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名人顾观光介绍
顾观光(1799~1862)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上海金山区钱家圩(今属金山卫)人。弃科举以行医为业,诊病之余,系统研究了我国历代的历法和数学名著。主张“中西之法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
顾观光人物生平
出身于殷实富裕的行医世家,其父医道高明,又在行医之余博览群书,是当地知名的饱学人士。自幼聪敏颖悟,理解力强,记忆力极好,在其父课读下,刻苦学习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和祖传医术,不论酷暑严冬,深夜不倦。夏天为了防止蚊叮虫咬,甚至将双脚伸入灌满水的瓮里。家里藏书读完了,就到藏书丰富的钱熙祚家去借读,钱家为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有求必应,使他对我国古代典籍有了较为普遍的了解。
顾观光勤奋好学,使其父对他寄予更深的期望,希望他科举仕进,光宗耀祖。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开始,他以贡生资格,三次参加考试,但都名落孙山。从此绝意仕进,而以行医为业。
咸丰初期太平天国起义军大军压境,乡里人心惶然,而顾观光依然宁心静思,沉湎于数学的研究中,“以算理自遣”。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占领金山县,避乱东赴奉贤、南汇,但其次子顾沄则随太平军而去,下落不明,挚友韩应陛(数学家)在避乱途中触暑“惨惨发病而死”,接着老妻唐氏和幼子顾源又相继去世,他悲痛成疾,郁郁寡欢,于同治元年(1862年)长别人世。
顾观光医学成就
顾观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病时不尚贵重药品,唯重对症下药,往往用一味药就能奏效,有“一味灵”之称。也不以诊金有无为意,贫穷病人甚至送医送药。
顾观光医术独到,为后人称颂。相传,张堰镇上有个巡检官,其妻子生怪病,到处求医,毫无起色,听说顾观光能医百病,就派人去请。顾观光出诊其家,把脉看舌苔后开方子一张。巡检官一看,方子上只写了一味药,而且是草药,值起来最多二分钱,顿时不悦。心想,娘子吃的药用船装都装不下,你顾观光只用二分钱的一味草药能治好我娘子的病?顾观光见他脸色阴沉,知他不满意,出门时有意自言自语道:“不对船装无用,对科一味就灵。”谁料,第一帖一吃,毛病好一半。第二帖一吃,毛病减八分。第三帖一吃,毛病全断根。巡检官高兴呀,逢人便说:“这真是一味灵!”从此,“一味灵”便名闻遐迩。
顾观光人物评价
顾观光作为近代天文数学家,是近代中国一大批善于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爱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赢得人们的高度评价。
诸可宝说:“上舍(指顾观光)之于古今中西诸算术,无所袒,而皆有所发明,可谓能澈中边者已”。(《畴人传》),
姚光认为他的著作“洞微乎古法之源,抉择于西人未言之秘”。
清人,藏石大家、不乏文理全才的阮元说:“于古今中外,中西诸算数,无所祖皆有发明。”
顾观光著作研究
顾观光一生勤奋好学,精于医道,对天文、历法、数学、史地尤有研究。生平著作甚多,出版发行2l册,涉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其中《九数外录》十篇基本上包括了当时西法算术的精要。
顾观光在行医的间隙,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先后撰写了《古韵》22卷、《国策编年考》1卷、《七国地理考》14卷,校勘了《华阳国志》、《吴越春秋》、《列女传》、《文子》等,均附有《校勘记》,编辑了《古书逸文》,辑录了已散失的《神农本草》、《七律拾遗》、《桓子新论》等书。诠释的书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论注》、《伤寒经解》、《几何原本后》等。
道光十四年(1834年)后还协助钱熙祚校勘《守山阁丛书》、《指海》,协助钱培名校勘《小万卷楼丛书》等巨著。
道光后期,他摆脱“乾嘉学派”的影响,从对古典文献的考证研究转向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对古典天文学和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清史稿》称他“博通经、传、史、子百家,尤究极天文历算,因端竟委,能抉其所以然,而摘其不尽然。时复蹈瑕抵隙,搜补其未备”。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他能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与我国古典科学融会贯通。他认为“旧法者,新法之所从出”,“中西之法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他博采中西之长,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清代著名的天文数学家。
这一时期他对传刻本《周髀算经》中27处错误作了订正,撰写了《周髀算经校勘记》。《周髀算经》是汉代一部天文学著作,书中有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勾股定理的运用。顾观光经过深刻研究,指出古人是用平面图来标明浑圆的天体,书中表示周径里数的大小数据,仅是为了在平面图上绘图而假设的,并非实测的数据,所谓“北极璇玑”也只是绘图所需的借象,并非实有的一颗星。书中反映的“盖天说”,纯属古人观察天象所作的设想,并非利用这种平圆的理论来测量天地。顾观光的这一结论,对后人理解《周髀算经》中的一大堆矛盾和繁杂的数据有极大的帮助。
在对古天文学的研究中,顾观光还将我国古代历法与西历、回历加以比较,探求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古历法中闰年误差日的数值计算。撰写了《六历通考》、《回回历解》、《九执历解》、《甲子元推步简法》、《癸卯元推步简法》、《五星推步简法》等。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顾观光着重于中西数学研究。不仅通读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同时代学者的数学著作,而且“凡近时新译西术”都觅来悉心推敲研究,对每一本书,每一种数学新法加以验证,取其“明确之理”,纠正其“不尽之处”。先后撰写了《算剩初编》、《算剩续编》、《算剩余编》、《九数外录》、《九数存古》等专著。如西人求圆方法,只知圆内各等边之半为正弦,而不知外切各等边之半为正切,因此顾观光采用古代数学中“六宗、三要、二简”的方法求外切各等边之正切,弥补西法求圆的不足。他还认为西方数学家杜德美的“圆径求周术”方法原理不够严谨,解法繁琐难记,因此他把同时代数学家董佑诚的“割圆连比例求圆法”和杜德美的“圆经求周术”相结合,使圆的弧与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求弧如求弦,用弦如用弧,“一弧之数,即众弦之合数”,使“弧线、直线相求之理始尽”。
咸丰四~五年(1854~1855年)顾观光发表一系列论文对同时代数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细的剖析,并与西法进行比较,提出了许多有关求圆、级数、对数求解和对数造表的补充意见,完善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如他认为戴煦、项名达的“方圆互通解析表达式”,既肯定其成果,也指出这个方法只有“弦数求余线”,未能阐明“割切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李善兰所著《对数探原》用“尖锥法”处理对数计算,虽较西法简便,但计算程序繁琐,且只能造表,不能直接求出,他提出“用诸乘方差的办法来直接求对数,则更为简便”。
1855年李善兰译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九卷(前六卷为明末利玛窦和徐光启所译),由顾现光校订。李善兰所译的《重学》是中国第一部力学译作。该书于1858年刊行后不久,书版即大部毁于战火。《重学》再版前,顾观光和张文虎又重新进行校订。
顾观光是中国较早撰述力学文章的作者之一。他的《九数外录》(1874年江南制造局印行)所辑的十篇文章有六篇是关于数学的,四篇是关于力学的。这四篇力学文章的题目是:《静重学记》、《动重学记》、《流质重学记》、《天重学记》,即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和天体力学。这些文章介绍了许多初等力学课题和计算方法,也夹杂着一些力学的基本概念,是当时中国的一项可贵的成就。
顾观光的其他著作有《算胜初》两卷、《九数存古》九卷、《六历通考》、《推步简法》、《新历推步简法》、《五星简法》等。在数学方面,顾观光以研究对数著称,撰有《对数衍》一卷(1860)。
顾观光后世纪念
顾观光逝世后,其墓为乡民所修。1927年由高吹万、高望之等发起整修坟墓,重立墓碑,镌有“金山顾尚之先生之墓”,碑的右上方有“中华民国16年丁卯9月”11个小字。
1932年,在顾观光逝世70周年之际,金山各界士绅集会公祭修墓,立青石碑,高燮撰写碑文。1962年,在顾观光逝世100周年时,金山县人民政府举行纪念活动。10月22日,顾观光墓被列为金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11月重修,金山县人民政府在其墓冢正前方立花岗岩墓碑,碑高1.32米,宽0.6l米,上镌“顾观光先生之墓”。重修后的顾观光墓,占地337平方米。四周为花岗岩护基。墓葬座东面西,有墓表、墓冢、砂石墓碑组成。墓冢呈半球形,由青砖围成,直径2.40米,高0.80米。整个墓台高l米,由6级台阶而上,平台铺有长10米、宽4.80米的青砖地面。墓冢后有用青砖砌成的照壁,高2.35米,宽2.80米,厚0.35米,正中嵌有长1.20米、宽0.80米的花岗石,镌有顾观光先生生平。墓周植龙柏、罗汉松等树木,保持了清代后期古墓葬的特色。如今,顾观光先生长眠于金山卫镇塔港村20组一条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郁郁葱葱的小河边上,青砖堆砌的圆形坟茔掩映在茂密的冬青松柏之中。
其故居位于金山镇钱圩西街43弄3号,砖木结构平房2间,座北朝南,东西面宽8米,南北进深7.5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2001年5月由其后裔筹资7万余元修复。
顾观光补充介绍
顾观光(1799~1862年),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钱圩乡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好训诂,善医道,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等尤有研究。治学严谨,于学问每穷本探源,抉其所以然,摘其不尽然。对古今学说运用辩证处理其相互关系,并兼采中西之长,认为两者之间“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旧法者新法之所以出”,同时也认为“积世、积测、积人、积智,历算之学后胜于前”。平生著作甚多,《九数外录》十篇基本上包括了当时西法算术的精要,其中《对数》篇改乘除为加减,改自乘开方为乘除,对平弧三角、八线相求带来极大的方便,至于《算剩初稿》、《算剩续编》等,更是他承先启后之作。本县知名学者姚石子认为,这些著作做到了“洞微乎古法之源,抉择于西人未言之秘。”其他如《六历通考》、《顾氏推步简法》、《周髀算经勘校记》、《读周髀算经后》、《七国地理考》、《国策编年》等都是在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著作。.
他一生未中科举,曾行医乡里。医道精湛,有“一味灵”之称,而不以酬金有无为意。曾有富户请其治病,他徒步涉水,赤脚而至。主人视其衣服简朴,误为冒名而来。诊毕,展纸疾书脉案,深中腠理。主人敬佩,临行时备轿相送,他大笑不受,仍赤脚而归。咸丰十一年(1861年)母殁。翌年,长子及次子皆随太平军去,不久妻唐氏和季子又相继去世。他悲痛成疾,于同治元年(1862年)郁郁而逝。墓葬于钱圩镇西北。民国21年(1932年),县文献委员会邀集各界士绅-公祭立碑。1962年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顾观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