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天津市名人>宁河区名人

于敏

于敏人物照片

宁河名人于敏介绍

中国“ 之父”
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于敏人物生平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

之后,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于敏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高度评价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表示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作贡献。

2018年12月18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22日上午10时,于敏同志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于敏主要成就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于敏人物评价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 钱三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 朱光亚)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于敏”条目)

于敏人物荣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1994年,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5年,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2月27日,于敏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4月,于敏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8年11月,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于敏补充介绍

  于敏(1926.8.16-2019年1月16日)

  河北宁河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宁河。父亲为小职员,家境清贫。1941年至1944年,先后就读于天津市立第一中学、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以成绩优秀而闻名全校。高中毕业前夕,父亲失业,在天津启新洋灰公司资助下,于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学习。由于对物理学的兴趣,1946年辞谢资助,转入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靠助学金艰苦读书,大学期间对量子场论最为感兴趣。1949年大学毕业,留校攻读研究生,兼做助教,先后师从张宗燧、胡宁,完成了第一篇论文《核子非正常磁矩》。1951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6年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的领导下,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61年放弃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参加 理论探索组,开始从事 原理研究。1965年调至-研究设计院(九院),任理论部副主任,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设计院副院长。1965年到80年代初,一直担任-理论研究的主要负责工作。1980年恢复技术职称后任研究员,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能源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84年被四川省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被核工业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 “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科学技术主要完成者,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1987、1989年三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长期从事和领导-理论研究、设计,为新中国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于敏早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和专著,与杨立铭合作出版《原子核物理讲义》,是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与合作者完成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一个具有等间隔能谱的费米系统”等研究;与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结构可以用玻色子近似的观念来逼近的观点,与后来日本著名科学家有马朗人非常相似;在反应理论和“原子核相干结构”、“原子核平均场的独立粒子运动”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原子核理论方面的研究被钱三强称赞为“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1年,于敏开始从事 原理研究,此项研究是其最突出的贡献和成就,为新中国 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称为“中国 之父”。首先与黄祖恰、何祚庥等研究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状态下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为突破和研制 奠定了一些必要的基础。运用物理量网和数量级分析方法对众多高深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基础研究的同时,探索设计 的途径,解决了其中某些基本问题。率领理论小组经过大量系统的计算,发现了驱动热核材料聚变燃烧的途径,找到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本质和关键,在发现热核聚变充分燃烧途径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分析,多方面计算,采用精巧结构,创造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在明确了充分进行热核反应的条件之后,为了利用核裂变能量创造热核反应条件,于敏将从裂变反应开始的 动作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深刻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本质特征、各个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全面分析了起作用的各种物理因素,掌握了它们量的界限。通过选用性能合适的材料和正确的构形促进好的因素的发展同时抑制坏的因素。经过讨论研究,终于与同事一起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形成了一套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实现了 原理的突破。接着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在多方合作下,解决技术难题,于1966年底成功进行了 原理试验,并于半年后0了我国第一枚空投 。从 0到 突破,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与其他国家相比,速度是最快的,于敏在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制完成后,于敏主持和指导了中子弹和-“小型化”等一系列国防尖端科技的研制工作,在核装置化和提高性能的新突破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我国-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 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将惯性约束聚变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此建议最后被采纳。

  于敏非常重视-物理基础研究,提出并指导了许多重要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指导并亲自解决了-发展中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在非平衡辐射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统计物理等-物理所涉及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究过程中,于敏善于将复杂的过程进行物理分解,并逐一解决,对-理论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有深刻的了解。在研究所的授课,逻辑推理严密,物理概念清晰,见解独到,表达方式生动,紧抓要害,深受欢迎。

  2019年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很高,在品德修养方面也令人敬佩,他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在保密性极强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资料来源:1. 《为-的突破与发展殚精竭虑——祝贺于敏院士七十寿诞》,郑绍唐,《现代物理知识》第8卷第5期;2. 《东方巨星——“两弹一星”元勋的神秘旅程》,林城,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3. 《共和国的脊梁——“两弹一星”功勋谱》,李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于敏”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