽广,浓烈的革命气氛感染着他,他开始钻研马列主义理论。这期间,他进步很快,并在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救国理想而献身革命的远大志向。同年,云南旅京学生、中共党员王德三、杨兰春(杨春田)、李鑫、王复生等人在北京组织“云南革新社”(后更名“新滇社”),宗旨是“团结云南革命青年,砥砺训练,钻入社会的中心,作根本的实际的改造”。张经辰积极加入了“新滇社”,三一八惨案后,任“新滇社”北京支部负责人。1926年,张经辰由北大预科转入本科数学系学习。他一面攻读,一面做党的青年工作,在校内外广泛活动,在工厂、农村、各大街小巷进行宣传鼓动,充分展示了他良好的演讲才能,赢得了大家的一致信任与支持,共同推他为北大学生会主席(第四届代表大会当选),并历任学生会文书股、宣传股主任,1926年暑假前,担任北大党支部书记。

  张经辰在学习工作期间,结识了同乡、北师大女生何月华。他们志同道合,倾心相爱,结为伉俪。

  四一二-政变后,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打击,大批进步学生和革命志士遭到逮捕和-。1927年4月28日,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等人被敌人处以绞刑。噩耗传来,张经辰悲愤至极,咬紧牙关发出誓言︰“我要努力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替他们报仇!”由于在北京已难立足,张经辰与杨一波等前往上海,准备到第三军朱培德部做政治工作。不料上海已充满-,朱培德部正在“清党”,那里是去不得了,张经辰等设法与江苏省委和上海市委取得联系,转入地下工作。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决定从上海派一些青年党员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其中有张经辰、杨一波等人。

  中山大学是1925年秋在莫斯科创办的一所高等学校,全称“中国劳动者中山大学”,其宗旨是从理论上培训中国革命青年。张、杨和参加受训的这一批学员共30余人,在8月中旬的一天,分批在浦东乘苏联商船出发,经四、五天航行到海参崴,转乘火车到达莫斯科。在“中大”,张经辰最初学习军事,几个月后,转学政治理论。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在异国他乡,辛勤耕耘。他时常给家里写信。他在给妹妹的信中,满腔热情地描述国外情况,如男女平等问题,还将自己学习过的马克思巨著《资本论》(英文版)寄回家,激励他们奋发上进。

  1928年,王德三到莫斯科参加党的全国六大,向中共中央反映云南目前急需干部。不久,党中央决定让张经辰等一批同学提前回国工作。当时国内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有的同志对回国有顾虑,张经辰对他们说︰“党和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回国。”并于1929年春回到上海。当他了解到云南党的活动处境日益艰险,急需要干部的情况后,毅然要求回滇工作。

  1929年3月初,张经辰化名“仲仁”回到云南,历任云南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等职。在严峻的斗争中,张经辰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外出时巧妙化妆,长袍短衫频繁更换,多次躲过特务的跟踪。张经辰负责的云南地下党的宣传刊物《斗争》,使革命者在漫长的黑夜中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坚定了革命信心。

  1930年春。地下党组织又陆续遭到破坏,张经辰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到陆良县三岔河、旧州、马街等地检查指导工作,对陆良党组织及时作了合理调整,建立了中心县委,并与县委负责同志吴永康等积极筹划武装斗争。他们将部队编为红军第三十八军,下辖三师一旅,于7月4日举行暴-动。由于经验不足,各部配合失调,武装暴-动未获成功。但这次斗争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势力,影响甚广,给云南地下党早期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月,由于党、团省委领导0现叛徒,党内好几位同志不幸被捕,省委机关多处被破坏。为坚持领导工作,代省委书记、宣传部长张经辰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曾指定周芳、何英等五人组成中共云南特别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全省党的工作。当了解到省委领导同志多数都在工作,随即取消了特委,表现了张经辰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坚定的组织纪律性。

  1930年5月,云南省委机关被破坏,情况危急。为保存党的组织,张经辰以省委书记的名义立即向中央作了简短报告,及时改变了接头和联系地点、讯号,并在党内召开秘密会议,总结教训,要求党内同志要特别加强对叛变分子的警惕性。

  为了取得党中央对云南工作的指示,同年秋天张经辰代表云南省委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上级党组织考虑到云南形势日趋险恶,建议他不要回滇,但党的机关和战友们的安危让他放心不下。10月中旬,他绕道九龙、香港,几经周折又回到云南,完成了护送文件与筹集活动经费的任务。刚到家,就到各处联络点了解情况,召开各种会议研究工作,晚上和爱人何月华将布帛上的密写文件,用显影药水翻记下来再进行印刷。正当张经辰不顾生命危险忘我工作的时候,由于叛徒出卖,张经辰不幸落入敌人魔掌。

  在狱中,张经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的妻子何月华四处奔走,打听下落,并想办法通过关系得以探望张经辰。只见张经辰躺在一间潮湿的牢房里,一见亲人,艰难地起身走来。他遍体鳞伤,拖着沉重的脚镣 ,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眼角一块焦黑的地方还流着血水。他强忍着剧痛,吃力而急切地问道︰“家里情况如何?”深知丈夫话意的何月华回答说︰“母亲欠安”。张经辰得知情况不好,脸上流露出不安的神情,但仍然安慰妻子,鼓励她要坚强起来继续斗争。

  此次探望成了他们的永别。无计可施的敌人于1930年12月31日将年仅27岁的张经辰与王德三、李国柱、吴澄一同杀害于昆明西郊。

  张经辰生前曾立下宏愿,要寻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之献身,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誓言。

  张经辰烈士既是北大的72英烈之一,又是《滇魂》中收录的重要烈士之一,作为云南省委早期领导,他短暂的一生,为救国救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来源:中国军网

  “张经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