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上海市名人>金山区名人

王顼龄

王顼龄人物照片

金山名人王顼龄介绍

清朝诗人、文学家

王顼龄(1642-1725):字颛士,一字容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清·江南华亭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人,御史王广心长子。

王顼龄人物生平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太常寺博士。授太常寺博士,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川学政,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左侍郎,经筵讲官,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年轻时即负诗名,一生著作不断。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为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参与《明史》的编纂。能有机会与汪琬、朱彝尊、陈维崧等著名学者,日相接触,讨论切磋,一时人称“史良才”。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为日讲起居注官,主持顺天府乡试。旋升春坊右赞善、赞善侍讲,主持福建乡试,提督四川学政,转升为侍读,又为侍讲学士。当时康熙帝亲临讲筳,由侍讲学士每天讲《通鉴》一章。史学功底扎实,结合朱熹的《通鉴纲要》,讲来衍畅旁通,颇得康熙赞赏,因此,当左都御史郭琇疏劾其与高士奇、三弟王鸿绪结党营私时,最先摆脱了干系,依然担任原职,而且还被任命主持陕西乡试,后又转为侍读学士。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迁少詹事,获赐康熙亲笔御书王维诗一首。翌年擢为宗人府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升为礼部侍郎。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吏部左侍郎,又充任经筵讲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升任工部尚书,并在当年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两次出任主持全国会试的主考官,矢公矢慎,遴拔得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官拜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兼任工部尚书。此后还担任御批《书经传说汇纂》的总裁。

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位,又加封为太子太傅。此时已是82岁高龄,屡屡上书要求告老还乡。雍正帝御书“朝堂元老”四字,并多次温谕慰留,

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乞休时,雍正帝亲撰七律一首书于扇面赐赠,诚恳挽留:“端揆仪表百僚中,两历朝熙眷数隆,学识宏才名世业,老成安重大臣风,耋耄可作岩廊瑞,眷顾还当冰镜同,正在谅暗资赞化,邱园荣退莫相匆”。

王顼龄文化成就

文学作品

著有《清峙堂稿》《索笑檐稿》《紫兰山馆稿》《华黍楼稿》《赐书楼稿》《含晖堂稿》及《画舫斋稿》,最后合编为《世恩堂集》32卷。晚年又有《松乔老人稿》1卷等,词集《螺舟绮语》(又名《兰雪词》)、《世恩堂诗集》等传世。

诗词

《七律·九日登查山》

仙山突兀海云凉,令节登临石径荒。

双屐健寻瑶洞草,百年欢对菊花觞。

金堤乍筑蛟龙偃,玉笛横吹鸿雁翔。

更喜楼船休战伐,渐看稻蟹足江乡。

《七律·闲坐》

小窗闲坐几多时,袅袅东风上鬓丝。

闭户且为无事饮,看花亦算有情痴。

世交翻覆同云雨,朝局输赢似弈棋。

喜得先生春睡美,晓钟虽打不曾知。

《七律·初秋遣兴》

邸舍幽偏亦我庐,绿葵红蓼足国疏。

门稀宾客新闻少,性懒衣裳造请疏。

避事莫如千日醉,破闲但有一床书。

三年羁旅思归切,尽道山中不易居。

《七律·读史有感》

授钺勤王日夜闻,麒麟高设待殊勋。

湘东漫说擒侯景,项羽徒能杀冠军。

甲士虫沙麾下变,美人丝竹帐前纷。

书生空有忧时泪,洒向东风到夕曛。

《七律·喜湖南诸路大捷和学士李容斋前辈韵二首其一》

降旗千片廪君船,妖妇春澄梦泽天。

百粤风烟通马援,八公草木走苻坚。

帝心自切平吴后,庙算真成下濑先。

从此蛮方歌大定,竹筇瓟酱贡年年。

《七律·喜湖南诸路大捷和学士李容斋前辈韵二首其二》

筹边屹屹建高楼,两岸灰飞赤壁舟。

首恶暂稽军鼓衅,遗俘难免槛车幽。

早擒孟获趋滇水,急断卢循入广州。

万里长江消坼堠,直从楚尾至吴头。

《七律·送李天生归养》

廿年高隐为承欢,诏趣蒲轮却聘难。

圣主爱才非强志,大儒报国岂须官。

邹枚词赋清时重,黄绮风流异代看。

遥想彩衣归拜舞,朝恩家庆话团栾。

《五律·宝珠洞》

济胜芒鞋健,穷幽古洞探。奇松穿石罅,绝壁插精蓝。

钟鼓诸天静,风云半岭含。萧然尘世外,应愧此瞿昙。

《五律·西窗》

门冷无残客,官闲似散人。拟将诗送老,兼赖酒消春。

雨润桃花嫩,风摇蕙草新。犹愁鸡肋绊,未得彩江莼。

《送田逊菴少宗伯册封靖藩使竣还朝》

朱邸开南服,丹书下帝阊。

周屏崇吕伋,汉柱重田郎。

册授容台长,符分异姓王。

皇华今揽辔,藜杖旧腾芒。

天禄尊刘向,仪曹得李刚。

双锋辞北阙,八座出南荒。

鳌岫枫初暗,螺江水正长。

风阴蕉叶嫩,雨热荔支香。

鸟道通冠盖,蛮方识衮裳。

授圭瞻虎节,负弩拜龙章。

客对梁园月,醴陈楚国觞。

名藩叨雨露,使节凛冰霜。

去拥相如传,归轻陆贾装。

吴山堪历览,越水暂徜徉。

孔李通门旧,荀陈德曜光。

旌麾欣左顾,鸡黍愧方将。

远近惊星使,殷勤话草堂。

山川归太史,风俗纪江乡。

去鹢秋涛迥,回辕皂盖张。

三台原北极,照耀紫微傍。

王顼龄补充介绍

  王顼龄(1642~1725年),原名元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张堰镇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获一等第6名。改任翰林院编修,参加《明史》编纂。常与汪琬、朱彝尊等上下议论,通晓典故,人称修史良才。后升侍读、侍讲学士,为康熙帝讲解《资治通鉴》。他娴熟史学,触类旁通,每讲一篇,必获康熙帝赞赏。因弟王鸿绪事累及,奉旨休致。不久又应召入京。康熙四十二年升礼部侍郎。任职10年,凡朝廷庆贺或祭祀等大典,他斟今酌古,处理得体。康熙五十一年,迁吏部右侍郎,后升工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两次主持会试,因遴选得人,于康熙五十七年进升武英殿大学士,时已78岁。次年,以年老乞休,康熙帝慰而留之,并赋诗相赠:“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因以为号。雍正元年(1723年)进太子太傅。次年,再次乞休。雍正帝温谕慰留,备极眷顾。年84岁卒于官。雍正帝辍朝相祭,赐谥“文恭”。他天性淳厚谨慎,凡处大事常用暗喻示意或婉转相劝,而事情往往立为改观;又不居功自傲,提拔人才,从不愿身受者知其功。著有《松乔老人稿》、《清峙堂集》、《世恩堂集》35卷、《螺舟绮语》2卷及《兰雪堂词》等。

  张堰镇 张堰这个地名,显示了张堰历史的重厚。“张”字的来历,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张泾堰的遗址,就在今张堰镇石皮弄口。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上。 人们往往用“沧海桑田”……

  “王顼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