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名人张东皎介绍
原名长发,又名在俊,字伯英。陕北红军领导人,革命烈士,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司令,1932年被捕牺牲。
张东皎主要简历
毕业于横山县高等小学。目睹人民受压迫、剥削的苦难生活,对旧社会封建制度极为憎恨。1924年,只身前往榆林探求救国救民道路,接受革命思想影响。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因在军阀井岳秀部进行革命活动遭通缉。后入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辗转宁夏、甘肃、北京、南京等地进行地下革命活动。1930年初,与谢子长、刘志丹等打入国民党宁夏驻军苏雨生部第四师,开展兵运工作。历任第十五团少校、中校团副、第三路游击队第一大队长、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副旅长等职。与中共陕北特委、三边区党委密切联系,动员和招收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入伍,扩大党在该军的力量。相继主持开办学兵队、教导队,进行政治、军事集训后,分配到部队任班、排、连长,加强党对该部的控制权。任该部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军委书记,党在该军中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后来数次举行起义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注重地方工作,利用兼任靖远县长之便,发动农民群众,发展中共党的力量部署开展地方武装斗争。1932年春,遵照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革命兵变”的指示,与谢子长等积极筹划起义,插旗建军。同年5月30日,参与发动靖远水泉堡起义,在甘肃树起革命的第一面红旗,组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任第二支队司令。曾指挥游击队在大山峁重创围攻的国民党军。后在深入敌营进行政治攻势时被国民党顽固分子俘虏,严词拒绝国民党军官招降游击队员的要求,坚定地表示:“头可断,血可流,想叫我们投降办不到!”后壮烈牺牲。
张东皎经历
离开家乡,到直隶(今河北)河间入国民军第二军郑思成部。1926年,国民军第二军在直奉军阀联合夹击下失败。张转赴陕北三边,加入王子元部,伺机反抗军阀井岳秀。
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中共陕北特委派到横山县石湾民团进行革命活动。不久,经中共陕北特委军委负责人刘志丹、谢子长介绍,到宁夏盐池苏雨生部王子元团任团副。1930年初受命到榆林和井岳秀交涉苏雨生部在陕北招兵问题。张利用这一机会向中共陕北特委汇报工作,要求派一些有文化的党团员到苏雨生部开展兵运工作。特委即派了19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去苏雨生部王子元团从事革命活动。
春,王子元团移驻宁夏平罗县立岗堡(今属贺兰县)。为了培训兵运骨干,张根据中共组织的指示开办了学兵队,亲自兼任大队长和中共特支书记,学员4 0余人, 不少是由中共陕北特委派去的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张对学兵积极进行革命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从中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是年秋,部队转驻甘肃省靖远县城。张根据中共组织的指示办起了教导队,把几十名刚参军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集中训练,结业后和学兵队一样,分配到基层担任班、排长,加强对士兵的领导。
春,王子元团被甘肃军阀雷中田改编为工兵营,张任副营长。不久,工兵营又被改编为第三路游击队,张任副司令兼大队长。是年夏,张兼任靖远县县长。他利用这一身份,团结当地进步人士,打击反动豪绅势力,减轻人民负担,救济受灾民众,还介绍进步知识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对日妥协退让的行径。
冬,王子元部被杨虎城改编为甘肃省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张出任副旅长,并任该旅的中共委员会书记。 他在兵运工作中十分重视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4月,全旅共有中共党员近百人,其中军官党员36人,设立三个中共支部。在张等的宣传教育和影响下,不少官兵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年关索要欠饷的斗争,有的士兵还提出“到陕甘边当红军去”的口号。
1932年4月, 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焦维炽到靖远向王部中共组织传达关于发动兵暴成立红军游击队的指示。 4月30日,张主持召开党委会议,详细汇报了中共在王子元旅的工作,省委特派员焦维炽传达了省委关于发动兵暴成立红军游击队的指示。由于保密不严,兵暴的准备工作被王子元发觉。王子元派兵包围了张东皎的住所,并缴了他的枪。与此同时,又派兵扣押了共产党员、营长王儒林,收缴了中共组织掌握的执法队和教导队的武器。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谢子长、焦维炽当即发动兵暴,5月5日晚带出200余人,次日宣布部队改编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由于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和强敌的追击,游击队被打散。经中共组织营救,张与王儒林脱离虎口,先后到了兰州,同谢子长、焦维炽、杜润滋等人取得联系。他们一起总结了靖远兵暴失败的教训, 决定再次发动兵暴。5月中旬,适逢王子元旅的连长杜鸿范到兰州领取枪弹、军装和经费。张与谢子长等人向他讲了准备建立红军游击队、急需枪支弹药时,杜鸿范立即表示愿带上领取的枪弹和其他物资参加游击队。经过张等的工作,第一次起义失散的游击队员陆续到了兰州,很快聚集了70余名共产党员和进步官兵。这部分人员分别于5月底到了靖远县的水泉堡, 附近的农民纷纷参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红旗正式打出, 游击队很快发展到近200人。谢子长任总指挥,张东皎任第二支队司令,杜鸿范、王儒林分任第一、第三支队司令。王子元旅派两个营的兵力,前往水泉堡“围剿”游击队,6月2日向游击队第二支队阵地——大山峁发起强攻。张指挥游击队员英勇还击,毙伤敌多人。张命令停火,发动政治攻势,促使其倒戈起义。就在这时,一颗子弹打进他的左腿,鲜血直流。他不顾个人安危,忍痛用手按着伤口,一颠一跛地继续深入敌阵,动员敌军投降,结果被敌军击中滚下山坡,为敌所俘,当场被杀。
张东皎补充介绍
张东皎(1903~1932) ,幼名闰月,原名长发,字伯英,横山县高镇乡张家坬村人。
东皎出生于富裕农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青少年时在李家坬、马岔、横山高小求学,书法工楷,作文优秀,常受老师夸奖。曾书对联“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生活中乐于助人,常从粮仓舀米济穷。他深感社会黑暗,继而 出游,寻师访友,探求救国救民真理。
民国十三年(1924)东皎在榆林秘密加入共青团,在井岳秀军中宣传马列主义。不久,他身份暴露,越城脱险。先后入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毕业后,被派进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四十七军,参加反奉战争,升任连长。后辗转入宁夏、甘肃、北平、南京,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民国十八年(1929)八月东皎返里,十月在榆林与谢子长、刘志丹联系。时中共陕北特委在红石峡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决定搞 。翌年初东皎被派进宁夏盐池县驻军四师八旅十五团(团长王子元),以少校、中校团副身份开展 。二月,乘以师长苏雨生代表身份赴榆与井岳秀联络之机,向特委要求增派党员。五月在贺兰县李岗堡成立学兵队(东皎任大队长),对党员和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教育和军事训练。在学兵队成立特别支部,东皎与高岗任正副职。同时保持和陕北特委、三边区党委联系。秋,在靖远县城办教导队,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训练3个月后分配担任班、排、连长,掌握领导权。
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东皎去北平,结识东城区录米仓西夹道商人韩泽九之女韩如冰(后改名韩静),与之结为伴侣。婚后不久离别,赶回靖远。
三月,雷中田把十五团改为工农营,后改编为第三路游击队,东皎任第一大队长。秋,东皎任靖远县长。冬,王子元部被改编为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东皎任副旅长。旅里有受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3个支部,东皎任特别支部书记。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上旬,张秀山到达靖远,向党的负责人张东皎、石子健传达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革命兵变的指示。四月廿八日,谢子长、焦维炽也来到靖远,向刚改组的党的团委会(受陕西省委领导)传达省委马上发动兵变的指示。会后东皎加紧组织起义,不料事泄,加之坏人杜相庭挑拨,五月五日晚,东皎和任营长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儒林等被王子元扣押,王营0被收缴。东皎等经党组织大力营救获释,赶到兰州与谢子长筹划,决定插旗建军。与正在兰州领军火、军装的王子元的特务连长、共产党员杜鸿范筹划,将领到的步枪八十多支、子弹2万发、军衣2700套和从别处搞到手枪十多支作为装备,在谢子长领导下,与王儒林等几十名指战员向靖远水泉堡行进,建立武装根据地。
5月30日(农历四月廿五日),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成立,镶镰刀斧头的红旗在水泉堡上空迎风招展,这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甘肃建立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有一百多人,总指挥谢子长,政治委员焦维炽,参谋长杜润滋,秘书长邬逸民,第一支队司令杜鸿范,第二支队司令张东皎,第三支队司令王儒林。
此时,王子元与土豪杨子才相互勾结,妄图扼杀陕甘工农游击队。8月2日(农历四月廿八日),王子元命周维帮为总指挥、梁占胜为副总指挥,以一营兵力进攻水泉堡根据地。张东皎在大山峁迎击敌人。敌人来到水泉,全营顺砂河蜂拥而上,望见堡上红旗,未敢近前,绕过花儿泉水沟,进攻大山峁。东皎沉着指挥,打退敌人,守住阵地。周维帮重新纠合队伍再次向大山峁猛攻。东皎面对劲敌,调配火力,身先士卒,敌纷纷溃逃。黄昏,东皎令部分游击队员绕到花儿泉背后,以腹背夹击战术,击毙周维帮,击伤梁占胜,打得敌人乱作一团。东皎发动政治攻势,促使敌人倒戈。他边冲边喊:“打倒刮地皮的王子元!弟兄们不要为王子元卖命!”当见旧部人员在对面,高喊:“张丙辰,我在这里,你们快过来”,不料左腿中弹,仍不顾个人安危,左手按伤口,继续深入敌阵,在混战中被俘。面对梁占胜威胁、利诱和劝降,东皎严词拒绝:“头可断,血可流,想叫我们投降办不到”,当场被敌人刺杀。
后靖远人民为东皎在当地树碑,并流传民谣:张东皎,陕北人,轰轰烈烈有大名,来到靖远插红旗,威震陕甘宁。
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张东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