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上海市名人>金山区名人

高锟

高锟人物照片

金山名人高锟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高锟(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

高锟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院学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2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大紫荆勋章;2015年获选为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高锟人物生平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住在法租界。高锟10岁就读上海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除了读中文之外,也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1948年,高锟移居台湾,之后再随父亲迁往香港。

1949年,高锟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

1957年,高锟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同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60年,高锟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

1965年,高锟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70年-1974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成立的电子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其后为该系首任讲座教授。

1974年,高锟又返回ITT工作,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79年,高锟取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终生会员。

1982年,高锟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1985年,高锟在德国的SEL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

1986年,高锟被任命为SEL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996年,高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成立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及多间研究所,开设多个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课程,为中大成为世界级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1989年,高锟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1990年,高锟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1年,在高锟领导下,香港中文大学率先租用一条卫星电缆连接美国太空总署,带领香港接通全球互联网;至1995年,中大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

1992年,高锟获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6年,高锟获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外籍院士。

1997年,高锟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03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老人痴呆症,接受治疗。

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2月,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并将毕生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及人生其他17个重要奖项,永久送赠香港中文大学。

2015年,高锟获颁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2018年9月23日,高锟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高锟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965年,高锟与霍克汉姆共同得出结论,玻璃光衰减的基本限制在20dB/km以下(分贝/千米,是一种测量距离上信号衰减的方法),这是光通信的关键阈值。然而,在此测定时,光纤通常表现出高达1000分贝/千米甚至更多的光损耗。这一结论开启了寻找低损耗材料和合适纤维以达到这一标准的里程。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高锟在光通信工程和商业实现的早期发挥了主导作用。1969年,高锟测量了4分贝/千米的熔融二氧化硅的固有损耗,这是超透明玻璃在传输信号有效性的第一个证据 。在他的努力推动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条1公里长的光纤问世,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也在1981年启用。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高锟对玻璃纤维疲劳强度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被任命为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首位执行科学家时,高锟启动了“Terabit技术”(“兆兆位技术”)计划,以解决信号处理的高频限制,因此高锟也被称为“Terabit技术理念之父”。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人才培养

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香港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其间中大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全面检讨本科课程,成立工程、教育两学院,致力改善教学质量;创设多个研究所,促进跨学科研究;提升校园主干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系统;与国际学术重镇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与本地工商界合作。在与中国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获奖记录

高锟人物评价

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评)

“你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促进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本人为你而感到骄傲,世界欠你一个极大人情。”(美国总统奥巴马评)

“你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与玻璃结合后,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有了极大的发展……”(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评)

高锟发明了多种方法,将玻璃纤维和激光结合起来,以传输数字数据,这项技术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用光纤技术开创了人类信息的新时代,被誉为“宽带教父”“光纤之父”和“光纤通信之父” 。(科技日报评)

高锟教授在科学上的成就,具有一切最伟大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第一,他的光纤技术改变了世界,如果没有他的伟大发现,我想世界会跟现在完全不同;第二,他的创新是平常人想不到的,40年前通讯最快的媒介都是金属线,高锟惊人的想象力在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 。(资讯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评)

光纤真正能远距离传递信号,他是奠基人之一。原来的光纤传输信号,损耗很大,传输距离短,当时高锟在理论上论证,能够把光纤的损耗降得很低,进而实现长距离传输信号。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现在所有跟光纤通信有关的技术,都离不开高锟的研究工作 。(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旭评)

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奖乃实至名归,足证世界对其贡献之推崇。他的研究是远见、创意和精确计算之结晶,堪为世人之典范,并鼓舞人心。高教授为人随和谦厚,能够与众在此一同向他道贺,实是一大乐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评)

高教授为人高贵仁慈,做事非常认真,在任中大校长期间,强调追求“卓越”,务求把中大发展为“世界的本地大学”。“追求卓越”从此成为中大继往开来的目标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评)

高教授对中大贡献卓越,与中大结缘近40载。他在担任该校电子学系教授、系主任期间,锐意发展电子学课程;出任中文大学校长时,领导校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大成为特区内以至国际上教研皆具分量的学府,高教授居功至伟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评)

他总是思维超前,不仅在科研上,在其他各方面都是如此 。(高锟妻子黄美芸评)

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谦谦君子和有承担的教育家 。(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曾荫权评)

高锟先生在其职业生涯中获誉殊多,但是应当说先生是一贯地秉持了其幼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冲和之道。他不企荣利,将迟到的诺贝尔奖归于意外之喜。高锟先生将生平所获奖牌捐赠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将日本国际奖奖金捐赠给耶鲁大学建立了高锟研究资助基金来促进东西学术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高锟先生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他生于中国内地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香港和英国接受正规教育,先后在英国、香港、美国工作生活。先生有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情怀,也有着接纳西方文化的开阔胸怀 。(财新网评)

高锟教授一生致力于科教事业,是光纤技术的先驱者,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心系香港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国家、为香港培养大批人才,并积极为香港科学技术规划献计献策,力促香港科学园的建设,为香港的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事业作出卓著贡献。他曾任港事顾问,为香港回归祖国和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创建的事业长在,垂立的风范长存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王志民评)

高錕教授研思精微,見解精辟,推動了全球的科研創新;他同時慧眼高瞻,胸襟廣濶,成就了偉大的教育事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评)

高锟补充介绍

  高锟;(Char;les;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美国国籍。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诗人和革命家,父亲高君湘是律师。高锟于1948年举家移居台湾,至1949年迁往香港。香港,高锟就读圣若瑟书院,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他想读电机工程系,港大当时未开设此科,于是远赴英国,进入英国伦敦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格林威治大学)。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2018年9月逝世,享年84岁。

  “高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