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西省名人>大同市名人>浑源县名人

于润沧

于润沧人物照片

浑源名人于润沧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采矿专家

于润沧,男,汉族,1930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祖籍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属采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名誉专家委员会主任。

1949年,于润沧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1950年,进入本科后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后主动要求改学矿床开采;1950年—1954年,因院系调整,转入东北工学院采矿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54年—1964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技术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978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1978年—198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采矿室主任工程师;1981年—1986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1986年—199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长期从事非煤矿业工程设计与科研工作。

于润沧人物经历

1930年3月20日,于润沧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祖籍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1949年—195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进入本科后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后主动要求改学矿床开采。

1950年9月—1954年7月,因院系调整,转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采矿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4年—1964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技术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1978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

1978年—198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采矿室主任工程师。

1981年—1986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1986年—199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中国“锑都”——湖南冷水江市锡矿山的设计中,为解决原有开采方法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于润沧作为试验组副组长,大胆突破过去保留1米厚矿石作为护顶的采矿方法,成功组织试验“杆柱房柱法”并应用于生产,开创了中国地下矿山“杆柱房柱法”之先河,使矿石损失率降低40%。

在中条山铜矿峪铜矿的设计中,于润沧作为专家顾问组组长,倡导引进“矿块崩落采矿法”取代“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并参与科技攻关。

在冬瓜山铜矿深井开采设计中,于润沧提出“探建结合”的开采模式,有效完成了资源储量的升级,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建设周期,增加了经济效益。

中国第一大镍矿甘肃金川镍矿位于中国西部戈壁滩,于润沧作为采矿工程负责人,在二矿区的设计中,针对矿床赋存富、大、深、碎的特点,利用主持开发的高浓度胶结充填新技术,成功实现了“采富保贫”的目标,同时,他还借鉴“新奥法”理论,采用曲墙圆弧拱巷道断面和两次喷锚网联合支护,使不良岩层冒顶坍塌事故得到控制,促进了矿山建设速度。于润沧在“富、大、深、碎”的矿体中开创了世界上大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的先河,同时在断面为5m×4m进路式采矿中,采用6立方米铲运机、全液压双机凿岩台车等大型设备,使盘区生产能力提高到每天800吨至1000吨。

1954年,于润沧参加了杨家杖子钼矿、白银厂铜矿的矿山设计。

20世纪90年代,于润沧虽已离休,但仍致力于指导膏体充填技术试验等工作。

21世纪初,于润沧要求团队以全球视野审视对待矿产资源问题,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提倡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把智能化、自动化和生态矿业融入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于润沧首提“生态矿业工程”概念,致力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问题,他呼吁出台矿业法规,强化矿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

21世纪10年代,于润沧关注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进度,他将中国国外矿山搞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战略设想,以及一些学者对数字化矿山的理解综合研究后认为,数字化矿山可以理解为从初级到高级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或者矿山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第二个层次为虚拟矿山。虚拟矿山即真实矿山的整体以及和它相关的现象都能够衔接起来,通过动态相应以数字化体现出来。这样可了解整个矿山的动态运作和发展情况;第三个层次为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人坐在办公室里就可操纵很远的地方,比如几十公里以外的井下设备的运转等,做到采矿办公室化。

学术论著

2016年9月,于润沧先后撰写了《料浆浓度对细砂胶结充填的影响》《全尾砂高浓度(膏体)充填新技术》《中国铜工业的潜在危机及发展战略研究》等20多篇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09年

《采矿工程师手册》

于润沧

冶金工业出版社

科研获奖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于润沧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2001年

膏体充填新技术的研究与工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9年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5年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采选冶联合企业设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12月,于润沧先后培养出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6名,在站博士后2名。

教育理念

于润沧认为,创新得有人才,待遇是很重要,但同时也要给人才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对这方面很在意,即所谓人性化管理比制度化管理效果更佳。还认为,有志于中国矿业发展的年轻科技人员,首先应该有对矿业的执著精神、献身精神,特别要重视亲自去现场作专题调查研究,参加施工和科研工作的实践,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经验,青年人的特点是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敢于说出真话,敢于革新传统,敢于挑战权威,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心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要注意培养国际化的视野。

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12日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1999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6年8月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于润沧人物评价

多年来,于润沧始终坚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以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与党同心同德,带领中国恩菲的矿业团队秉持创新理念,坚守工程和研发一线,为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矿业大国,再到向矿业强国目标迈进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评)

于润沧在中国矿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人生精彩华章,在同事们的眼中,盛名之下的于润沧公而忘私、睿智谦和、朴实无华,与之相处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他始终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经济日报》 评)

于润沧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专业领域的旗帜,技术创新的掌舵人,但无论是公司领导、业界同仁,还是年轻后学,只要工作需要,他都随叫随到,谁叫随到,没有一点院士架子 。(中国恩菲科技管理部部长朱瑞军 评)

于润沧是著名的采矿专家,中国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工程设计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矿山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矿业报》 评)

于润沧勤于思考,博采众长,几十年如一日,用他坚实的专业知识,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广大采矿科技工作者所敬佩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评)

于润沧院士毕生致力于中国矿山工程的设计,为祖国的矿业发展倾注了全部的智慧与心血,对于没有见过他的人来说,他是一位被“院士“、”高级工程师” 、 “博导” 等光环围绕堆砌的人,但亲眼见过于院士的人都会为他儒雅的气质所吸引,跟他交谈过的人则会惊讶于他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和精到的见解 。(《中国有色金属》 评)

于润沧补充介绍

  于润沧(1930.3.20- )矿山工程设计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祖籍山西省浑源县。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现任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承担、指导设计和科研项目60多项,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在高地应力、矿岩破碎的金川镍矿设计中,开发出棒磨砂高浓度胶结充填技术,开创了大面积机械化进路式下向胶结充填法采用大型无轨设备的先例,解决了控制巷道坍塌和“采富保贫”等关键技术,对实现金川资源综合开发,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保证作用。在我国首先实验成功膏体充填技术并加以推广。指导了我国第一座无废矿山(废石不出坑、不建尾矿库)-南京栖霞铅锌银矿的设计,提出了了第三类型特大型深井矿山-冬瓜山铜矿在总体规划下采用“探建结合”原则加速合理建设的创新设计方法。适应经济转型,总结提出了现代矿山工程设计理论。曾主持工程院“紧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正在努力推动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示范工程的实施。由于为我国金属矿山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3项。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