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四川省名人>眉山市名人>仁寿县名人

虞集

虞集人物照片

仁寿名人虞集介绍

元代儒林四杰,元代诗坛四大家
元朝官员、学者、诗人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 、青城樵者、芝亭老人 。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 。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自少受家学,曾随名儒吴澄游学。元成宗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元仁宗时,迁集贤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泰定帝在位时期,他提出在京师以东地区开展水利营田的建议,对后世颇有影响 。一向赏识虞集的元文宗夺取皇位后,升授他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命其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官。至顺三年(1332年),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元宁宗驾崩后,称病返回临川,自此不再出仕 。至正八年(1348年),虞集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获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仁寿郡公,谥号“文靖”。

虞集是元中期最负盛名的诗人 。其诗体裁多样,既能做到典雅精切,又能做到达到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纵横无碍,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亦素负文名,引领有元一代文风 ,同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今人点校有《虞集全集》 。

虞集人物生平

家学渊源

虞集祖籍成都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祖辈皆以文学知名。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县尉;母亲杨氏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杨文仲是当时解读《春秋》的名家,而其族弟杨栋对性理之学颇有研究,杨氏在耳濡目染下,“尽通其说”,这对早年的虞集有着深刻的影响 。

虞集于南宋咸淳八年二月二十日(1272年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德祐元年(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元朝南下攻宋,虞汲为避战乱,携虞集等侨居临川崇仁二都(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石庄乡),自此成为崇仁人。

虞集自幼聪颖,三岁即知读书。在仓皇逃往崇仁途中,无书册可带,于是由杨氏口授他《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虞集听毕即能成诵。等回到长沙后,出外就学,才得到这些书籍的刻本,此时他已经遍读群经,通晓书中要旨了。因为虞汲与隐居崇仁的大儒吴澄的交往,使得虞集得以“契家子”身份跟随吴澄学习,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声名鹊起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受南行台中丞董士选邀请,至其家塾中教书。

元成宗时,虞集至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年),经朝臣举荐,被授为大都路儒学教授,虽在教职,但仍勤学不倦。

大德十一年(1307年),除授国子助教,以师道自任,国子监诸生每每携书往其家完成课业,其他学馆的学生亦时常相约向他求教。同年因母亲杨夫人逝世而离职服丧。至大二年(1309年)丧期满后,复任国子助教。至大四年(1311年),改授将仕郎、国子博士。

一次,虞集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位刘姓监生,因醉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怎么教育他人!”纵然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传旨令他“勿竟其事”,虞集仍把刘生失礼的行为报告太子,最终开除了刘生。通过此事,太子更加认为虞集贤能。

经济之志

大成殿新赐登歌乐曲,而来自江南的琴师与来自“河北田里”的乐生性情各异,虞集亲自教导,然后才能成曲。虞集请求设立司乐一人掌理乐事,便于考核。

皇庆元年(1312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即元仁宗。仁宗即位后责令整顿监学,所选用的儒臣也有志于改革,虞集竭力赞同。但因持异议者的阻扰,吴澄弃官而去,虞集也称病辞官。

延祐元年(1314年),虞集又被任为从仕郎、太常博士。当时的太常礼仪院使拜住刚刚就职,向虞集询问关于礼器、祭义等方面的事务。虞集对答如流,使拜住深感叹息,“益信儒者有用”。

朝廷要以科举选拔人才,有人认为治天下只要有武力即可,只有虞集认为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着手。后来,仁宗任命虞集为集贤院修撰。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

延祐六年(1319年),虞集转任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仁宗曾对左右侍从叹息:“儒生都已启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被提拔。”正逢仁宗于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驾崩,故而未能重用虞集。

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仁宗的太子硕德八剌即位,即元英宗。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即位后任拜住为相,能越级重用有德才之人。当时虞集正因亲人去世回到江南,但拜住不知,在向英宗举荐了他后,派使者前往蜀中寻访虞集,未能找到;又派人在江西寻访,仍未见。正逢虞集在吴中祭扫坟墓,使者前来后,他才受命入朝,但已来不及见到死于至治三年(1323年)“南坡之变”的英宗、拜住君臣。

泰定元年(1324年),虞集主持礼部试,对共事的人说:“国家考试各科的办法,经书的注释都虽各有见解,但主要是用来统一道德、同化风俗,而不是使学生专门擅长某一家的学说,像近代学习五经的陋习,经典道理深远,不是一个人的见解能阐明的。考试要录取成绩优秀的,不要先有定见,否则求贤就会受到局限,错谬自此开始。”以后又两次担任考官,大致都按这个说法,所以每次都能录取合意的人才。同年,升授承德郎、国子司业。

泰定三年(1326年),进官奉训大夫、秘书少监。泰定四年(1327年),再次主持礼部试,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连拜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以前职兼任经筵官,进阶奉政大夫。泰定五年(1328年),再兼国子祭酒。

虞集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百姓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这些主张虽未被采纳,但还是影响了后来在海口设立万户的计划。

元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对虞集有所了解。他在两都之战击败元明宗重新登基后,即于天历三年(后改元至顺,1330年)命虞集为中顺大夫、奎章阁侍书学士。不久又升亚中大夫,仍兼前职,又根据朝廷“兼职不过三”得诏令,辞去国子祭酒。数月后进阶中奉大夫,更任御试选读卷官。

文宗尊崇儒学,复位后,下诏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官。后赵世延离任,由虞集独专其责。虞集呕心沥血,批阅两载,于至顺二年(1331年)全书编纂而成,共计88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书编成后,文宗于至顺三年(1332年)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 。

退闲逝世

《经世大典》修成后,虞集以眼疾为由乞外任,未被允许。直至文宗及幼君元宁宗相继去世,元惠宗即位,他才得以告病回归临川。

元统二年(1334年),惠宗遣使赐虞集上尊酒及金帛、文锦,召他回朝。虞集因病不能成行。之后,惠宗允许他在家中为朝廷草拟赐给勋旧及侍臣的诏令。有人提及旧诏之事,意图对虞集不利,惠宗不悦,说:“此我家事,岂由彼书生耶!”

至正三年(1343年),惠宗诏修辽、金、宋三朝史,曾有起用虞集任总裁官的想法,最终未成。当时每有从江右来的使者,朝臣都向其询问虞集近来的状况。

至正八年五月二十三日(1348年6月20日),虞集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遗命素服薄葬。惠宗追赠他为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仁寿郡公,赐谥号“文靖”。 次年(1349年)八月,葬于长安乡道德里天宝山西的潭源。

虞集轶事典故

虞集于好友杨载同在大都时,杨载多次说虞集“不能作诗”。一次,虞集携酒向杨载请教作诗的方法,杨载饮酒尽兴,将方法全部传授给虞集。虞集于是顿悟作诗之理,随后便有《送袁伯长扈从上京》一诗,并通过他人之口询问杨载此诗如何。杨载说:“这首诗不是虞伯生不能作出。”有人问:“先生曾经说虞伯生不能作诗,怎么会说这种话?”杨载答道:“伯生学问高,我刚好授给他作诗之法,其他人都比不上。”

虞集历史评价

爱育黎拔力八达: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显擢尔。

图帖睦尔:汝材何所不堪,顾今未可去尔。

欧阳玄:①皇元统一之初,金、宋旧儒,布列馆阁,然其文气,高者崛强,下者委靡,时见馀习。承平日久,四方俊彦萃于京师,笙镛相宣,风雅迭唱。于时虞公方回翔胄监容台间,有识之士,早以斯文之任归之。至治、天历,公仕显融,文亦优裕。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家素贫,束修羔雁之入,还以为宾客费,虽空乏弗恤也……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之极盛。 ②皇元混一天下三十余年,虞雍公赫然以文鸣于朝着之间,天下之士翕然谓公之文当代之巨擘也。 (《虞雍公神道碑》

林弼:赵文敏、虞文靖文翰,近代称绝。

徐达左:当是时,以诗文名世者,若赵松雪(赵孟頫)、虞道园(虞集)、范德机(范梈)、杨仲弘(杨载)诸君子,以英伟之姿,凌跨一代,谐鸣于馆阁之上,而流风余韵,播诸丘壑之间。

宋濂《柳待制文集·序》:天历以来,海内之所宗者, 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硕、乌伤黄公晋卿及公(柳贯)四人而已。识者以为名言。

樊升之: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王世贞:元诗人,元右丞好问、赵承旨孟頫、姚学士燧、刘学士因、马中丞祖常、范应奉德机、杨员外仲弘、虞学士集、揭应奉傒斯、张句曲雨、杨提举廉夫而已。……虞颇健利。

王叔载:元朝诸人诗,虽以范杨虞揭并称,然光芒变化,诸体咸备,当推道园,如宋之有东坡也。

朱轼:元之名人才士,惟集于经济最优。观其屡乞州郡,岂亦有所抑而思奋者耶?其所建筑堤垦田之议,百世良规,而当时之论,至恐主其事者,政以贿成,遂以中止。有治人,无治法,岂不信夫。

顾嗣立《寒厅诗话》:延祐、天历之间,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又称范、虞、赵、杨、揭,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之极盛,时又称虞、揭、马(祖常)、宋(本聚)。

柯劭忞:元明善诸人,行义之方雅,议论之侃直,政事之明通,可谓台阁名臣,不独以文学擅名当世也。

钱基博:五言古襟怀冲旷,辞笔轩爽,而出以游仙,发其逸趣,欲攀陈子昂,上参郭璞。七言古朗丽而出以驰骤,倘恍而不害现实,俊迈跌宕,具体李白。五言律意趣清真,妙能秀润,王维之遗音也。七言格律,律深严,绰有变化,杜陵之矩镬也。其诗颇以唐音之柔厚,而欲湔宋诗之伧野。

虞集主要作品

虞集在元文宗时,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共计880卷,是后世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虞集其作品在元时刊行的有《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50卷、《伯生诗续编》(又题《伯生诗后》)3卷、《翰林珠玉》6卷、《道园遗稿》6卷等五种。 今人王颋点校有《虞集全集》,存其诗歌1500多首。

虞集补充介绍

  元代巴蜀作家,影响较大者不多。真正在全国享有盛名,受到朝野广泛尊崇者,首推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四川仁寿)。其五世祖虞允文,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自幼学习程朱理学,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拘成法,思想比较开通。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升任国子助教。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惠宗即位后,他谢病回乡,至正八年(1348)卒,享年七十七岁。 虞集出生于南宋末年,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时,他年仅五岁(虚岁);南宋残余力量被消灭时,他也只有八岁。当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时,元王朝建立已二十六年;而他称病回乡时,距元朝灭亡尚有三十余年。因此,他从政和进行文学活动的时间,主要是在元代中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元朝的统治相对比较稳定,但因蒙元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仍存在着深刻的-和阶级矛盾。就虞集个人的境遇而言,表面看来,他似乎颇受重视,“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多出其手,而实际上,他却屡次遭到排挤、打击。早在元仁宗时,因其老师、著名理学家吴澄被人攻击有“异论”,-辞职,虞集也受到牵连,“亦以病免”。元文宗时,因其文名越来越大,一些权贵“患其知遇日隆”,不断地中伤他,寻找各种借口,企图将他挤出朝廷。

  在元宗室争夺皇位的尖锐斗争中,又有人诬陷他,企图置其于死地。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使他既不可能成为元王朝的对立者和社会的批判者,又不愿意充当一心追求飞黄腾达的利禄之徒,而只能以清正廉洁自励,以退隐归田自守。正直高洁的品格,渊博宏通的学识,忧谗畏讥的处境,使他对荣辱、得失之类看得比较清楚,养成了开阔的胸襟、淡泊的情怀、豁达的处事态度,从而为成就一代文学大家奠定了心理基础。 作为一个文学家,虞集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

  仅散文方面,《元史》就说他“平生为文万篇,稿存者十二三。”今存《道园学古录》五十卷,收录其诗、文、词作。尽管其作品的社会内容不够广阔,但在艺术上则别具特色,堪称元代第一流的诗文大家。就诗歌而言,虞集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

  “虞集”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