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榆林市名人>清涧县名人

路遥

路遥人物照片

清涧名人路遥介绍

当代著名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

路遥(1949年12月2日 —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继续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该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1991年,路遥因此而获得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2019年9月23日,《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9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路遥人物生平

1949年12月2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

1968年,路遥以群众代表身份被结合进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并且担任了副主任职务。

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在路遥回乡务农期间,路遥和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住一个窑洞,两人成为朋友,曾彻夜长谈过。

1970年,路遥在延川县文化馆编辑的油印小报《延川文化》上发表了《车过南京桥》的诗作。

1972年秋天,路遥被调到延川县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同年,在诗人曹谷溪努力下,延川县成立了“文艺创作组”,创办了铅印的文学刊物《山花》,由几个在不同单位的文学青年共同编辑,路遥是其中之一。这期间路遥写了很多诗。

1973年,路遥被推选到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在延安大学期间,路遥在能够找到的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系统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同年7月,《延河》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优胜红旗》。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10月,路遥到西安,参加了《延河》编辑部召集的创作座谈会。从这个时候开始,路遥有了接触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作家的机会,有幸得到他们的直接教诲。接着,路遥相继发表了《姐姐》《雪中红梅》《月夜》等一批短篇小说。

1976年8月,路遥从延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工作。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人生》发表之后,路遥又接连写作了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中篇小说。

1984年,开始筹备创作《平凡的世界》,1985年秋天,路遥来到铜川的陈家山煤矿为创作寻找素材。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0年到1992年,路遥处在创作休整期。一方面要恢复一下严重透支的体力;另一方面,也好对创作进行一番思考。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诸多提问,路遥决定就《平凡的世界》创作问题写一篇随笔,这就是后来面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

1992年8月1日,路遥离开西安返回延安, 9月5日,路遥返回西安,亲友为他送行。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11月21日,在西安三兆公墓举行告别仪式。

路遥人物评价

慢慢地,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我多次对别人公开表示,我很敬佩这个青年人。(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评)

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评)

一个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评)

路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用心用情抒写改革开放故事。先后创作了《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特别是他勇于改革文坛风气,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了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颂扬了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评)

路遥主要作品

年份

作品名称

体裁

备注

1970年

车过南京桥

诗歌

发表于延川县文化馆主办的油印小报《革命文化》,正式开始使用笔名“路遥”,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群众艺术》转载了这首诗

蟠龙坝

歌剧

与陶正合作,未刊

1971年

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诗歌

1971年8月13日发表于《延安通讯》,后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塞上柳

诗歌

1971年9月28日发表于《延安通讯》,后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1972年

诗歌

与曹谷溪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当年“八路”延安来

诗歌

与曹谷溪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走进刘家峡

诗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电焊工

诗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

第九支队

歌剧

与闻频合作,1972年8月20日作,国庆节在延川县演出,1972年发表于《山花》文艺小报,

桦树皮书包

叙事诗

1973年

歌儿伴着车轮飞

诗歌

《陕西文艺》1973年11月(总第3期)

优胜红旗

短篇小说

《陕西文艺》1973年3月创刊号(总第1期)

1974年

红卫兵之歌

诗歌

与金谷合作,《陕西文艺》1974第4期

老汉一辈子爱唱歌

诗歌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诗集《延安山花》增订版

银花灿灿

散文

《陕西文艺》1974年第5期

1975年

灯光闪闪

散文

《陕西文艺》1975年第1期

不冻的土地

散文

《陕西文艺》1975年第5期

1976年

吴堡行

散文

与李知、董墨合作,《陕西文艺》1976年第1期

父子俩

短篇小说

《陕西文艺》1976年第2期

1977年

难忘的24小时——追记周总理1973年在延安

散文

与谷溪合作,《陕西文艺》1977年第1期

1978年

不会作诗的人

短篇小说

《延河》1978年第1期

1979年

在新生活面前

短篇小说

《甘肃文艺》1979年第1期

短篇小说

《延河》1979年第10期

今日毛乌素

诗歌

1979年5月23日发表于《山花》

1980年

惊心动魄的一幕

中篇小说

《当代》1980年第3期

匆匆过客

短篇小说

《山花》1980年第4期

青松与小红花

短篇小说

《雨花》1980年第7期

卖猪

短篇小说

《鸭绿江》1980年第9期

病危中的柳青

特写

《延河》1980年第6期

1981年

姐姐

短篇小说

《延河》1981年第1期

月下

短篇小说

《上海文学》1981年第6期

风雪腊梅

短篇小说

《鸭绿江》1981年第9期

1982年

人生

中篇小说

《收获》1982年第3期;单行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在困难的日子里

中篇小说

《当代》1982年第5期

痛苦

短篇小说

《青海湖》1982年第7期

1983年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中篇小说

《小说界》1983年中篇专辑

柳青的遗产

随笔

《延河》1983年第6期

当代纪事

中短篇小说集

重庆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1984年

你怎么也想不到

中篇小说

《文学家》1984年第1期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中篇小说

《钟山》1984年第5期

生活咏叹调

短篇小说

《长安》1984年第7期

人生

电影文学剧本

1984年由吴天明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人生》

1985年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短篇小说

1985年3月31日《西安晚报》

路遥小说选

中短篇小说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

姐姐的爱情

中短篇小说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

注重感情的积累

创作随笔

1985年12月19日《文学报》

1986年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第一部

《花城》1986年第6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2月出版

1988年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第二部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4月出版

1989年

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第三部

《黄河》1988年第3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0月出版

1991年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

发言稿

1991年3月30日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的演讲

写作是心灵的需要

讲话稿

发表于《女友》杂志“91之夏文朋诗友创作笔会”上

早晨从中午开始

创作随笔

1991年冬——1992年春发表于《女友》

1992年

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散文

《延河》1992年第1期

少年之梦

散文

《少年月刊》1992年第2期

路遥后世纪念

纪念馆

路遥纪念馆由清涧县委、县政府投资建设,于2009年8月动工,历时两年建成。纪念馆名由文学家冯骥才题写。场馆总占地面积533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主体馆布展的内容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音频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张),真实地再现了路遥的一生,“生活就是无休止的奋斗”,集中地展现了作家具有史诗般品格的文学世界和“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是一处追寻路遥足迹、缅怀作家当年、弘扬人文精神的文化场所。除此之外,馆内还展出了铁凝、刘文西、贾平凹、何西来、雷抒雁等众多名家赠予路遥纪念馆的题词。

纪录片

《路遥》是以电影全纪实的手法实景再现作家路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的大型人物纪录片。纪录片共八集,每集的片名分别为《惊蛰》《谷雨》《芒种》《夏至》《大暑》《霜降》《大寒》《立春》,讲述了路遥出身寒苦、命运多舛的的一生。该片由路遥文学联谊会组织发起,08年启动,10年5月全部完成制作,2010年11月首播于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CCTV9频道于2011年3月28日至30日每晚22:10分为上、中、下播出。2011年3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等在西安为纪录片《路遥》举办了新闻发布会。

墓地

在墓的正前方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延安大学2006年4月立”的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塑,雕塑中的路遥,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望着前方,望着他的母校,望着陕北这片黄土地。在雕像前有一个基座,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路遥之墓”这四个遒劲洒脱的大字。四周有四组石桌石凳,其中有《路遥文集》的责编陈泽顺先生捐赠的,石桌上镌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的责编李金玉女士捐赠的,石桌上镌刻“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在路遥墓后有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着一尊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墓地四周有枣树、松树,其中有两棵路遥喜欢的白皮松。

广播连续剧

广播连续剧《路遥》以陕西作家路遥的生平为脉络——从他童年贫寒痛苦的经历、少年曲折艰难的成长,青年时期对文学坚毅执着的追求,弘扬其恪守信念、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该剧采用多重空间的交错展示,充分调动广播剧艺术表现手法,将文学人物与戏剧人物互为照应,把人物命运与时代变化融为一体,让听众在声音的艺术中,聆听路遥短暂又辉煌的人生故事,感悟他倾其一生书写普通劳动者,深情讴歌土地和人民,颂扬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2021年10月21日,由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出品的18集广播连续剧《路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首播。

路遥补充介绍

  路遥(1949~1992) 当代著名作家。本名王卫国,乳名卫儿,笔名路遥、鲁元、王天笑、桃依红等。1949年12月1日,诞生于王家堡一个贫苦农民之家。父亲担任过农村基层干部,母亲是位聪明能干的家庭妇女。路遥及弟妹共7人,其排行老大。1957年冬,因生活维艰,过继于婚后不育的伯父。伯父客居延川郭家沟,这里便成了路遥的第二故乡。

  路遥自幼颖悟、懂事、吃苦、勤学,初读于村小和延川城关小学,1963年考入延川中学。其擅长语文和音乐,在校扮演过戏角。上初中时,家中供不上口粮,学友济助,伯母乞讨,勉强结业。“文革”中,他出于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拜,投身运动,成为本班、学校乃至县上群众组织的首领。1968年9月,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以群众代表身分任副主任,未几被宣布停职,回乡务农,继任民办教师等。1969年11月加入共产党。1973年秋,经延川县及学校有识之士推荐、选拔,进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1976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在省文艺创作研究室《陕西文艺》部小说散文组任,后任《延河》小说组副组长,1982年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年1月,始任省作协党组成员,4月被选为副主席。还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路遥自幼备尝人间艰辛,熟悉陕北风土人情。上中学时手不释卷,广涉其书。在农村5年中,由于曹谷溪等文学伯乐的推荐和县领导的重视,其被抽到县上写通讯,编剧本,搞调演,办会务,以至进大漠,过黄河,观光祖国山河,累积写作素材。最初在延川县文化馆油印刊物《革命文化》发表短诗,继于县工农兵文艺创作组铅印小刊《山花》登载作品,在体裁上逐步由诗歌向小说过渡。1972年5月,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 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之际,县革委会政工组编的《延安山花》诗集中,选入路遥诗作7首(其中3首与人合作)。1973年,在《陕西文艺》创刊号正式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优胜红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和《延河》相继在报道和评论中,对其创作予以肯定。上大学期间,读了俄、法、英等国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同时笔耕不辍,在《陕西文艺》发表《银花灿灿》、《父子俩》等散文和小说。80年代以来,路遥的创作进入盛期。1982年,第一个中篇小说单行本《人生》出版,分别被译成英文、俄文、法文。翌年,推出首部中短篇小说集《当代纪事》。1985年,出版中短篇集《姐姐的爱情》和《路遥小说选》。1982~1989年创作、出版长篇三部曲《平凡的世界》。在致力于小说创作的同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见地的论文和创作随笔,如《早晨从中午开始》等;并应邀进行文学讲座,热情接待文学青年,对培养和壮大陕西文学队伍作出了贡献。

  路遥的创作,得益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及柳青、秦兆阳等名家的影响和扶植,善于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根植乡土,紧贴时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良好的社会效果,10余年来数获殊荣。第一部中篇《惊心动魄的一幕》,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全国文学界和读者中曾引起强烈反响,1983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由路遥改编的电影《人生》,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此外,其作品还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文学期刊奖励。路遥的文学活动,一直受到各级党政,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的关注。1985年3月5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召开优秀文艺创作表彰大会,对其给以表彰,晋升两级工资。1987年,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4月15日,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召开表彰大会,宣布了《关于表彰〈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同志的决定》。12月,省委、省政府有关机构评审通过路遥为陕西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规定的特殊津贴。

  路遥原像一条壮牛那样敦实,在艰苦的创作过程中,饥不择食,寝不择地,殚思竭虑,残酷拼搏,积劳成疾。1992年11月17日,一代英才、黄土骄子,终因肝硬化腹水救治无效,于西安西京医院猝然离世,年仅42岁。次年,180万字的《路遥文集》问世;省作家协会、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路遥的师长、同志和亲友的回忆文集《星的殒落》。

  “路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