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宝鸡市名人>凤翔区名人

杨炎

杨炎人物照片

凤翔名人杨炎介绍

唐代理财家
唐德宗时宰相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人。唐代宰相、财政学家,“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

杨炎早有文名,进入河西节度幕府。唐代宗时,历任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受宰相元载提拔,迁吏部侍郎。元载被杀后,贬为道州司马。唐德宗李适即位后,受宰相崔佑甫举荐重新入朝,官至中书侍郎(后调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为宰卢杞陷害,调任左仆射,又贬为崖州司马,旋即坐罪赐死,时年五十五岁。

杨炎在唐德宗年间参与财税改革、尤其是创立了两税法,对中唐政局起到积极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深远。然而他睚眦必报,又党附元载、陷害刘晏,故亦招致争议。 其文集多已散佚,但仍有诗文若干篇传世。

杨炎人物生平

初涉仕途

杨炎须眉俊美,文藻雄丽,豪爽尚气,在汧陇之地有所谓“小杨山人”之称。他早年出仕的情况,史籍记载比较模糊。《旧唐书》记载,担任河西节度使的吕崇贲曾征辟杨炎掌管书记事务,杨炎由此出仕。并记载称,神乌 县令李大简曾因醉酒侮辱过杨炎,杨炎在出仕后与他成为同僚,借机报复,与属下一同将李大简反绑,用铁棒拷打,几乎致死,因吕崇贲爱惜杨炎的才干,他才没有被处罪。 《新唐书》的记载与之类似。

这段记载尚有若干疑点。一则学术界就吕崇贲是否曾出任河西节度使,尚存争议:清人吴廷燮和后世学者金滢坤等持肯定态度,并推定其任职时间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之间; 也有学者持反对态度,进而认为“河西节度使”为“河东节度使”之讹 ,或是认为“吕崇贲”为“杜鸿渐”之讹、并认为征辟时间当在至德二载(757年)。 二则杨炎在天宝十二载(753年)就已写有《河西节度使厅壁记》一文, 一说当时他是游历到此, 也有观点认为他此时已经出仕(时任河西节度使为哥舒翰)。

后来,唐朝名将李光弼奏请杨炎为判官(一说在李光弼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后, 即乾元二年七月初一、 759年7月29日后),杨炎没有接受。朝廷征召杨炎为起居舍人,他也坚决推辞,索性弃官,安心奉养亲长。后亲长去世,丁忧期间,杨炎就在墓前搭庐居住,号哭不绝,又有祥瑞出现,遂得旌表。此前,杨炎的父祖皆因孝行得到旌表,至杨炎已是第三代,家门前所立的用于旌表的阙都达到了六个,《旧唐书》称,这是前所未有的。

宦海沉浮

杨炎在服丧期满后,又过了很久,方才重新出仕。被任为司勋员外郎。 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766年),杨炎与杜亚随杜鸿渐入蜀,以兵部郎中的身份充任判官,学者张志烈认为,杨炎在入蜀途中,与杜甫曾有交往。在蜀地任职期间,杨炎与杜鸿渐过从甚密。 后来,杨炎又由“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之职,改任为礼部郎中、知制诰, 后又升任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诏敕的撰写,常衮善于撰写除书(任命官员的诏令),杨炎善于草拟德音(恩诏) ,二人的文笔受到朝士的赞许,并称为“常杨”。

这一阶段,杨炎曾为李光弼之父李楷洛撰写《李楷洛碑》,文辞工整,文人传颂,连当时的太子李适也听说了,命人拓印后钉在墙壁上以便欣赏。 在中书舍人任上,杨炎还礼贤下士,提携后进,一时之间颇得人心。 然而,也正是在担任中书舍人期间,杨炎开始党附宰相元载,也因此开始受到舆论的批评。

大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775年1月31日),杨炎升为吏部侍郎, 撰修国史。当时,元载有意从文采出众的朝臣中培养一人作为自己的继任者,并相继拔擢过刘单、薛邕,然而两人一死一贬;杨炎才望在外,另据《新唐书》记载,他还是元载的同乡、且有亲戚关系(一说为元载的外甥 ),遂受到元载的赏识和提拔。

大历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777年5月11日),元载被赐死。 杨炎也遭到牵连,于同年四月初二(777年5月13日)被贬为道州司马。

救时之弊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崔祐甫推荐杨炎可以重用,德宗对杨炎的美名也早有耳闻,于是在同年八月七日(779年9月21日)将他从贬所召回,任为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他上任不久,就着力解决唐廷面临的种种危机。

其一,针对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和南诏联合入侵川蜀的问题,杨炎反对派回原任节度使崔宁挽救局面,而是另外推荐将领率兵入蜀救援。 结果,既解救了川蜀的危局,又避免川蜀重新退回崔宁割据的局面。

其二,面对国赋储藏于大盈内库造成的公私不分、宦官贪污等问题,他主张将国家岁入由君主私藏改归政府,重新划分国库与私库之别。大历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日,780年1月30日,此据《资治通鉴》; 《册府元龟》作“己卯”日, 但据“中研院”中西历转换系统,该月并无此日),德宗正式下诏,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朝中诸臣为此对杨炎多有称道。

其三,针对玄宗以后租庸调制的基础被破坏的情况, 杨炎主张推行两税法,建议:以“量出为入”代“量入为出”;以“计资而税”代替“计丁而税”;征收货币而非征收实物;合并徭役名目,集中纳税期限,等等。(详见“主要影响”部分)主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杨炎的建议,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 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建中元年正月五日(780年2月15日),德宗正式下诏,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

杨炎作为一个被贬之官,起用为相后,仅几个月,对德宗给予有力的辅佐,很有政绩,一时受到朝廷内外赞誉为“贤相”,寄予很大希望。不久,因崔祐甫患有疾病,不能处理政事,另一宰相乔琳也被免职,杨炎得以独揽大权。

以私害公

杨炎心胸狭隘,崔祐甫曾经推荐杨炎与自己同任宰相,杨炎却在专权后对崔祐甫的举措多加破坏;道州录事参军王沼曾对杨炎施加小恩,杨炎便对王沼大加荐举,将王沼提拔为监察御史。 杨炎对元载感恩戴德,尤其敌视那些曾经参与处置元载一案、进而使自己也受到牵连被贬道州的人,由此引发了其在原州筑堡垒并为此陷害泾原节度使段秀实,以及构陷另一位理财能臣刘晏的事件。

陷害段秀实

杨炎由于对元载感恩戴德,总想有所报答。他曾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德宗就此举的利弊,派遣宦官询问时任泾原节度使的段秀实。段秀实直言不讳地指出,此举失之草率,且误农时,应当缓行。杨炎听说后大怒,认为段秀实是在遏制自己。

建中元年二月八日(780年3月18日),在杨炎的运作下,德宗解除了段秀实泾原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他为司农卿。 结果,泾州副将刘文喜就利用泾州将士对于承担筑城苦役的怨恨,以及对新任泾原节度使李怀光的恐惧,拒不接受朝命。朝廷任命朱泚代替李怀光,刘文喜再次抗命, 索性联络吐蕃、发动叛乱, 险些酿成边患。《旧唐书》指出,这些都是由于杨炎以个人喜怒撤换主帅所造成的后果。尽管刘文喜被诛杀,但其他藩镇也由此蠢蠢欲动; 至于杨炎建议在原州修筑的城堡,最终也没修成。

陷害刘晏

早先,左仆射刘晏任吏部尚书时,杨炎担任侍郎,二人已有不和。后元载之案,主要由刘晏审理,元载被杀,作为其余党,杨炎也受到连累被贬,因此他对刘晏深加怨恨。德宗即位后,由于刘晏长期掌管财政大权,许多朝臣都很妒忌他,就上奏书说转运使可以罢免,德宗又风闻刘晏秘密上奏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杨炎任宰相后,一心想要为元载报仇,就在德宗面前,流着眼泪说:“刘晏与黎干、刘忠翼一同谋划立独孤妃为后之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对于为刘晏辩白的诸臣,他也加以打击。又以恢复尚书省的权力为由,以求剥夺刘晏的财权。

建中元年正月二十八日(780年3月9日),在杨炎的建议下,德宗罢免了刘晏的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声称是把权力收归尚书省。 然而,同年三月,德宗却下诏任命了新的“江淮水陆运使”等官,不再管权力是不是在尚书省,《旧唐书》认为,由此可见,之前撤去刘晏的职权,只是杨炎排挤刘晏的举措罢了; 《资治通鉴》则指出,尚书省久已不掌财权,骤然把财权归还给尚书省,自然不便。 此外,大致在这一阶段,一度财权独握的杨炎还建议德宗采取了诸如兴建丰州陵阳渠之类的举措,结果只是劳而无功。

建中元年二月十四日(780年3月24日),德宗又听信杨炎的谗言,以奏事不实为由将刘晏贬为忠州刺史。 当时司农卿庾准也与刘晏不和,杨炎就任命庾准为荆南节度使。不久,庾准迎合杨炎的意图,诬告忠州刺史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多有不满,又诬告刘晏召补州兵,想要抗拒朝命。杨炎作证说明确有其事,德宗信以为真。就秘密派遣宦官到忠州杀死刘晏,然后再公开发布赐死刘晏的诏书。

建中元年七月二十七日(780年8月31日),唐德宗正式发布诏书,公布刘晏的“罪状”。 刘晏遇害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都认为刘晏冤枉。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等本就因刘文喜之死而恐惧,继而为刘晏之死感到更加不安。 为此,李正己多次上表朝廷,询问刘晏何罪被杀,表达对唐廷的不满。杨炎担心自己被视为陷害刘晏的罪魁祸首,遂派遣使者前往各镇,说杀害刘晏是德宗自己的想法。德宗知道后,认为杨炎是在推卸责任,就派宦官到李正己那里核实情况,果然如此。自此,德宗产生了诛杀杨炎的想法,但暂时还隐而未发。

建中二年二月十六日(781年3月15日),德宗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但已经不再专任杨炎了。

黄雀在后

杨炎与卢杞二人同时执政,卢杞相貌丑陋,又无文学才干,杨炎对他很轻视,往往假托有病不和他在一起共事,议事又多有不合,卢杞因此怀恨在心。卢杞为人狡诈,为了发展自己个人的势力,树立自己的威信,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必欲置之于死地。于是荐引太常博士裴延令为集贤殿学士作为自己的羽翼,来图谋异己势力。 就在这时,又有几件事情为卢杞陷害杨炎提供了机会。

劝抚梁崇义与谏用李希烈

梁崇义自代宗即位以来,就据有襄、汉七州之地,拥兵自守。德宗即位后,对他进行招抚,但他态度顽固,抗拒朝命。杨炎回归朝廷时,路经襄、汉,努力劝说梁崇义入朝,梁崇义没有听从,已经图谋反叛。不久,杨炎又派自己的党羽李舟去劝说梁崇义,梁崇义顽固不听,最后终于反叛。议论的人都归罪于杨炎,认为是他促成梁崇义反叛的。

梁崇义反叛后,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德宗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杨炎劝谏说:“李希烈是董秦(即李忠臣)的养子,很得董秦的信任,最后还是驱逐了董秦并夺取他的位置。李希烈就是只白眼狼,没有立功的时候尚且桀骜不驯,假使他平定了梁崇义,朝廷拿什么来控制他?”杨炎坚持己见,争议再三,但德宗不听。在此之前,梁崇义的叛乱已经引发不少对杨炎的非议,加上此时杨炎劝德宗不用李希烈,德宗对他更加不满。 此后,李希烈因天气原因而推迟进军,卢杞却说李希烈是因为杨炎作梗而不肯进军,请求暂时撤去杨炎的宰相实权。建中二年七月三日(781年7月28日),杨炎由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被改任为左仆射,被剥夺了实权。

官员荐举之争

德宗又曾询问宰相,大臣之中谁可担当大任,卢杞推荐张镒、严郢,而杨炎推荐崔昭、赵惠伯,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于是罢免杨炎宰相之职,为左仆射。过了几天,杨炎入朝谢恩,在延英殿问对后,急弛而归,没有到中书省与卢杞见面,卢杞对杨炎更加怒恨。不久卢杞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以前严郢担任京兆尹时,不依附杨炎,杨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严郢,罢免严郢京兆尹之职为御史中丞。杨炎又提拔了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休为京兆尹。严郢后来又因犯有度田不实之罪,改任为大理卿,当时人们感到惋惜。此时,卢杞则迎合众人的要求,又利用严郢与杨炎有积怨,故意引荐他为御史大夫。杨炎的儿子杨弘业很不成才,常违法犯禁,又接受别人的贿赂和请托,后严郢审理此案,便不遗余力,并查出了杨炎的其他罪行。

东都私宅与曲江家庙

先前杨炎为修建家庙,就请河南尹赵惠伯为他出卖东都的私宅,赵惠伯就把此宅买来作为官署。严郢审理后,认为赵惠伯是高估了杨炎私宅的价格,使杨炎多得到不少利益。卢杞召请大理正田晋处理此案。田晋认为:获取余利,以索取论罪,应该剥夺他的官职。卢杞对这样判处很不满意,就将田晋贬为衡州司马,而召请其他官吏重新议罪,后判为监守自盗,要处以罪刑。此外,又有流言蜚语说:杨炎在曲江南修建的家庙,而这个地方是有王气的,杨炎故意取此地建家庙,一定是别有用心的。 德宗听说后更加愤怒,等到审讯结果呈上后,德宗又下诏三司,要求再加以复查。

鬼门难度

建中二年十月十日(乙未日,即781年10月31日,此从《资治通鉴》; 《旧唐书》作“乙酉”日, 然据中研院中西历转化系统,该月无乙酉日),唐德宗下诏宣布:尚书左仆射杨炎凭借他文学才艺多次位居要职,但结党营私、败坏法度,为顾全大局,特加宽宥,贬为崖州司马。 诏书下达后,杨炎踏上了流放的路途,途经鬼门关,他似乎已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

在杨炎走到离崖州百里的地方时,押送他的宦官秉承德宗旨意,将杨炎勒死。 杨炎终年五十五岁。

杨炎死后很久,朝廷下诏追复其左仆射之职,最初拟谥为“肃愍”,时任左丞的孔戣请求重议,经太常博士崔韶建议,最终追谥“平厉”。 杨炎在代宗朝追随元载,被贬起用为相后从个人恩怨出发,打击报复,并陷害刘晏,引起了人们的不满,遂使卢杞得以施展奸计而罹杀身之祸。

杨炎轶事典故

福祸相倚

《新唐书》记载,杨炎在从道州被召回京师时,家人要将他被贬期间所用的低级官服和木简都抛弃掉,杨炎制止他们,认为眼前的富贵可暂不可常。果然,杨炎再次被贬,仍旧穿上了在道州的官服。

丹青之能

《太平广记》引《唐画断》称,杨炎擅画松石山水。他起初只是位隐士,虽有才学,却未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出来为官。他曾经拜见过在宫内任给事的卢黄门,受到优厚的款待。卢黄门知道他擅长绘画,有心求他给绘一幅画,又不好意思开口。杨炎要告辞回家,卢黄门诚恳地苦苦挽留他。得知杨炎家在洛阳,生活很困顿,缺衣少食,卢黄门心中很不安。他暗中派人带着几百千钱去洛阳杨炎家,供给他家人的日常用度,并带回一封家书给杨炎。杨炎非常感动,不知道怎样去报答。卢黄门这时才说他想请杨炎画张画,传给后代子孙很好的珍藏,但是始终不好意思说。杨炎听了后,立即答应下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为卢黄门画了幅山水。画上的松石云等物像,就像将大自然中的真景实物移到画上来似的,人们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山水画。《唐画断》评价说,杨炎的画作,堪称稀世珍品(妙上上品)。

按,传世本《唐画断》与传世本《太平广记》中的引文文字略异。

竟不还他崔清官

《太平广记》曾征引《续定命录》中崔朴讲述的故事。 据崔朴称,杨炎由户部侍郎被贬到道州做司户参军时,出得朝堂,骑马兼程而行,连回家的机会都没有。杨炎的妻子此前已经患病,杨炎担心她乍得噩耗,病情可能陡然恶化。当天晚上,杨炎到达蓝田,时任蓝田县尉崔清(崔朴之父)正在主持驿站上的公务。杨炎求见崔清,对崔清说:“我出京城时,妻子病得很严重,如果知道我获罪,其后果不堪设想。想要麻烦您为我请一天病假,我好写一封信送去,以解除两处的忧虑,并等候妻子的消息,然后就出发,可以吗?”崔清同意了。邮知事吕华认为不可行,崔清坚持援助杨炎,随即替杨炎请假,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二十千文,买来细毛毡,制成一辆可保暖的车子,带人赶到杨炎家接上他的妻子,次日白天就到达蓝田,夫妻得以同行。不仅如此,崔清还资助杨炎俸禄钱数千文,补贴他出京以来的费用。杨炎极为感动,扯着崔清的衣袖让妻子出来相见,说:“这就是崔十八郎,我们生死也不能忘了他,不需要多说了。”

两年后的秋天,杨炎在江华被重新起用为宰相。他回到京城边界的驿站,主动打听崔清的消息。二人相见,杨炎不让崔清行礼,且与崔清并马而行,询问崔清:“您的才华,干什么不行?我现在可以极力推荐你,御史或是谏议大夫,随你选择。”崔清谦虚退让,没有想侥幸升官的意思。杨炎又说:“不要有顾虑,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崔清说:“当个小小的谏官很清闲且高贵,我胆敢抱这个希望吗?”杨炎满口答应,临走时又主动承诺以一月为期。不料,杨炎为相后,曾经送给杨炎骡子或资助其行李的另外两位官员得到报答,只有杨炎与崔清所约定的事没有消息。崔清从蓝田县尉的任上离职后,还特意到杨炎家里去拜见他。杨炎第一次见到崔清还很高兴,留他坐了很久,却不提及推荐他的事。过了十几天,崔清又去他家,杨炎则已显露出冷淡的神色。崔清从此再也不去了,不再把杨炎的话放在心里。

又过了两年,杨炎再次被贬,前往崖州。路过蓝田的时候,叹息自己对不住崔清,叫人去请崔清相见,崔清托病不去。杨炎惭愧地自责说:“我该死了,竟没有报偿给崔清一个官职。”

杨炎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七十》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杨炎历史评价

李适:①托以文艺,累登清贯。虽谪居荒服,而虚称犹存。朕初临万邦,思弘大化,务擢非次,招纳时髦。拔自郡佐,登于鼎司,独委心膂,信任无疑。而乃不思竭诚,敢为奸蠹,进邪丑正,既伪且坚,党援因依,动涉情故。隳法败度,罔上行私,苟利其身,不顾于国。加以内无训诫,外有交通,纵恣诈欺,以成赃贿。询其事迹,本末乖谬,蔑恩弃德,负我何深!考状议刑,罪在难宥。 ②杨炎以童子视朕,每论事,朕可其奏则悦,与之往复问难,即怒而辞位,观其意以朕为不足与言故也。以是交不可忍,非由杞也。 ③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忿发。

萧复:陛下临御之初,圣德光被,自用杨炎、卢杞秉政,惛渎皇猷,以致今日。(德宗逃奉天时)

李肇:宰相自张曲江之后,称房太尉、李梁公为重德。德宗朝,则崔太傅尚用,杨崖州尚文,张凤翔尚学,韩晋公尚断,乃一时之风采。

朱景玄:气标王韩,文敌扬马。画松石山水,出于人之表。

张彦远:①风骨俊秀,神情爽迈。善山水,高奇雅赡。②余观杨公山水图,想见其为人,魁岸洒落也。

刘昫等《旧唐书》:①炎隳崔祐甫之规,怒段秀实之直,酬恩报怨,以私害公。三子者(杨炎、元载、王缙)咸著文章,殊乖德行。 ②载、缙、炎、准,交相附会。《左传》有言,贪人败类。

宋祁等《新唐书》:①初,炎矫饬志节,颇得名。既傅会元载抵罪,俄而得政,然忮害根中,不能自止。眦睚必雠,果于用私,终以此及祸。②元载、杨炎各以才资奋,适主暗庸,故致位辅相。若其翦阉尹,城原州以谋西夏,还左藏有司,一租赋以检制有亡,诚有取焉。然载本与辅国以利合,险刻著诸心,溪壑之欲,发乎无厌。炎牵连载势,兴丑裔,秉国维纲,返为载复雠,释言于君,卒与妻子并诛,暴先骨,殛命于道,盖自取之也。夫奸人多才,未始不为患,故鄷舒以俊死,而邓析以辩亡。若两人者,所谓多才者邪!

张燧:桑弘羊、孔仅、宇文融、杨炎,此数子者,非世所称以其法乱天下者乎?乃后争用其法不置。······如昔桑、孔辈所云盐铁、舟车、缗钱、酒酤、间架、保马、保甲、免役诸敝法,及入粟拜爵之事,有能振刷而力行之,未必非今日匡时治国济边保民之第一议矣!而安在高声大骂桑、孔、融,炎辈也!

黄宗羲: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使庸、调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杨炎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王夫之:盖后世赋役虐民之祸,杨炎两税实为之作俑矣。……杨炎以病民而利国,朱英以利民而害民,后之效之者,则以戕民蠹国而自专其利,简其可易言乎? ②及杨炎行“两税”之法,概取之而敛所余财归之内帑,于是庸之名隐,而雇役无余资。

蔡东藩:杨炎入相,请移财赋贮左藏,又创作两税法。两税之创,尚有遗议,而财赋悉归左藏出纳,实为当时除弊要策,无隙可訾。乃经著书人揭出炎意,谓炎陈此二议,即为害刘晏计,此固言人所未言,而直穷小人之隐者也。自玄宗以迄肃代,若宇文融、王鉷、韦坚、杨慎矜等,皆掊克臣,利国不足,病民有余,惟刘晏能变通有无,交利上下,炎挟私恨,乃欲捽而去之,去之不易,乃先议财政以动主心,继进谗言以快宿愤,贬晏死晏,计画甚巧,不图卢杞之复来其后也。

杨炎个人作品

杨炎著有文集十卷,又有制集十卷(系苏弁所编),并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至《宋史·艺文志》,尚著录有《杨炎集》十卷, 后散佚。存世诗作有《流崖州至鬼门关作》(有误称此诗为李德裕所作者 )和《赠元载歌妓》,见《唐诗纪事》 及《全唐诗》 ;其部分文章,辑录于《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一、四百二十二。

杨炎后世纪念

在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行的2015年中国印花税票《中国古代税收思想家》中,面值为2元的印花税票以杨炎的半身像为票面图案,并印有票面人物历史时期及姓名、票面人物简介等。

在中国陕西宝鸡于2016年落成并开放的蟠龙文化公园中,“两税新法”雕塑即以杨炎为主要人物,并有关于杨炎和两税法的简介。

杨炎补充介绍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今陕西凤翔县),中国唐朝中期的政治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

  杨炎(727—781),唐代大臣,财政改革家。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德宗建中二年,年五十五岁。美须眉,峻风寓,文藻雄丽,豪爽尚气。父丧庐墓,号慕不废声。河西节度使吕崇辟掌书记。德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两税法,一变租庸调旧制。当时便之。初炎矫饬志节,颇得名。后党元载,坐贬。及得政,睚眦必仇,果于用私。以刘晏劾载及己,贬晏忠州,诬而杀之。及罢相,为卢杞所构,赐死。后诏复官,谥平厉。炎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系苏弁所编,并行于世。

  他在唐德宗时任宰相约两年,在财政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唐中央财赋,本储存太府寺所属的左藏库。安史之乱后,移贮宫廷的大盈内库,由宦官掌管。宦官中饱私囊,账目混乱,不可究诸。杨炎入相后,首先提出国家祖赋不能变成皇帝私产,建议把大盈内库财赋仍拨归有关部门管理。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国家公赋予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建中元年(780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

  他提出与西周以后的“量入为出”原则相对立的“量出为入”的财政概念,主张“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并主张“人无丁(丁男)、中(中男),以贫富为差”,作为两税法的课税基础,抛弃了唐代原来以人丁为征课标准的租庸调制,以土地、业产等财富的多寡,按每户的贫富差别进行课征。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计资而税的两税法代替西晋以来计丁而税的制度,是一项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措施,在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是一个大突破。两税法还采用以钱定税的原则,除谷米外,均按田亩计算货币缴纳,反映了唐代中叶货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大为简化了税制,便利了租税的征收,免去了税吏许多催索的苛扰,不但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而且也减轻了人民负担。

  唐代宗大历时,杨炎官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诏敕的撰写,其文笔受到朝土的赞许;称为“常、杨”。大历九年(774年)杨炎升为吏部侍郎。与当时宰柏元载有戚谊,又受到元载的赏识和提拔。十二年,元载得罪被杀,他也遭到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十四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崔佑甫推荐杨炎可以重用,因而从贬所召回,任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建中二年,卢杞入朝为相,杨炎与卢杞不合。同十月,遭卢杞诬陷,被贬为崖州司马。途中赐死。

  “杨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