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上海市名人>浦东新区名人

唐有祺

唐有祺人物照片

浦东新名人唐有祺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2022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苏南汇,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唐有祺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0年7月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51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3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唐有祺主要从事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

唐有祺人物生平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现浦东新区 )新场镇。

1925年,入读南汇县新场小学。

1931年8月,在南汇县读初中。

1934年,考入上海中学。

1937年,从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同济大学。

1942年6月,从同济大学毕业;7月,任职于昆明兵工厂制磷厂。

1943年1月,任职于重庆渝鑫钢铁厂;10月,与人合营重庆钟声电化冶炼厂。

1945年8月,任教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深造。

1950年7月,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1951年9月,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63年12月,任北京大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唐有祺主要成就

唐有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有祺毕生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的研究;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等的研究 。

1955年,唐有祺筹组单晶结构分析工作;1956年,唐有祺筹组结构化学研究工作;1958年,唐有祺通过对葡萄石晶体的研究,确定出一种新的硅酸盐结构;1962年,唐有祺展开了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工作;1966年,唐有祺开展了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定胰岛素的空间结构的研究工作;1974年,唐有祺从理论上研究催化剂的机理 ;1979年,唐有祺从事晶体结构测定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的研究工作;1991年,唐有祺开始了中国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6月,唐有祺发表论文400余篇。代表论著有《结晶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对称图象的群论原理》《有限对称群的表象及其群论原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催化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等 ,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邵美成,唐有祺.鲍林规则与键价理论[J].大学化学,1993(1).

[2]张玉芬,谢有畅,肖念华,等.添加剂MgO和La_2O_3对甲烷化镍催化剂的影响[J].石油化工,1985(3):4.

[3]曾杰,李根培,陈忠国,等.变色马兜铃中银袋内酯乙、丙的结构测定[J].化学学报,1986,44(6):551-557.

[4]唐有祺.展望今后化学之发展[J].化学通报,1998(07):6-9.

[5]唐有祺.对称性原理一[M].科学出版社,1977.

[6]唐有祺.对称性原理,化学卷[M].科学出版社,2010.

[7]唐有祺.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J].科学出版社,1964.

[8]唐有祺.生命的化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9]陈运泰,刘振兴,俞鸿儒,等.要重视科技期刊工作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1):1.

[10]徐东升,郭国霖,桂琳琳,等.以多孔硅为模板制备取向碳纳米管[J].中国科学B辑,2000.

[11]谢有畅,汪传宝,唐有祺.碱金属卤化物与NaA分子筛之间的固态离子交换反应[J].化学学报,1993.

[12]朱永法,桂琳琳,唐有祺.负载型TiO2/γ-Al2O3体系的制备及其表面状态表征 Support info[J].催化学报,1989,10(2):5.

[13]徐东升,郭国霖,桂琳琳,等.以多孔硅为模板制备取向碳纳米管[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0,43(004):28

[14]徐东升,郭国霖,桂琳琳,等.超临界干燥和普通干燥方法对多孔硅的结构及性质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9, 44(21):5.

[15]唐有祺.当代化学前沿[M].中国致公出版社,1997.

[16]刘英骏,谢有畅,明晶,等.X光衍射法测定MoO_3在γ-Al_2O_3表面的单层分散量[J]. 催化学报,1982(04):18-23.

[17]徐筱杰,唐有祺.晶体工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J].无机化学学报,2000,16(2):10.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63年

高校有机化学学术报告会

天津

1966年4月

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鉴定会

1977年10月

全国科学规划会议

1978年8月

第11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大会

波兰

1978年9月

中国化学会论文报告会

上海

1979年7月

美国—日本晶体学报告会

美国

1981年8月

第12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大会

加拿大

1984年

第13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大会

德国

1984年10月

综合大学化学课程改革和课程结构研讨会

1986年

首届小分子结构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

1987年

第14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大会

澳大利亚

1989年8月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代表大会

瑞典

1989年11月

生命化学研讨会

上海

1991年12月

第二次高等学校生命化学研讨会

广州

1992年12月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全体会议

1993年8月

第16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大会

北京

1996年8月

第18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大会

美国

2001年

第二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讨论会

北京

2013年10月

第二届分子工程学研讨会

北京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991年10月

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的化学问题研究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1992年

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科研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2年

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6年

聚乙烯高效催化剂的结构和机理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环氧乙烷银催化剂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

晶体体相结构与晶体化学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7年

氢氧化物或盐类在载体上单层分散的自发倾向及其在各多相催化中的应用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

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复合物系列立体结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04年

银、铜等金属簇合物及富勒烯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6年

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

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高临界温度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ZSM—5分子筛结构的研究

丝氨酸蛋白酶和其复合物系列立体结构

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复合物系列立体结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唐有祺人才培养

人才计划

唐有祺认为尽快培养和造就年轻学科带头人与骨干的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予以重视。1993年2月,唐有祺分别致信温家宝、江泽民、李鹏、李铁映、李岚清、朱开轩等,提出“尽快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建议国家组织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基金和“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从而推动整个科技、教育队伍的建设。唐有祺的推动在国家层面产生了反响,1993年10月,国家教委发布了《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实施方案,《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试行办法,以及“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评审办法,这项计划开创了中国科学在教育领域设立优秀年轻人才计划的先河,是中国在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方面的创新之举。之后,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了中国科学带头人与骨干人才的培养工作。

院所建设

1977年10月,唐有祺被国家授权筹建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1984年,在唐有祺的推动下,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唐有祺担任所长。这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专门的物理化学研究机构。此后几年间,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978年,唐有祺认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的结构化学研究各有特色,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有较好的互补性,如果两个单位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全中国的结构化学研究者提供开放的研究平台。1987年3月2日,在唐有祺的组织与推动下,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委的论证,唐有祺被授权负责实验室的筹建工作。1991年,实验室初步建成,唐有祺被聘为首任主任。这是中科院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学科建设

1987年,唐有祺提出,“分子工程学”可以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1992年,在唐有祺的设计下,北京大学作为主持单位,联合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在中国范围内分片建设“分子工程学”。199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国际上率先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开始,中国国内一些高校的化学系陆续更名。201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也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子工程学”,正成为世界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共同的前沿。

开设课程

1945年—1946年,唐有祺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期间,讲授《化学》等课程。

1951年—1952年,唐有祺在清华大学讲授《物理化学》《分子结构》《化学键本质》等课程。

1956年—1958年,唐有祺在北京大学讲授《结晶化学》《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物质结构》等课程。

1958年,唐有祺在清华大学讲授《结晶化学》等课程。

1961年,唐有祺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讲授《统计力学》课程。

教育思想

唐有祺强调实验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但也非常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在其影响下进行的科学的抽象和假设这两个探索真理的环节。在教学中唐有祺倡导越基础越优先原则,并强调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编著教材

1957年11月,唐有祺编著的教材《结晶化学》,正式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64年,唐有祺编著的讲义《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74年11月,唐有祺编著的讲义《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77年和1979年,科学出版社分别以一、二分册的形式出版发行了唐有祺编写的《对称性原理》上、下两部讲义。

1984年,唐有祺编写并出版了教材《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一书。

教学获奖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88年

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

培养成果

截至2022年6月,唐有祺培养的学生有:物理化学家桂琳琳教授 ,地质学家彭志忠教授 ,北京大学周公度教授 ,物理化学家林炳雄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 ,化学家白春礼院士 ,北京大学徐筱杰教授 ,化学教育家邵美成教授 ,北京大学钱民协教授 ,晶体学家范海福院士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来鲁华教授等。

唐有祺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

2005年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贡献奖

唐有祺人物评价

“唐有祺是中国晶体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分子工程学的开创者,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殚精竭虑,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评)

“唐有祺以晶体、物化广探化学全貌,极具战略宏图。学广势伟气度非凡,握美晶照亮北大校园。分子工程,精巧绝伦,绘蓝图导向廿一世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胡亚东评)

“唐有祺在培养专业人才、学会组建和开展中国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也都作出过卓越成绩和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

“唐有祺为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和发展工作,为推动中国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和分子工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日报》评)

“他(唐有祺)是中国化学界泰斗,是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是一位拥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中国国门时报》评)

“唐有祺不仅是结构化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还是一位科研谋略者,他为中国的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研究做了奠基和发展工作,并在推动中国化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国际化,倡导中国在国家层面重视基础研究、建立科学研究资源和奖励的分配机制,关注科学研究人才的培育等方面作出诸多贡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唐有祺补充介绍

  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出生于上海。化学家、化学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新场镇一个商人家庭。兄唐有祥比唐有祺大三岁,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对唐有祺有较大影响。唐有祺5岁时在新场镇上小学,1931年在南汇县读初中,1934年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此时正值日军大举侵华,上海、南京等地先后沦陷,唐有祺从上海经温州去金华考入从上海迁到此地的同济大学,主修化学,同济大学从上海迁出后,先后又从金华迁往江西赣州、昆明、四川宜宾。唐有祺随校走遍九个省,经历了前所未见过的山川大泽和各地风土人情,对他这个从未离开过上海的年轻人是一次活生生的国情教育。

  1942年,唐有祺大学毕业,先后在昆明、重庆工作。1944年,他参加了美国租界法案留学生资格考试,被录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1946年8月,赴美入加州理工学院主修化学,副修物理,195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同年夏,他作为GE海尔(Hale)的博士后留校工作。此间,清华大学传递信息,请他回国到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唐有祺决定提前回国。他利用1951年7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国际晶体 合会第二届大会的机会,冲破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回国设置的重重障碍,绕道英国、瑞典、荷兰、法国等地,于1951年8月回到祖国。

  唐有祺回国后,应聘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为化工系1948和1949级的学生讲授物理化学课,并在化学系开设了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课程。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和燕京两校与原北京大学的化学系汇合成新北大化学系。唐有祺从1952年秋起一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

  唐有祺在赴美前和在美国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基础,特别是在结构化学方面做出了在20世纪40年代具有先进水平的工作。回国后,他审时度势,决定首先围绕X射线晶体学进行基本建设。然后,他开设了统计力学课,并澄清了化学中共振的本质问题。他回国后还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进行追踪和传播。

  他带头为我国化学学科发展做了几项影响深远的奠基工作。首先是关于晶体结构和化学键本质的研究。1953年唐有祺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开设晶体学课程,并招收晶体学研究生和进修教师。1954年暑期,他和余瑞璜教授受教育部之托在北京大学开办晶体学讲座,从1955年起,化学系的晶体学课程改为结晶化学。唐有祺在所著的教材中指出:“结晶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联系。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晶体结构的材料来阐明化学中有关的问题。”课程内容还包括点阵理论和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1956年春,他又为结构化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进修教师开设了X射线衍射和晶体结构分析课程,并编写了对称性原理的教材。后来又在化学系开设了物质结构课,内容主体为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还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和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和原理。所有这些课程在我国化学界既起了播种的作用,又促进了结构化学在我国生根、开花和结果。

  在20世纪50年代中,北京大学结构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和化学所的有关人员密切合作,在唐有祺指导下,建成了X射线衍射实验室,研究了化学中涉及固态的许多重要问题,并从1955年起开始了单晶体结构分析工作。通过这些设施,在50年代后半期培养出一批能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并取得了第一批结构化学成果,其中有关于锑的三种无定形硫化物、漂 的水分及其稳定性、矾石矿中的物相以及三硫化四磷、 与亚硫酸氢钠加合物的晶体结构的研究颇有成效。无可讳言,原来共振论中的所谓共振和共振结构多少扭曲了它们所应反映的物理图像。实验事实可印证:分子若有离域或极性这样的因素起作用,足以使其中的共价键偏离极限型式而产生键型变异时,分子就一定会因此而取得额外的稳定性。这个表述了共振论内涵的能力学原理称为键型变异原理。唐有祺进一步指出,只要把着眼点放在共价键偏离其极限型式并把从而产生的额外稳定性归之于键型变异,共振论就能无可非议地从量子力学的分子基态变分法原理中得到论证。共振论的合理内核实际上就是键型变异原理。

  1979年,北京大学引进了四圆衍射仪和配套计算机以及直接法软件,晶体结构系列化研究工作进展较顺利,并开展了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和药物构效关系及分子设计的研究工作。首先进行的两个主要的系列是多核铜、银、钼、钨簇合物和钒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成簇成键规律研究。唐有祺与上海有机所合作研究了金属有机卡宾和卡宾异构化物的结构化学。此外,还有不少不成系列而意义较大的晶体结构,如醋酸与棉酚加合物C30H30O8·CH3COOH、尿素与氟硅酸加合物[(NH2)2C=O…H+…O=C(NH2)2]2[SiF6]=、组成为[Mo{S12CN(C2H5)2}4]+·[C6H5CH2S2CH2C6H5]·[FeCl4]-的包合物等。还应用多晶结构分析法研究了ZSM-5分子筛和高Tc超导氧化物两个晶体结构系列。基于以上关于晶体体相结构与晶体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唐有祺等曾在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其次是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界开始胰岛素的化学合成,到1966年初取得了微量牛胰岛素晶体,并进行鉴定。在鉴定会上决定在我国进行晶体结构测定,并推举唐有祺为学术带头人。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合作开展这项工作,于1971年完成了分辨率为25A的猪胰岛素结构分析工作。后来将分辨率提高到18A,并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唐有祺指导下,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所从1982年起恢复了蛋白质结构分析工作,应用分子置换法成功地研究了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赖氨酸活力碎片——牛胰蛋白酶(MBILF—BTRY)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得出了赖氨酸活力碎片的立体结构。这种抑制剂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中结构最复杂的波门—伯克(BowmanBirk)型抑制剂。后来又开展了溶液中构象的研究。该项成果于199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项目名称为“胰蛋白酶和波门—伯克型抑制剂复合物系列立体结构”。

  在唐有祺的指导下,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还进行了药物构效关系和蛋白质分子设计的研究,他们曾先后对桂皮酰胺作为抗惊有效成分和-类作为镇定剂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1990年开发出蛋白质分子设计系统PEPMODS,其中包括蛋白质结构信息相关数据库和蛋白质分子设计程序包两个部分。

  为给石油化工专业准备教材,唐有祺亲自到石油化工厂了解情况,获得对生产流程的感性认识及关键化工问题,他结合实例阐述了流动型式、传热和传质对工业反应器中化学反应进程的影响,编著了《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后来又在充分体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编著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

  在进行聚乙烯催化剂研究时,唐有祺认为,TiCl3如能分散在适当表面上,活性可以增高三个数量级。他也觉察到,氧氯化催化剂的活性随γ-Al2O3载体单位表面上CuCl2量的上增,出现一个饱和值。这些启示经过认真追究后确定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效应:相对于高比面载体的表面积来说,当不超过一定量(阈值)的晶态氧化物或盐类与载体混合后在不甚高的温度下热处理时,都能自发地单层分散到载体表面上,而若氧化物或盐类过量时,超过的部分一定留在晶态中,不会使分散在表面上的单层发展为多层。这个称为自发单层分散的原理,显然对研制离子性活性组分分散在高比面氧化物载体上所形成的功能体系,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在揭示有关原理时针对的共性是离子性组分单层分散在高比面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体系。因此,这样的原理一经建立,就为相应的学科分片奠立了一个基础,而它的指导意义也确实并不局限于催化剂了。实际上,它已成为设计和制备可能基于这一类体系的催化剂、吸附剂和固体电解质等功能体系的科学依据。通过这一尝试,唐有祺对现阶段分子工程学学科建设的倡议中包含两个要点:首先是通过研制功能体系来带动学科的建设;其次是功能体系按其本质和原理的共性归类,分片建设学科。

  在科研中,唐有祺非常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但也极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在其影响下进行的科学的抽象和假设这两个探索真理的环节。在教学中他倡导越基础越优先原则,并强调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唐有祺自1951年回国后,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学术组织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从事过许多学术组织领导工作,并在培养专业人才、学会组织建设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从50年代起,他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的应用物理研究所(1955—1958)和化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56年起),并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80年起)等单位学术委员会成员。50年代中期他主编《化学译报》,并出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196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命唐有祺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第27项“物质结构”编制计划任务书的召集人之一。国家科委先后任命他为物理组(1962)和化学组(1978)成员。1978年起他筹建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1984年任所长。1984年和1987年先后当选为国际晶体 合会执委会第十三届成员和第十四届副主席。从1985年起,任《物理化学》主编,担任AdvancesinScienceofChina以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科技刊物的编委,并于2002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化学学科主编。他从50年代起先后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二、三届化学学科召集人。1991年任国家攀登计划“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并于1992年建议另一攀登计划“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项目,任顾问。1983年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和1993年当选为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与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唐有祺”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