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名人张士毅介绍
张士毅同志,原姓白,名砥中,河北省蓟县(现属天津市)下仓镇西焦庄人。1912年生,家庭出身中农。1931年肄业于北平中国大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西区房山、涞水、涿县抗日联合县武装部主任,县议会议长,华北抗日联合大学学生会主席,法政学院社会科学系总支书记,“联大”学生总会主席,冀东区迁安、卢龙、抚宁、昌黎抗日联合县县长,中共滦东地委城区工作部部长,辽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和锦州市市长等职。1947年4月20日,在辽宁省朝阳县松树嘴子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4岁。
张士毅个人履历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保定第二师范、通州第十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因参加学潮,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
1935年初,张士毅进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他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挺身营救中共地下工作者仇振远(即仇友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根据中央军委发动冀热边地区的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张士毅回到家乡,以教书作掩护进行抗日救国活动。同年冬,他同当时中共蓟县负责人王崇实取得联系,成立了七区“抗日救国会”,后参加了1938年7月的冀东大暴动。
1938年10月,张士毅受组织派遣,带领部队一部分人到达平西,参加开辟永定河以北地区的工作。1940年下半年,他被送到中共华北联大学习。1943年初,经组织批准离开联大重返冀东。同年8月初,张士毅任迁卢抚昌抗日联合县第一任县长。1945年,任滦东地委敌区工作部部长,负责滦东地区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士 毅奉命随东进大军奔赴关外,收复失地,建立人民政权。9月8日,中共辽西地委和辽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张士毅任公署专员兼锦州市市长。当时锦州一片萧条,敌特分子活动猖獗,社会秩序混乱,接收和重建工作十分困难。张士毅在接收和恢复重建锦州市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八路军这个年轻市长的才华”。对拥护人民政府不与人民为敌的伪职人员给予从宽对待;通过统战工作,使上层人士和知识界大多数人认清形势,转变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态度。同时,他依靠和深入发动群众,反奸反特,对罪大恶极继续与人民为敌的少数反革命分子及时坚决予以镇压,很快稳定了锦州市的局势。在任锦州市长期间,中共辽宁地委根据陈云同志指示,成立了辽西工人教育团和辽西军政学校。张士毅还兼任辽西工人教育团和辽西军政学校校长,多次为学员作报告,讲革命理论和斗争形势,先后培训学员1000余人,并及时充实到地方和部队。
1945年10月,锦州市市长由计明达担任。张士毅集中全力主持专署工作,他的主要精力由城市转到了广大农村。这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11月,中共辽西党政军机关奉命撤出锦州,向赤峰、承德一带转移。1946年春,遵照上级“重新打回辽西,收复辽西”的部署,张士毅绕路回到绥中、建昌、凌源、朝阳一带山区开展工作。
张士毅补充介绍
张士毅,原名白宝泉,字砥中。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蓟县(现属天津市)下仓镇西焦庄一个农民家庭。
张士毅的青少年时期,学习异常勤奋刻苦,在蓟县大杨各庄城内第一县立高小读书时成绩优秀。1931年,19岁的张士毅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完全师范。当时的保定二师是河北省闹-最激烈的地方,国共两党在校内都有组织。张士毅进校后,就成为这个学校进步活动的骨干分子之一,曾以“中华改造、端赖吾曹”为座右铭自勉,经常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张士毅以“赤色分子”的罪名被开除了学籍。
张士毅离开保定二师后,通过“反帝同盟”组织的介绍,又进入了通州第十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也是国共两党都有组织的地方,张士毅入校后,同20几名学生组织了一个“蜜蜂社”(密封的谐音),从事革命活动。除了进行公开的反帝反封建宣传外,课余假日还偷读马列主义书籍,研求革命真理。开始时,校内中共进步势力占据优势,后来国民党 派来了一个叫万寿昆的校长加强统治,国民党又占了优势,张士毅在校不到两年时间,又同这二十几位同学一起被开除了。
1931年寒假,张士毅同老同学郝希武(原名郝崇英)、刘教斋等在家乡组成“反帝大同盟小组”(中共 组织),由张士毅担任组长。他们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干扰和威胁,利用下仓镇集日进行公开演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丧权辱国的罪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曾先后募集银洋40多元,由张士毅交给了上级组织。
1932年初,他们又在“反帝大同盟小组”的基础上,联合了赵景甫等同志建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组织起宝坻县的新集区和蓟县五区的“穷人会”,向富人算账,先后活动到50多个村庄。由于地主武装得到保安队的援助,“穷人会”被抓去48人,有的被押往南京监狱,张士毅和郝希武被通缉后潜入北平。这次斗争的失败,使张士毅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穷人要真正翻身得解放,首先必须组织起来拿起枪”的正确性。根据这一认识,1938年冀东武装-时,张士毅、郝希武都成了-的带头人。
1935年初,张士毅在中共党组织和同学的帮助下,进入了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他一面读书,一面广泛联系各方面的爱国人士,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学习期间,他曾不惧艰险,挺身营救中共地下工作者仇振远,使仇振远安然脱险。他还参加了一二九爱国-,而且是站在这一斗争最前线的骨干分子。由于张士毅情绪激昂,目标过于显露,成了国民党反动-镇压和逮捕的主要目标之一。张士毅在处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由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掩护才摆脱了敌人的追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北平中国大学借“麦收放假”的名义自行解散。一些爱国学生通过组织安排,纷纷转入农村。张士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洛川会议提出的“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的胜利”号召,回到家乡以教书做掩护,继续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从事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回乡后,他将原名白砥中改从母姓为张士毅,以示知识分子坚定不移走革命道路的刚毅气节。开始,他和老同学王作勋通过“反帝同盟”的关系来到蓟县龙山太平庄教民办中学,在学生家轮流吃“派饭”,既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又便于同学生家长接触,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他们又常以做活为名,到地下党组织建立的“性珍”被服厂自由-,串通情况并同郝希武接上了头。
1937年冬,张士毅同中共蓟县负责人王崇实联系上后,成立了七区“抗日救国会”,张士毅任主任,郝希武任副主任,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组织反日伪政府收枪的斗争。1938年6月下旬,中共冀热边特委通过冀东自卫会在李运昌主持下,邀请各党派代表在丰润县举行军事会议,通过了“抗日武装-”的行动纲领,确定了-的时间,并在-后成立“冀东抗日联军”。在这次-中,张士毅、郝希武成了蓟县、玉田、宝坻三角区的主要领导人。他们以下仓镇为基地,-前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爱国分子和上层人士,做好了国民党驻上仓公安派出所骨干分子陈雪等人的工作,以为内应,联合七区保安团总张继尧及各甲长,7月15日举行-。-队伍首先占领了公安派出所,夺取了武器,枪毙了伪-长,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很快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在冀中共东特委李子光、蓟县县委书记王崇实的直接领导下,活动在蓟、玉、宝三角地区,先后攻下别山、鸦洪桥、马伸桥、采亭桥等重要城镇,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军,锻炼了群众,培养了干部。
1938年10月,中共党组织派张士毅到平山县苏家庄冀热察区党校学习,在此,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他参加开辟永定河以北的地区工作之后,被分配到房涞涿抗日联合县任武装主任,直接领导联合县的武装大队。这时他曾带队到斋堂接护过党的地区工作干部任玉春。后来又任“房涞涿”抗日联合县议会会长(中共县委委员),分管党的-工作。
1941年下半年,张士毅被送到晋察冀北方局党校13班学习,1942年底,又被送到华北抗日联合大学法政学院社会科学系学习,并兼任系党总支书记,“联大”学生总会主席职务。由于他平易近人,诚实开朗,关心群众,虽身为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可年龄比他大的一些同志,包括后来写出《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都亲切地称他为“白小弟”。
1940年后,日本侵略军有计划有步骤地大举进攻中共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并推行惨绝人寰的“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和“秋季大扫荡”使冀中抗日根据地北方局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的北岳区(包括平汉路西的平山、阜平、涞水、易县等地)惨遭破坏。为保存实力,中共党组织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和集中分散结合的相应对策。担任“联大”学生总会主席的张士毅,根据上级党组织决定,具体执行疏散学员的任务。他不分昼夜地奔走在平山、阜平、涞水等各山区根据地,组织学员同群众一起进行反“扫荡”斗争。
1943年初,北方局党组织根据革命需要,批准了张士毅“到最艰苦的地方”的请求。他和同学于明涛、章真园等十几名同志跋山涉水、昼隐夜行,穿过日军一手制造的“无人区”,经历两个多月艰苦的徒步行程,于麦收前来到了指定地点——滦东。当时的滦东,是中共在冀东新开辟的地区,包括滦河以东,北宁线以北,山海关、秦皇岛以西的大片土地。
张士毅到达滦东后,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一开辟区熟悉情况。农历八月初一正式成立“迁(迁安)卢(卢龙)抚(抚宁)昌(昌黎)”抗日联合县,张士毅被任命为联合县第一任县长。这个联合县的范围是以卢龙为中心(卢龙的全部和迁、抚、昌各一部),东至洋河,西至滦河,北至长城,南到北宁线。张士毅任抗日联合县县长期间,在县委的组织分工中分管-工作,行政主管全面。他经过全面了解情况,发现当时有影响的上层人物看不起八路军,除少数汉奸敌对分子之外,不少数人在抗日问题上持观望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支持,不出钱不出枪,更不出人。广大群众虽有抗日热情,尚未形成力量。针对这一情况,张士毅在卢龙的常各庄召开了一次有300多人参加的全县范围的-动员大会,除县区基层干部参加外,还邀请当地有影响的上层分子和知识界代表参加。张士毅在会上以抗日救国为主题阐述了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申明民族大义,动员号召各阶层团结抗战。两个多小时的讲话,使与会人员,受到很大震动,社会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也为张士毅的理论才能所折服。岳家沟有个绅士叫岳山,在抗日上是有名的“坐山派”,会后他的态度有了突出的转变,愿意把八路军的被服厂设在他家里。日军来了,他千方百计地加以掩护抗日队伍和人员。卸甲庄的李石山,是那一带的头面人物,他也转变了看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士毅与一个叫揣世容的老校长交上了朋友,这个人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有影响的上层人物,在张士毅的帮助下,很快成为依靠力量,成为团结广大知识界抗日救国的关键人物。他亲自组织了一个“教育界抗日救国会”,除了组织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政策,揭露日军暴行和国民党汪精卫集团-阴谋外,为了让文化较低和没有文化的劳苦大众接受宣传的道理,又建立了一个“皮影社”,专门选择有启发性的影目,借古喻今,宣传抗日,爱国,深受群众欢迎,皮影社由几人发展到几十人,现在唐山的三个影社还是在那个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贯彻“减租减息”搞“合理负担”,调动大多数人投入抗日斗争的工作中,张士毅亲自在卢龙的大刘各庄搞点,抓第一手材料。主要是如何做到让广大劳苦大众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做到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真正减轻群众所遭受的各种0的盘剥。他在抓点中取得经验后很快在全县推广,使广大群众真正体会到党的这一政策是为穷苦大众谋利益的,使大家的爱国热情迅速转化为抗日的巨大力量。青年们主动报名,父母送子参军,抗日救国的0在全县出现了。
张士毅在任抗日联合县县长期间,还有效地解决了“干部荒”问题。1942年,在滦东开辟工作的地方工作干部仅二十几人,成立联合县后,上级虽然派了包括张士毅在内的几名领导干部,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张士毅任联合县县长后,不到一年时间,就亲自培养了大批干部。1943年,张士毅曾在冀东党的刊物《坚持》上,发表过《我们是怎样解决干部荒问题》的文章。张士毅在培养干部上针对现实,联系实际,方法多样。其办法是有计划、有目标,人人带徒弟。他不仅“亲自带”,而且号召老干部、区委书记、区长、抗联干部“层层带”、“行行带”(工、农、青、妇本行带本行)。仅用半年时间,就解决了全县干部的不足,从而引起了中共冀东区党委的重视,在全区推广了他的经验。
1945年初,上级根据革命需要和张士毅的特长,他被调任为滦东地委敌区工作部部长,负责滦东地区和东、北、西部的城市地下工作。当时的形势是日军为了扭转冀东战场的败局,从东北调入大量日伪军,对滦东人民进行-,而负责敌区工作的张士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这一工作多为单线联系,机密要求非常严格,流传下来的事迹很少。当时年仅19岁的区委代理书记周毅民,是张士毅直接领导和单线联系的主要敌工人员之一。据他回忆,当时曾利用伪维持会同伪军团部一个传令兵建立了关系,在驻乐汀流河镇的伪治安军五团中开展工作,收买了岗哨,为我军一举全歼这个团做出了贡献。周毅民按张士毅交给的任务,曾同日军翻译通过信;曾选派中共党员朱长裕以工人身份进入山海关桥梁厂搞地下活动;也曾选好十几名中共地下特工人员准备派往锦州、唐山和开滦搞地下工作,由于日本的投降而没有派出。日本投降后,张士毅联系的另一个敌工人员是在上层人物中影响较大的冯树森。张士毅通过冯树森利用一系列亲属关系到敌区发传单,并以经商的合法身份,从敌区为八路军购置了大量药品、布匹和特殊物资。
1945年9月上旬,八路军进驻锦州成立了辽西地委和专署,张士毅出任辽西专员兼锦州市市长。当时,蒋介石为了独吞抗日胜利果实,破坏和平,大举向解放区进攻。12月,国民党军占领锦州,解放军撤出锦州转入农村,党政军领导机关设在绥中。张士毅从承德开会接受了创建山区根据地的任务,开始在靠长城附近的“绥(中)建(昌)凌(源)”等热东山区开展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他在团结广大人民,坚持游击战争,进行土地斗争,建立和巩固辽西地区人民民主政权,配合军事作战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4月20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朝阳县松树嘴子(天主教堂,是东北传教基地)后,张士毅带少数人到这里搞拥军征粮工作,正开群众会时,国民党军队得到情报,派摩托部队进行了包围。张士毅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人民的利益,临危不惧,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1949年11月25日,辽西省委为张士毅烈士举行了追悼大会。张士毅的爱人陈健在组织支持下,将烈士遗骨从松树嘴子运到锦州,安葬在锦州烈士陵园。
烈士墓碑上写着:“士毅同志从青年时代就走向了革命道路,为工人阶级、为劳苦大众、为中国民族的伟大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并最终坚贞不屈,流尽了他最后一滴血!他这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士毅烈士以身殉国所在地,朝阳县东大屯乡松树嘴子村的群众,为了纪念这位烈士和教育后代子孙,将松树嘴子村改名为士毅村,东大屯公社也于1966年6月6日为烈士重铸了纪念碑。
“张士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