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名人庄孝僡介绍
庄孝僡(1913年9月23日—1995年8月26日),山东莒南人,实验胚胎学家,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庄孝僡193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任教于北京大学动物系;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8月2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庄孝僡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中细胞和组织的分化、诱导因子的分析、反应系统的变化以及两栖类胚胎刺激传导的能力及细胞间通讯、信息传递途径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中的演变等研究。
庄孝僡人物生平
1913年9月23日,庄孝僡生于山东莒南。
1931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
1935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并留校任生物系助教。
1936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深造。
1939年,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2年,到德国弗莱堡大学任助教。
1945年,任德国弗莱堡大学讲师。
1946年,任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
1950年—1983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197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5年8月2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庄孝僡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庄孝僡研究成体组织器官对胚胎细胞诱导作用的专一性,以及诱导作用与胚胎区域性的相互关系,证明成体器官存在着性质不同的诱导因素。研究有尾类躯干后部尾部的发育,指出这二者的形成是通过原肠期之后的形态建成运动,对两栖类胚胎的中胚层的化分及发育机制做了系统的研究。对无神经幼虫开展的肢体再生的研究,证明无神经肢体的再生与正常幼虫没有区别。在国际上首次以无神经幼虫为模型,发现两栖类胚胎的表皮的细胞是可兴奋的,并且具有传播兴奋的能力。1946年—1950年,研究有尾两栖类胚胎形体演变等。1951年—1964年,从事胚胎诱导和分化方面的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区域分化是由于中胚层诱导物质和神经诱导物质的比值逐步变化所致,并观察到反应外胚层的胚龄、诱导物质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浓度的不同,都能影响由诱导产生的组织的种类和数量。用电生理技术研究了表皮的兴奋传导与分化的关系,证明胚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和消失受到中胚层因素的诱导影响,并从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表皮的兴奋传导可能与细胞表面间隙连接的结构特征有关。
学术论著
[1]庄孝僡. 蝾螈胚胎中影响耳囊发育的因素[J]. 实验生物学报,1959(04):67-101.
[2]庄孝僡. 哺乳类肝脏中胚层诱导物质的研究Ⅱ.酒精及热处理对诱导能力的影响[J]. 实验生物学报,1963(03):108-127.
[3]庄孝僡,曾弥白. 蝾螈神经胚时期各种中胚层构造的决定和分化以及它们的发育机制[J]. 实验生物学报,1956(02):145-228+249-263.
[4]庄孝僡,武玮璘,孙以安. 蝾螈胚胎表皮兴奋性和传导能力的出现和消失[J]. 实验生物学报,1982(04):103-111.
[5]庄孝僡,武玮璘,孙以安. 关于有尾类非典型胚胎表皮的传导能力[J]. 实验生物学报,1982(03):7-15.
[6]庄孝僡,武玮璘,孙以安. 中胚层在有尾类胚胎表皮传导中的作用(简报)[J]. 实验生物学报,1983(02):126-130.
[7]戴荣禧,庄孝僡. 关于Rohon-Beard细胞的功能发育及其与胚胎早期行为的关系[J]. 实验生物学报,1986(03):98-107.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63年
国际胚胎学会议
芬兰
1977年
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
北京
1980年
核糖核酸在发育和生殖中的作用第二次国际讨论会
北京
1983年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
1984年
细胞超微结构学术交流会
杭州
1984年
第二届全国细胞生物学会议
厦门
1985年
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马普客座实验室”
上海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胚胎诱导和分化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
“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细胞及核酸保存程度”研究课题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3年
有尾类胚胎表皮传导电活动及其分化的关系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3年
对胚胎细胞决定和分化以及胚胎表皮细胞激传导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校兼职
庄孝僡在北京辅仁大学、中法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讲课,培养了大批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人才,多人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如细胞生物学家王亚辉教授等。
科研方法
庄孝僡强调科研人员应重视理论逻辑思维修养,才能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深邃的理解,才能正确而有效地解决各种科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庄孝僡人物评价
“他(庄孝僡)对中国细胞生物学作出的贡献,他的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的献身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实验生物学报》编辑部评)
“有远见的科学家往往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对学科的发展经常能结合自己经验的积累,提出一些超前的而别人没有想到的设想。庄先生(庄孝僡)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院士评)
“为了他(庄孝僡)数十年不顾外界的艰辛,促进和丰富了两栖类发育生物学所做出的贡献。”(纪念庄孝僡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德国慕尼黑大学颁发给他的博士荣誉证书上的题词)
庄孝僡补充介绍
庄孝僡(1913—1995),实验胚胎学家、细胞生物学家。他在研究胚胎发育中细胞和组织的分化、诱导因子的分析、反应系统的变化以及两栖类胚胎刺激传导的能力及细胞间通讯、信息传递途径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中的演变等方向,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培养科学人才、发展同国外的学术交流、组织推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山东大学校友。
1913年9月23日生于山东省莒南县。1931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后,受到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之一的童第周教授的熏陶,对实验胚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5年毕业留校任生物系助教。童第周是他从事科研工作的启蒙老师,经童第周引荐,1936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深造。30年代的德国正处在实验胚胎学的黄金时代,慕尼黑大学、富莱堡大学又是当时国际著名的研究中心。庄孝僡入慕尼黑大学后,起初在动物系荷尔特弗瑞特(H.Holtfreter)博士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39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医学院解剖系随福格特(W.Vogt)教授工作。1942年转到德国富莱保大学任助教。1945年获得在大学授课资格,升任为讲师。1946年底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及医预科主任。1950年起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197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1981年起兼任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主任。1979~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4年起担任《实验生物学报》主编。他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起人之一,1980~1983年担任首届理事长。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简历
1913年9月23日 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
1931~1935年 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35~1936年 任山东大学生物系助教。
1936~1942年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动物系学习,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2~1946年 任德国富莱堡大学动物系助教,1945年升任讲师。
1946~1950年 任北京大学动物系教授,兼动物系主任和医预科主任。
1950~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1978年改名为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3~1995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5年8月26日 逝世于上海市。
“庄孝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