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济南市名人>济阳区名人

张尔岐

张尔岐人物照片

济阳名人张尔岐介绍

中国明清之际经学家

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年六十六岁。诸生入清,不求闻达。所居败屋不修,养母。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辽教授乡里以终。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张尔岐人物生平

张尔岐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仪礼》即礼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前人为礼经所作的传、注、疏很多,因年湮代久,经文多有脱漏,而且传与注也有许多混淆之处,致使后人难以读懂。张尔岐经苦心研读,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削了疏中繁琐附会的文字,并重新进行断句,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刻在石碑立于太学中)《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张尔岐于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张尔岐人物事迹

张尔岐于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其门人艾元徵时为康熙朝刑部尚书,每有重礼馈曾,必婉言谢绝,平时更无所干求。曾应聘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事亲至孝,因老母多病而研习医道,术后成乡邻纷至求诊,必细心施治,不惮劳烦。与两弟分居,自择劣等田产;其二弟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30余年,临终还嘱咐儿子们为叔父代承赋役。

《老子》研究

山东大儒张尔岐的《老子》研究在明末清初老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老子说略》以焦竑《老子翼》为解读参照,对宋明儒家在解老过程中大量使用“性命”理论的传统做出反动,转而重新注意《老子》的政治价值,体现出新的诠释风格。他的《老子》学思想,特别是《说略》一书表达的老学观点,代表了儒家学者在老学领域清除“心性”之学的影响,并试图重新发掘《老子》政治实用价值的努力,体现出老学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变,在老学史上应有一定地位。 张尔岐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转关时期,家国之恨激发和塑成了他的志士人格和儒学品格。张尔岐不仅为亡明守节不仕,而且反思了明朝之亡在学术思想上的原因。他深切批评晚明“心性”之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归,而又能跳出其樊笼,开清代朴学之先风,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明亡之后,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思想界对《老子》的解释史进行反思,形成了老学研究中反传统的倾向。儒家学者对儒释道三家关系进行调整,从重视三者的相容共通转向强调它们具有本质差异,并进而彰显儒学的特殊地位。他们对宋明以来大量使用“性命”理论的老学传统提出异议。

张尔岐人物贡献

明清更迭,社会处于“天崩地解”之势。面对这一历史巨变,社会各层作出不同的回应。就知识界而言,为维护文化传统和矫挽晚明王学空疏之弊,“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取向一时成为潮流.在此潮流酝酿之下,礼学的兴起成为有清一代经学复兴的先导.其中, 大儒张尔岐对《仪礼》所做的句读、考辨,以及对礼意的阐发,倡清代仪礼学之先声。张尔岐为学路向的确立,以及其对《仪礼》研究的疏理,奠定了他在礼学研究领域和在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张尔岐以乡里塾师身份参与到明清之际的思潮中,形成了其学守程朱,有因循、有创新的思想体系。从崇实黜虚着眼,顺应反王学思潮,宗程朱,注重内外本末兼修,“尊德性”与“道问学”相为并重,穷经体道。修正了程朱的理气观,提出了本体论上的“气本”、“气机”说。为矫空疏之弊与晚明以来的道德沦丧,提出了“六经皆礼”说,注重据礼显理,循名责实,重申儒家传统的道德精神与修养。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个学术方向。

张尔岐人物评价

张尔岐品德高尚,为时人所称颂。明末应科举考试,有人送他制艺(八股范文)作备考捷径,他不予理会。张尔岐一生寒素,耿介自持。其门人艾元徵时为康熙刑部尚书,每有重礼馈赠,必婉言谢绝,平时更无所干求。曾应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事亲至孝,因老母多病而研习医道,术成后乡领纷至求诊,必细心施治,不惮劳烦。与两弟分居,自择劣等田产;其二第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30余年,临终还嘱咐儿子们为叔父代承赋役。张尔岐的家庭、出身、经历、个性,决定了他一生交游的范围和层次根本不能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如顾炎武、李二曲等人相比。他在顺治十三年四十五岁以前,交游的圈子基本不出济阳县,论学质疑的对象也只能是同县的几个师友;顺治十四年,他与顾炎武定交后,交游的局面始有改观,论学质疑,有了一个良师益友,人品学问始为外界所知;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张尔岐受聘参与山东省志修纂,交游为之日广,局面为之日廓,朝夕相处切磋学问者除顾炎武外,还有薛凤祚、李焕章、刘孔怀等饱学之士。张尔岐与人交游,除了基于地缘、机缘的因素外,更基于相同或相近的身世、遭遇、思想和感情。

张尔岐作品赏析

(一)壬寅春访元明先生张隐君归赋

绣水云湖间,距城近十里。爰有石隐人,诛茅讬于此。我欲访幽踪,披衣凌晨起。徐步乘春风,云树互迤逦。道旁问耕夫,云此草庐是。榆柳翳柴扉,竹石森阶戺。斯须先生出,白发短覆耳。骨趫更神完,古意见冠被。询名各嗟讶,入坐略诺唯。烹茗发清言,纷纶具玄理。夕阳在树杪,欲去情不已。挥手寻归途,苍茫暝色里。

(二)列仙诗

紫庭夜降玉晨君,面授灵威鸟迹文。指示分明方悟得,嵇康未是解书人。

一颗冰桃落汉家,群仙争妒锦宫霞。当时不信元君诳,今日东风正著花。

汉宫衰草夕阳寒,泪滴铜人久不乾。举手摩挲相慰语,海沤生灭本漫漫。

注《老》争传河上公,文皇虚访拟空同。乘云瞥地呈灵幻,何怪文成与少翁。

(三)送张非闻还里

生世苦违异,退守诗书残。寥寥古人中,默求心所安。出语遭疑讪,孤踪良独难。吾兄自逆旅,坦然委肺肝。片言质要妙,曲折颇有端。视君方寄食,殊不忧饥寒。冥获或自笑,心战亦寡欢。内胜足天机,身穷中愈宽。时月一过从,开襟意为殚。虑余摇异说,发药相劘钻。往往切余心,惭汗同露溥。白璧陈座席,自觉多垢瘢。相资八年余,如镜正衣冠。忽闻当别去,朝夕越河干。北堂有慈命,于理难盘桓。惜此良友远,致词不觉繁。愿各励终始,莫变青与丹。

张尔岐作品介绍

张尔岐一生著作很多,除《仪礼郑注句读》外,其重要者尚有《易经说略》、《诗经说略》、《书经直解》、《老子说略》、《春秋三传驳义》、《蒿庵闲话》、《弟子职注》等,多由后人及弟子刻版问世, 曾参加编修《山东通志》,与顾炎武订交。宗程、宋朱学,后治《仪礼》,撰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老子说略》、《蒿庵闲话》等。

张尔岐补充介绍

  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今济阳镇张稷若村人,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张尔岐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仪礼》即礼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前人为礼经所作的传、注、疏很多,因年湮代久,-多有脱漏,而且传与注也有许多混淆之处,致使后人难以读懂。张尔岐经苦心研读,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削了书中繁琐附会的文字,并重新进行断句,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中)《礼仪》勘正脱误共300余处。张尔岐于济南讲授《礼仪》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张尔岐品德高尚,为时人所称颂。明末应科举考试,有人送他制艺(八股范文)作备考捷径,他不予理会。张尔岐一生寒素,耿介自持。其门人艾元徵时为康熙朝刑部尚书,每有重礼馈赠,必婉言拒绝,平时更无所干求。曾应聘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事亲至孝,因0多病而研习医道,术成后乡邻纷至求诊,必细心施治.不惮劳烦。与两弟分居,自择劣等田产;其二弟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30余年,临终还嘱咐儿子们为叔父代承赋役。张尔岐一生著述很多,除《仪礼郑注句读》外,其重要者尚有《易经说略》、《诗经说略》、《书经直解》、《老子说略》、《春秋三传驳义》、《蒿庵闲话》、《弟子职注》等,多由后人及弟子刻版问世。

  “张尔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