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名人施蕴渝介绍
施蕴渝,女,1942年4月21日出生于重庆,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65年施蕴渝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担任实习研究员;1970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9年开始先后在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C.N.R.S酶学及生化结构实验室、法国NANCY大学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进修或合作研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01年至2010年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施蕴渝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靶分子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 。
施蕴渝人物经历
1942年4月21日,施蕴渝出生于重庆 ,江苏南京人,祖籍上海崇明。
1965年7月,施蕴渝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同年9月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担任实习研究员(—1970年2月)。
1970年2月,施蕴渝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79年,施蕴渝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学习(—1981年)。
1984年6月,施蕴渝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1985年1月)。
1990年3月,施蕴渝再次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1990年9月)。
1994年1月,施蕴渝前往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C.N.R.S酶学及生化结构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1995年11月,施蕴渝进入法国NANCY大学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1997年,施蕴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施蕴渝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03年) 。
2001年,施蕴渝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10年)
2009年,施蕴渝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施蕴渝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计算生物学研究
计算生物学方面,施蕴渝和她领导的课题组,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受体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她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加热力学积分方法模拟酶与底物,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自由能;研究和发展了蛋白质及其周围溶剂的静电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将分子动力学模拟与量子化学模拟结合模拟溶液中的有机反应及模拟酶反应。
结构生物学研究
结构生物学方面,施蕴渝是在中国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大分子二维核磁共振实验的几个人之一,她领导的实验室,建立了多维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质如转录因子,蝎毒蛋白(钾通道拮抗物)的溶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3月,施蕴渝先后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Genes & Development, Cell Signaling, J. Biol. Chem.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 。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4月,施蕴渝先后担任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973项目中的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 。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担任职务)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蛋白质动态复合物
973课题(课题负责人)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蛋白质及蛋白质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与功能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主要参加者)
癌症相关的基因调控及细胞粘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研究
863课题(主要参加者)
人的BET家族蛋白质Brd2,Brd4与组蛋白识别专一性的三维结构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9年
《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6年
《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教育思想
施蕴渝认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培养,重视本科生的数、理、化、生基础教育,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创新性人才,这是关键问题所在。”在她看来,受过良好的理科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后劲足、潜力大,不仅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即使进入其他领域,具备的良好素质也对其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
教学工作
施蕴渝始终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她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国内高校率先开展结构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教学。在中国国内完全空白的条件下,领导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施蕴渝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生命科学学科原创性工作少的问题,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基础教育和宏观生物学领域的教育 。
学科建设
在施蕴渝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学院引进了一大批优秀年轻的人才,博士点由2个变成了7个,并且获得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成为了教育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教育成果奖励
时间
奖励名称
2007年8月22日
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14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时间
荣誉/表彰
2009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
第六届江淮“十大女杰”
199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
"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三等奖
1992年
"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施蕴渝人物评价
施蕴渝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计算生物学研究;她领导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结构生物学教学体系;她为中国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领导了中国科学院结构基因组研究项目,为中国的结构生物学的发展,为中国结构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贡献。(新华网评)
施蕴渝补充介绍
施蕴渝,施蕴渝,女,分子生物物理学家。1942年4月21日出生,上海崇明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靶分子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一些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蕴渝”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