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台湾省名人>澎湖县名人

耿庸

耿庸人物照片

澎湖名人耿庸介绍

原上海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耿庸,祖籍台湾,192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来苏门答腊,1937年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新闻科毕业。解放前,历任《战时文艺》、《刺笔》、《闽北日报》、《青年日报》、《大成报》、《新中华月刊》、《公论报》编辑。解放后曾任《新商晚报》副总编辑、《展望》周刊编辑部主任、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文艺出版社编审。1966年后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任编审。主要著作有:杂文集《扛鼎集》、《论战争贩子》、《回收》、《逢时笔记》,论著《〈阿Q正传〉研究》、《文学对话》(与何满子合著),回忆文集《未完的人生大杂文》等;2008年1月逝世。

耿庸人物简介

耿庸(1921-2008),本名郑炳中,祖籍福建漳州。出生地台湾。其父郑之翰(曾任福建龙溪县长,澎湖县长)。

1938年至1945年,先后在福建《闽北日报》、江西《青年日报》、重庆《新中华》杂志等报刊任编辑,此后在宣怀经济研究所研究近代经济思想史。1947年8月去台湾,任台湾《公论报》编辑、华南商业银行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11月返回大陆,先后任广东《新商》晚报副总编、上海震旦大学教授、新文艺出版社编审。

1955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耿庸被捕后,妻子王皓也进了监狱,被关了两年后出狱,王皓即给毛泽东写信诉冤,当时正值“反右”期间,把她也算上一个,她无处申诉,终于愤而于9月间跳了上海黄浦江自杀身亡。

1980年获平反后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上海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36年起发表作品,此后至1955年入狱前发表杂文、评论等近千篇,约百万字,多半散失。

主要著作有论著《(阿Q正传)研究》(1952年)、《文学对话》(与何满子合著,1983年)、杂文集《回收》(1985年)、《逢时笔记》(1998年)、评论及回忆文集《文学:理想与遗憾》(2004年)等;晚年著有《未完成的人生大杂文》,本文集收录了耿庸先生的经典散文数十篇,回忆了黎烈文、许寿裳、吴强、姜椿芳、傅东华、秦牧、张中晓等文艺界人士的印象,至于个人的受难经过倒是讲得不多。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出狱后与父亲来往的书信。全书内容丰实,题材多样,文笔精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耿庸补充介绍

  耿庸 (1921~2008)

  原名郑炳中。台湾澎湖人。民盟成员。1947年毕业于宣怀经济研究所研究生班。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华书局《新中华》月刊,台湾华南商业银行研究室研究员,上海《展望》周刊主任,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上海科技大学人文学系教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第三届理事,上海市文联第三届委员。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杂文集《论战争贩子》、《回收集》,专著《〈阿Q正传〉研究》、《论台湾糖业》,回忆文集《未完的人生大杂文》等。

  “耿庸”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