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天津市名人>宁河区名人

王锡朋

王锡朋人物照片

宁河名人王锡朋介绍

清朝将领

王锡朋(1786年11月5日—1841年10月1日),字樵慵,清朝将领,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

初随杨遇春从征新疆,平准葛尔叛乱。后又参与镇压瑶民起义。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锡朋素骁勇,曾钦赐“锐勇巴图鲁”称号。鸦片战争爆发后,被调往上海吴淞口,协助江南提督陈化成抗击英军。1841年春率兵增援定海,九月底,他与葛云飞、郑国鸿协力御敌,固守城西晓风岭,血战6昼夜,部下将士伤亡殆尽。十月一日(农历八月十七),壮烈捐躯,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谥“刚节”。

王锡朋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王锡朋,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十五日,父亲王者佐,国学生,母亲李氏。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喜欢儒学,博览典籍,熟读兵书。“慨然有澄清宇宙之志”,善书法,喜韬略,好骑射。性情淳厚,生而英勇。清嘉庆十三年(1808),中武举;嘉庆十九年(1814)入京充任兵部二等差官;嘉庆二十四年(1819)被选为守备;道光元年(1821)出任陕西固原城守营游击;道光六年(1826),任陕西庆阳营参将,随同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新疆维吾尔人张格尔暴动,自大河拐至回庄,战斗非常勇敢,因战功显赫,赏顶戴花翎,升任湖南临武营参将。清道光十二年(1832),奉命随从提督罗思举参加镇压湖南瑶民起义,并辗转湖南、广东,镇压瑶民起义,赏”锐勇巴图鲁"名号, 升任宝庆协副将。清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镇总兵。三年后,父病逝,王锡朋回芦台守孝。清道光十八年(1838)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吴淞,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吴淞要塞两个月,曾炮击大小英舰两艘。王锡朋亲自训练的寿春兵,以骁勇善战驰名,“英人闻风远遁,数月不敢窥”。

治军有方

王锡朋极善治军,通晓兵法,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心胸开阔,严于号令,赏罚分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以恩相待,所以士卒都乐为之所用。在平息瑶乱时途中遇雨,见一卒无伞,他叫其前来与自己共用一把伞,如此体悯士卒,使将士深为感动。故而身经大小数百战,所向无敌。

王锡朋主张与友军协同作战,密切配合,休戚与共。在定海保卫战中,上司命令他撒离定海,可当他在葛云飞为他饯行时,听到英军入侵厦门的报告后,毅然决定留下协防,共同抗击英国侵略军。他主动要求到最危险的地方,把重火器交给葛、郑二总兵使用,身边只留下一些轻火器和长矛大刀。他的治军思想和作风,令将士们十分折服,将令一出,一呼百应,“每战皆力死”,成为一支有顽强战斗力的军队,常常令敌人“闻寿春兵即远遁”。在对待俘虏上,他实行优待政策,凡乞求投降的,“纳而抚之,不议诛”。他就是这样重道义,因此,人们又称他为“仁义将军”。

战死沙场

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岭陡绝,临海有间道;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西为九安门,山丛叠,去海远;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之要道。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政府于1840年4月动用了一支包括军舰14艘、运输船28艘、武装汽船4艘,共载炮540门、士兵4000人的侵华“远征军”,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舟山民兵奋起抗战,终因敌强我弱而失败。6月7日英军攻陷定海,知县姚怀祥等殉职。1841年3月,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率兵3000进驻定海,英军退出。8月12日,英兵2万余人大举进犯定海,攻打竹山门,偷袭东港浦,进逼土城,均被守军打退。 后来英军从这里和土城登陆,三总兵率众英勇搏斗,浴血奋战六昼夜,毙敌1000多人。但终因城内弹尽,援兵不到,寡不敌众,三总兵相继在竹山门和这里殉难。王锡朋先身士卒,左冲右突,杀敌无数。后来,英军大队逼进,部属亦先后阵亡,他不幸中炮,一腿折断,仍手刃蜂拥而来的敌军数人。最后,被英军乱刀砍死。

当英军攻上晓峰岭后,找到王锡朋总兵的尸体,便在尸体上持刀乱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认不清。道光皇帝得知王锡朋惨死的消息,为之动容,专门为他写了祭文,他是三总兵中牺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尸体没有找到的一位总兵,时年56岁。

道光在王锡朋死后,道光帝悲痛不已,按提督衔(从一品)在老家董庄祖茔安葬,并赐御碑,谥号“刚节”。

王锡朋史书记载

《清史稿·王锡朋传》

《清朝柔远记》

《宁河县志》

王锡朋历史评价

王拯:公任寿春,尤得军士心,寿春天下雄师,骁勇善战,公所将数百人至定海,多从战殁,罕生归者。吾故因读公传,论传所不及而并著之,以备史官采录云。

陈康祺:至于陈忠愍公之守吴淞,葛壮节、王刚节、郑忠节三公之守定海,及公之守虎门,皆以同舟匪夫,援绝鼓死,结缨免胄,颓我长城。余生庚子,世贯海东,采父老之传闻,睹近年之世变,濡笔纪此,愤气填膺。

赵尔巽王锡朋,偕葛云飞等守定海。敌至,锡朋初守竹山门,为诸军应援,数获胜。及敌乘雾登晓峰岭,以无巨炮不能御,率兵奋击,并分援竹山,所部裨弁朱汇源、吕林环、刘桂五、夏敏忠、张魁甲先后阵殁,众且尽,锡朋手刃数人,遂遇害。

汪浙成:血战六昼夜的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同日殉国,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将士捐躯、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门上,仍然到处是一座座阵亡的无名将士合葬墓。

王锡朋后世纪念

王锡朋墓

王锡朋墓地位于董庄乡董庄村,时代为清代。王锡朋为清代著名四总兵之一,抗英英雄,1842年牺牲在浙江定海。墓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四周有砖砌花墙。1964年被毁,现存墓志拓片和饰物等。

三忠祠

三忠祠原为关圣庙启忠祠,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共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三忠祠碑,高2.17米,宽1.65米,共镌碑文1044字,记述当年三总兵抗英的英雄事迹。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6月7日攻陷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英勇搏斗,浴血奋战六昼夜,毙敌1000多人。但终因城内弹尽,援兵不到,相继殉难。在晓峰岭山岗上,还可以见到古炮台遗址。旁边供着三尊神像,就是当年战死沙场的民族英雄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

傲骨亭

傲骨亭建在晓峰岭与竹山之间的山脊。为褒扬定海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三总兵等先烈在二次定海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激励后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成为祖国的脊梁,特建傲骨亭以励之。傲骨亭东面竖有傲骨亭碑记,碑文由舟山海洋学院方牧教授撰写。

王锡朋补充介绍

  王锡朋(1786~1841),字樵慵。顺天宁河(今天津市)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武举,充兵部差官,期满以营守备用,捐升游击。道光元年(1821),迁陕西固原城守营游击,历署抚标左营游击、神木协副将。六年六月,署庆阳营参将。十三年,升福建汀州镇总兵。十八年,授安徽寿春镇总兵。二十一年二月,奉命调浙江,与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分地列营守防。是年六月,英军再犯定海,锡朋守久安门,为各营救援,累战辄胜。嗣英船乘大雾分扑三总兵营,锡朋驰救晓峰岭,而遣弁策应竹山门。锡朋左冲右突,斩获无数,英夷大队继进,恃众进逼,锡朋犹手刃数人,卒以众寡不敌,遇害。钦差裕谦奏曰:“见在葛云飞、郑国鸿尸身,业已从厚殡殓。王锡朋尸身尚无着落,览奏为之堕泪。该总兵奋勇杀贼,效命疆场,深堪悯恻。除照例赐恤外,加恩各赏五百两,并著该督抚查明该故员等子孙几人,据实且奏。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俟定海收复后,建立专祠。王锡朋仍於原籍立祠。”锡朋尸身旋经寻获,闽浙总督刘韵珂以闻,命照葛云飞、郑国鸿之例,补给银五百两,以示优恤。嗣兵部奏请赐恤。又谕曰:“王锡朋屡著战功,被害尤惨,著加恩照提督例赐恤。”寻赐恤如例,予谥刚节,入祀昭忠祠,赏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袭次完时,以恩骑尉世袭罔替。

  来源:定海史志网

  龙胤溪园社区 龙胤溪园社区……

  “王锡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