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四川省名人>乐山市名人>犍为县名人

李拔

李拔人物照片

犍为名人李拔介绍

清朝官员

李拔(1713年-1775年),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犍为县玉津镇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历任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福宁、福州、长沙知府和湖北荆宜施道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由楚北郡丞升福宁知府(今霞浦),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五月,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重文化,有政绩绅民特立“去思碑”以示怀念。先后纂修《重修犍为县志》九卷、《 衡州续艺文志》四卷、《福宁府志》、《福州府志·艺文志》(补4卷)等。

李拔人物生平

李拔,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犍为县玉津镇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二日,终年63岁。他幼时读书,好学上进,善于思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福宁、福州、长沙知府和湖北荆宜施道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李拔调守福宁府,因地处海滨,居民不重耕织,多以捕捞为生,生活十分贫困。李拔到任后,对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提出了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措施并制订方案,督促各县“开河渠,治陂塘,勤播谷,广种树,儆游惰,尚节俭,禁停棺之恶习,惩好赌之颓风”,并平反讼狱。境内原不产棉、丝,李拔在其内署隙地试验种棉、养蚕成功。进而教民树桑植棉,故民知养蚕,灾自李拔始。为记其功德和政绩,他调离福宁时,绅民特立“去思碑”以示怀念。

他在福州留下多处题刻,福州于山“清风朗月”与乌龙江渡口“龙江飞渡”等已成景观。鼓山还有“欲罢不能”,可惜被毁。他还在福州乌石山题有“望耕台”三个大字。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父丧丁忧,离任归家。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任湖北荆宜施道台时,曾率众修整长江航道。今三峡崖壁尤存其题刻“化险为夷”、“香溪孕秀”等,这些题刻不仅为丰厚的三峡文化长廊增添一份光彩,还起到了让后人看石刻观水文、预测水势的作用。

他不仅勤于政务,也热心著述。一生所撰志书有《重修犍为县志》九卷,《衡州续艺文志》四卷、《福宁府志》四十四卷,《福宁府艺文志》补四卷、《长阳县志》八卷。撰文有《四书旁往》、《困学心传》、 《地理探源》、《行部纪略》、<理学探源入》、《史学概论》、《东西行录》、《壮游见闻》、《纲鉴折衷》、《离骚解意》等。

李拔相关典故

【李拔登鼓山】

李拔喜欢鼓山,多次徒步登山,留下许多饶有趣味的题刻。在鼓山下院登山古道的进口旁,有李拔“声满天地”石刻,可能是赞誉鼓山的名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李拔登鼓山,过“仰止亭”后,在路边岩坡上题刻“云程发轫”,表达了对平步青云、步步登高的美好前程的期盼。第二年,李拔又登鼓山,过“乘云亭”时在古道边石壁上题刻“卓尔”,心情很是不错。“乘云亭”过后是“半山亭”,附近有块大岩石,上面刻着“小鼓”。李拔走到这里,脚有些酸,汗也多了。再走到第五亭即茶亭附近,就是半山,李拔题下“欲罢不能”,道出一种进退两难的心情。快到更衣亭时,李拔写下“毋息半涂”,鞭策自己继续前进,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附近有石刻“忠孝廉节”。李拔自己说:“不观沧海,不知丘壑之微也;不登大山,不知天下之小也。吾今乃悟为学之道矣。故题‘登峰造极’于岩端,题山足曰‘云程发轫’,半山曰‘毋息半涂’……以志自勉之意。”

李拔补充介绍

  李拔,字清翘,号峨峰,四川犍为县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生。乾隆十六年(1751年)登进士。乾隆二十四年二月,升任福宁府知府。

  李拔提出“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亲自下乡察看山川形势,调查风土民情,劝修水利、种棉种桑,督促府辖各县修整塘堰99处、桥涵6座。对霞浦长溪河三坝,他根据实地勘察,提出“浚长溪河不如修三坝”的建议,写成《请修长溪河源议》,亲自核报计划,组织施工,节省经费,加快进度。三坝修成后,获“既可以杀水之势,又可以收水之用”的效益,群众交口称赞。对福宁府五县水利分别提出:海港“车、斗因之”,引湖水、截溪水、浚治陂塘蓄水、枧引车挽潭水等措施,要求各地同心协力,因利乘便督率修治,做到蓄泄有方,旱潦无忧。

  他针对福宁山多田少,沙地只种甘薯,鲜贮易腐烂的问题,经试种玉米成功,写出《请种包谷议》,要求广泛种植。见境内荒山多,山林滥伐严重,他作《请教民开山种树议》和《种树说》,提出“非时之斧斤宜禁,而荒山之地利宜开”、“官山许民认垦”、“有主之山,谕令广行种植,无许擅行砍伐”和“屋后宅前宜种桑柘”、“道旁路侧宜种杨柳”、地角山头或种松、杉,或种桐、茶,其余或木或竹听其自便,“惰民有警,童山有罚”等要求,他还从外地引进棉、桑种苗和蚕卵,亲自在府署后园试种和马王庙试养获得成功,作《蚕桑说》、《种棉说》加以总结和推广。

  他以“福宁为闽浙门户,东南奥区”,府城是“五邑之所瞻仰,番舶之所往来,关系尤重。”建议修建府城。时城堞、敌楼等多已损坏,修理经费需银820余两,地方财力有限,他带头捐俸200两,发动部属再捐600余两,重修城堞、窝铺、敌楼、炮台,新建兴文楼,更新四城门。还率领僚属沿护城濠栽松种柳,倡建白瓠山烟墩,改建总铺,重修福宁府署、养济院等建筑10余处。

  李拔任职期间不遗余力,兴教化、警游惰、尚节俭、禁停棺、惩好, 、肃吏治。对府属近圣书院积极提供经费、设备,提高师生生活待遇。编修《福宁府志》,亲任总纂。乾隆二十六年调任福州知府后,仍利用工余阅改,“一灯荧荧,常至丙夜弗休。”至乾隆二十七年总纂完成《福宁府志》。福州知府任满后,再知长沙府,最终官至湖北荆宜施道。乾隆四十年卒,赠中宪大夫,享年63岁。

  “李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