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西省名人>忻州市名人>原平市名人

段崇轩

段崇轩人物照片

原平名人段崇轩介绍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段崇轩,山西原平人。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大教师,《五台山》杂志编辑,《山西文学》编辑、执行副主编、主编,编审。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段崇轩主要经历

1975—1978年,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

1978—1982年,山西大学中文系任教师;

1982—1988年,山西忻州《五台山》编辑;

1988—1999年,《山西文学》编辑、主编;

1998至今,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段崇轩观点和评价

作家观点

每一个作家“由于他特定的家庭出身、人生经历、社会地位、文学观念等,必然使他的身份变得复杂而模糊起来,形成一种‘多元(位)一体’的形态,而这种不同身份的组合乃至矛盾,就构成了他风格独异的文学文本”。

——选自傅书华《根据地主潮作家研究的新收获 》

竭力渲染低俗、丑陋的“看点”,放弃文学的审美、陶冶功能,这是“好看”要求极易诱发的一种创作 “症侯”。一个作家虽不应成为超凡脱俗、好为人师的圣徒,但也绝不能沦为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俗人。他一方面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走进读者的心灵深处,另一方面要像一位可亲近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提升读者的情感、思想、审美境界。用心换心,共同燃烧,一道成长。但“好看”的文学要求一出,有些作家“轻松”地放弃了“提升读者”的职责,“快乐”地选择了“满足读者”的任务。

——选自段崇轩小说《既要好看,也要艺术》

读者就是上帝。对于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报告(纪实)文学家来说,似乎都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在创作时,心中都要“锁定”一个读者群,捉摸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心理,进而规约自己的写作。当然现在作家的创作,太顾及读者的需要,出现了迎合、媚俗的倾向,这也是值得警惕的。但是,对于评论家来说,似乎相当一部分就没有读者意识,弄不清自己的论文、专著是给哪些人看的,读者的接受程度、阅读心理如何?作品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作用、文学效果?更不要说把读者“尊”为上帝了。

——选自评论家段崇轩《心中不能没有读者》

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应该说,作家写什么、怎样写、为谁写?完全是作家的权利和自由。文学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属于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谁都有权利去分享。譬如乡村文学吧,它写的是农村和农民,自然应该面向农民读者,但城里人、知识分子、各级干部等都可以阅读。事实上,从“五四”至当代的根深叶茂的乡村文学,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各个层面的读者通过它认识了农村和农民,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境界,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以及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选自段崇轩《新农村建设的文学期待》

文学作品的境界有有与无、高与低、大与小等之分。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短篇小说要有“大境界”呢?因为短篇小说实在容纳不了多少有形的东西,它只有在无形的形而上世界中见功夫,才能显示短篇这一文体的“绝活”和魅力。鲁迅对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有着深刻的洞见,就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选自段崇轩《短篇小说须有“大境界”》

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理智地认识到,在中国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下层的依然是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工人和农民,他们用劳动、血汗甚至生命,支持、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但却在物质和文化上依然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底层民众经济上的富裕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全民族的自强自立。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但底层社会和底层民众,向来是一个沉默的世界,它缺乏表述的能力,也没有表述的平台。文学是社会的良知和精神的灯火,它理当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言”的使命来。

——选自段崇轩《为什么需要扶植底层作者?》

人物评价

我很认可段崇轩对马烽创作思想资源的概括:一是民间艺术,二是古典文学,三是五四新文学。这种概括看似简单,其实中间是很有让人思索之处的。当民间艺术、古典文学从小就被马烽背得滚瓜烂熟,化入自己生命的时候,当时根据地文化对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推崇,以及马烽的其时所处的传统化的生存环境,经过马烽的筛选、淘汰、改造,而转呈其文本时,早已经具备了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民间因素了。这种因素也许不在于那种我们可以用理性去加以概括的价值指向,却更多地体现在那不能用一句话来说清楚的趣味、情调、生活习惯等等。

——选自傅书华《根据地主潮作家研究的新收获 》

我以为他的散文随笔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现实关怀,他多年来关注文学的变化和走向,关注眼花缭乱的社会文化,在一些随笔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随时俗,不跟风向。二是理性色彩,崇轩长于理性,这不仅是他的专业所致,也是他的思维偏重。理性思辨是崇轩的散文显得清晰、凝练、深刻,但同时也使他的一些散文失掉了艺术的感官美、朦胧美,这是需要引起崇轩注意的。第三个特点是文人心态,在崇轩的一些散文中,折射出他浓厚的文人心态,洋溢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书卷气。

——选自焦祖尧《我看崇轩的散文 》

段崇轩代表作品

著有长篇传记《赵树理传》(合作),评论集《生命的河流》、《永驻的厚土》,专著《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马烽小说艺术论》,散文随笔集《蓝色的音乐》等。

获奖作品:

论文《走向新世纪的山西文学》(合作)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备忘录》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90年代乡村小说综论》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

主要作品:

《赵树理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本书记述了一位一生自愿讴歌泥土一样纯朴的农民,甘愿主动去当一名"地摊文人",一生刚直不阿,直到被红卫兵的皮鞭打死都不违心地顺从的作家--赵树理。本书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赵树理如何从晋中大地上长成起来,如何在炮火硝烟之中为父老乡亲们写书作文.他的作品"土"得真,"土"得有味儿,"土"出了中国的民族特色.通过此书,可以从一个侧面重新回顾从解放区文学到十七年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道路。若想了解中国文化,若关心农民与中国文学之联系,不妨翻翻此书。

《蓝色的音乐》

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有多篇论文获省部级奖。文学评论是理性的建构,

而散文则是感性的创造,从评论转向散文,真有一种鱼儿浮出水面的感觉。于是,童年的怀想,当编辑的苦衷,文友们的印象,做学问的苦恼,儿子的故事,城市生活的焦虑……都渐渐地“成竹在胸”,化成一篇篇散文,几年下来,竟积得20多篇。收集在本书第一辑里的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从文体上讲是那种较“正规”的散文。一边写评论,一边作散文,两种文体轮番操作,不仅使写作状态有张有弛,轻松洒脱,更可贵的是写散文可以磨砺自己的感受、想象,丰富自己的情感、心灵,这对真正走进文学、把握文学、写好评论,也是一件很有裨益的事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周作人、朱自清、唐弢等,既是卓有建树的评论家、学者,又是出色的散文家,二者在他们身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当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土色土香的农村画卷——马烽小说艺术论》

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0届优秀成果奖。在马烽老师等老作家面前,我自然是小字辈,交往不可能深入,了解也不会多。但他们的做人和为文却是大家常常谈论的。譬如他们每

个人在年轻时的一些有趣故事;譬如马老师把自己收藏的一幅价值不菲的古元的版画,无偿地赠送给了本省的一位版画家;譬如马老师很早就写下遗言,要把他的遗体捐献医学院,但上报中央没有批准。每每说到这些,大家就不免感慨一番。耳闻目睹使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马烽老师等几位老作家,表面看他们是那样平易近人、普普通通,身上还保留着一种质朴的“农民本色”。但他们的精神、人格却是开阔的、高尚的。他们把自己的一生融入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在做人上追求着道德的完善,在为文上恪守着“经世致用”的原则。今天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时代,我们的作家在做人为文上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和追求,譬如为自己写作,譬如为艺术而艺术,譬如把创作当作游戏等等。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潮流中,我们更感受到马烽等一代作家的人生和创作,是那样让人高山仰之,让人觉得应该去重新解读和评价。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作家吗?

《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这本书既有对世纪末乡村小说进行概括、分析、梳理,发现其特征、状态、流向乃至问题、盲点的宏观探讨,又有对90年代前后一些活跃的乡村小说作家进行剖析,从他们的创作看乡村小说的发展以及走向的微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勾画出了世纪之交乡村小说的一个大致轮廓。

《永驻的厚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生命的河流》(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其它作品:

《打造自己的评论文体》《承传鲁迅思想点燃理想火炬》

《把握改革开放历史的深层脉动——评焦祖尧的小说创作》《融通:评论家的一种能力和境界》

《走向“柳暗花明”——2007年的短篇小说》《评论家心中不能没有读者》

《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访韩散记》《扶植底层作者的深层意义》

《正视文学与乡村间的“坚冰”》《要“现代性”更要“民族性”——对当前文学的一点思考

《谁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焦祖尧长篇小说〈飞狐〉》《赑屃:一个内涵丰富的象征》

《一位老兵的壮举》《小说:既要好看也要艺术》

《为什么需要扶植底层作者?》《老照片中的赵树理》

《曹乃谦和他的〈温家窑风景〉》《语言三境》

《“读经热”的冷思考》《文学期刊忧思录》

《马烽、赵树理比较论》《文人情致与现实关怀——读王祥夫的小说》

《民间的魅力与生命——评刘玉堂的小说创作》《作协派批评的困境与“自救”》

《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走出迷惘——2006年短篇小说述评》

《把短篇小说的写作进行到底》《消沉中的坚守与新变——1989年以来的短篇小说》

《打破文学与农民之间的“坚冰”》《乡村小说: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

《90年代乡村小说综论》《已发表作品》

段崇轩补充介绍

  段崇轩 (1952~)

  笔名崇岭。山西原平人。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大教师,《五台山》杂志,《山西文学》、执行副主编、主编,编审。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传记《赵树理传》(合作),评论集《生命的河流》、《永驻的厚土》,专著《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马烽小说艺术论》,散文随笔集《蓝色的音乐》等。论文《走向新世纪的山西文学》(合作)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备忘录》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90年代乡村小说综论》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

  “段崇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