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柏林名人同恕介绍
同恕(1254一1331)元教育家。字宽甫。京兆人,祖籍太原。
同恕人物生平
同恕远祖居太原文水,父同继先,博学能文,著有《玉山集》。
同恕幼年时,跟颐斋先生张彦明学习,日记数千言,乡校考试第一。提举张器玉的评语:义理说明,文辞浏亮,宜为此会之魁”。从此,“德进业修,声誉日著”。至元年间,朝廷聘他当礼部官员,他推辞了。至元三十一年(1294),平章陕西事王野仙聘请他编著《世祖实录》,书成后,隐居教书,不求人知。
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接位,三次派使者到同恕家,任命他为国子司业,阶儒林郎,推辞不就。朝廷批准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的建议,在奉元设立鲁斋书院。由同恕领教。
同恕进书院后,先后培养出学生上千名,延右年间,新设经明行修科,朝廷请同恕与萧郏两人主持考试。延右三年(1316)秋,同恕又任考试官,严格按考试成绩的前后顺序录取考生,他公正严格的做法,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颂。延右六年(1319),同恕被选入朝廷,当任了太子左赞善、奉议大夫的职位,负责教育和培养太子。延佑七年(1320),英宗接位,同恕退休回家。
致和元年(1328),朝廷任命同恕为集贤侍读学士,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谢绝。回家13年后的至顺二年(1331),同恕去世,享年78岁。赠翰林直学士,赴京兆郡候,谥“文贞”。同恕传播儒家学说,对于融化蒙古贵族落后的部落意识和奴隶制残余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恕人物简历
祖籍山西文水县,其五世祖时迁居关中,遂为奉元路(今陕西西安)人。十三岁即以书经魁乡校。无意为官,屡召不就。西台侍御史赵世廷到奉元建鲁斋书院,以其领教事,先后来学者数以千计。延佑六年(1319),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太子,历陈古道,尽开悟涵养之道。致和元年(1328),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辞。师承孔子、程朱,“务贯泱事理,以利于行。”教育弟子,反复开导,使得趣向之正。平生“家无情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其居日“榘(矩)庵”。与萧?(左大+双目,右斗)齐名,并称“萧同”。 著有《矩庵集》。
同恕成就地位
同恕一生著有《矩庵集》30卷,久佚,《永乐大典》中辑出其文10卷、诗5卷。同恕的著作“不事粉饰、而于淳厚敦朴之中,时露峻洁峭厉之气”。他作诗学的是陆游,为文以周必大为榜样。他所作的志、状是后人研究金元历史的重要资料。在哲学思想上,同恕崇尚程朱理学。他的教学方法是以疏导学生为主,逐渐把学生引入正道上。他好学不倦,家里无余粮,而藏书却多达上万卷。他的座右铭是:“与其有求于人,何若无欲于已;与其使人可贱,不若以贱自安”。他待人诚恳、谦虚,人们与他座谈,就好像是坐在春风中喝着美酒那样畅快。为此,人们多愿与交往,道高当世的萧郏就经常与同恕交往,他俩关系也很密切。当时人们称之为“萧同”。
一代巨儒同恕的为人、为学之道,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同恕补充介绍
同恕(1254~1331年),字宽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其五世祖时迁居关中,遂为奉元路(治今西安市西北)人。他出身书香世家,聪明颖悟。青少年时,唯一爱好读书,日读数千言,孜孜不倦。13岁时,以熟通《书经》的优异成绩为本乡学校的第一名。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朝廷分设中书六部,选各地名士为官。陕西行省推举同恕到礼部任职,他却不愿为官。1312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帝位,拜他为国子司业,三次派使者召请,他皆不去。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奏请在京兆设“鲁斋书院”,中书省当即提议让同恕主持书院教务,仁宗皇帝照准。四方传闻同恕学名,前来书院就读的学生超过千人。延祐初年,朝廷开科取士,同恕在京兆主持乡试,人人称他评判公道。延祐六年(1319)朝廷授他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命他入京。同恕进京入东宫时,太子置酒迎接。他向太子献了书作,陈述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道理。第二年春英宗即皇帝即位,朝政被奸臣铁木迭儿把持,同恕不愿在朝,即以有病辞职西归长安。
同恕回长安后,继续从事教学。他尊奉孔、孟之道义,崇尚程、朱理学观点,力求学以致用。其讲授教人,善于诱导,使学生理解为至。他与名士萧关系密切,常在一起研究学问,同受关中文人崇拜。
文宗天历元年(1328),朝廷曾拜同恕为集贤侍读学士,他以年老拒绝入京。他的生活清贫,而藏书却达数万卷。至顺二年(1331)卒于家,终年79岁,赠翰林直学士,追封“京兆郡侯”。著作有《榘庵集》20卷。同恕传播儒家学说,对于融化蒙古贵族落后的部落意识和奴隶制残余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恕”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