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名人张铁民介绍
张铁民(1920—1985),曾用名张培铭。山西省吉县水洞沟人。
民国25年(1936),参加革命。26年(1937)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吉县县委宣传部、组织部部长,吉县、河津、汾南县委书记,汾南工委书记,太岳五地委宣传部部长,晋绥十地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晋绥分区党校七部主任,西康区(省)党委委员、秘书长、组织部长,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干部处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经委、经计委副主任及第二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1972年5年,年过半百的张铁民任铜川市革委会副主任。时值“文革”时期,他顶住重重压力,排除种种干扰,冒着被再次“打倒”、“罢官”的危险,坚持搞生产建设。一到铜川,便到基层,广泛深入地了解、研究市情,决意改变铜川的落后面貌。首先,他从市革委会开始,着手整顿机关卫生面貌,号召机关全体人员清除院内长期堆积的垃圾,铲除杂草,粉刷室内外墙壁,使机关大院面貌焕然一新。接着,又率领全市人民大搞城市秩序整顿,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动员城乡人民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创造条件,共同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在他的带领下,全市人民一齐行动,经过数日的清运,堆积如山的垃圾奇迹般地消失了,家家户户的室内外墙壁、街道两边的围墙、商店橱窗整齐、清洁、美观了。人们无不交口称赞。
与此同时,张铁民又领导进行了交通治安秩序的整顿和城市建设整顿。他针对铜川交通“南门难进,北门难出,中间难过”的落后状况,从1973年春季开始,就着手拓宽一马路的工程,路面由9米加宽到12米。拆迁一批居民户,修建了铜川火车站广场。冬季,又进行川口道路改线,进而改线拓宽由黄堡通往市区的公路,在军工水泥厂修建公路桥,新修沿铁路到市水泥厂的公路3公里,避免开山放炮中断交通的难题,解决了“南门难进”的问题。接着,将二马路加长7公里,修建青年路立交桥,解决了“北门难出”的问题。继而,拓宽市区内一、二马路,迁走经常阻塞交通的市木材公司货场,解决了“中间难过”的问题。为了城市交通安全,还扩建机动车停车场和停车点,沿街建立了30余处自行车保管站,在公共汽车站增设了护栏、雨棚。从而,使铜川的交通秩序显著改观。张铁民在市委常委会上还提出,根治漆水,搞好防洪、造田和城市规划的建议,得到市级领导成员的一致赞同。于是,市委发出全市动员、大战漆水、彻底改变漆水旧貌的号召。张铁民亲自抓这项大工程,成立了治河指挥部,从治河的规划到具体工程,他都亲自过问,并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经常在治河工地上抬石头,拌灰浆,边劳动,边指导,现场解决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生产大队、驻铜部队等,不分男女老少和干部、职工、家属,全都自觉地投入到治河劳动之中。经过连续3期治理,一条长达38.75公里的石砌河提纵卧市区,河堤两岸的道路也随之修成,道边栽种4000多棵桐树,安装上路灯,修建了凉亭,为群众开辟了新的游憩场所。增造良田4000多亩,确保2500多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侵害。他还亲自察看选点,在依山傍水的七里铺南山,开辟修建铜川市第一个公园——人民公园。
张铁民在铜川任职期间,在农村工作中突出抓农田基本建设,动员成千上万的群众,大干苦干,为后来的农田基建打下了基础。他还提出山坡、沟岔全部绿化的方案。在他的指挥下,仅1973年和1974年的春、秋季节就在山坡上植树1500多亩,初步绿化了小河沟、老虎沟、新兴沟、大同沟等10多条山沟,使昔日的荒山坡开始出现茂密的幼林。
张铁民在兼任铜川矿务局党委书记期间,经常深入各矿,狠抓薄弱环节,有时亲自上调度室动员指挥,使煤炭生产任务不断超额完成,保证了省内用煤,支援了上海、浙江等地的急需,开创了铜川煤炭南运的历史。
1977年冬,张铁民调离铜川,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感到惋惜和留恋。1985年9月17日,张铁民在西安病逝。
“张铁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