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名人庸谭介绍
庸谭(生卒年月不详) 西汉胶东国(辖域包括今胶州)人。经学大师。一生未入仕,以精研《尚书》著称,被称作“胶东大儒”。旧志记载,平度东北青山、胶州城北均建有“庸生祠”。
庸谭生平简介
庸谭,西汉胶东国(今山东省胶州市)人,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祖居胶州,著有《古文尚书》、《齐论语》。对《孟子》的复生贡献颇大。庸谭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汉庸生”。
庸谭汉庸谭与砚水湖的传说
庸谭生,名庸谭,汉朝我国著名大学者,祖居胶州,著有《古文尚书》、《齐论语》,对《孟子》的复生贡献颇大。砚水湖位于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砚里庄村北,它东靠“麒麟山”,西接“庸生庙”,南临“凉水湾”;西濒“神仙路”。
湖水甘甜清冽,沁人心脾,自汉代以来,官家皇家竞相传诵,每逢巡幸齐鲁定谈及,品尝砚水湖水,砚湖水由此闻名天下,历代文人雅士多慕名而来,一睹为荣,一品为快。
胶州名胜砚水湖,波光潋滟,碧柳笼烟,以其秀丽的景色而蜚声于天下,麒麟山上瀑布飞动,如巨幅白练自天而降,声震十里之外;砚水湖南红泥桥下,水流潺潺,清清淙淙进入凉水湾,是古胶州云溪河发源地之一;湖的左右是有名的东西二甘泉,涌泉汩汩滔滔,盆花如玉,万分壮观。
湖的西面,汉庸谭大殿,雄伟辉煌,外观其貌檐牙高啄,勾心斗角,你呼我应;内观其景,雕梁画栋,龙飞凤舞,气势恢弘,大庙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柏香四溢,砚湖以南矗立着一块高大厚实的石碑,它正面刻有“古砚里”,背面刻有“濯砚泉”。
砚水湖四周景色宜人,繁花似锦,麒麟山下横卧着几处茅庐,更增添了人们诸多的遐想,难怪道光四年知州冯云鸳曾撰碑叹道:“至今唯有濯砚泉,冷香曾拂玉靡水,池边草色秋冬青,不濡霜雪流清冷”。可见“濯砚泉”的风貌了。
荡荡砚水湖,春色扬烟,夏艳河浪,秋熔炉雪,冬泛冰天,漫步其间无不如饮醇酒,忘情留恋。
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摧残了思想,钳制了文化,孔夫子的经典文献《四书五经》、《古文尚书》、《孟子》也难逃厄运,这些稀世之宝的失传,等于阉割了中国文化,活埋了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民族瑰宝。失去了它们,人们的言行将失去规范,道德将失去尺度,做人将失去标准。中国的古代文明将回溯苍凉,万马齐喑,天下子民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行进的盲人。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的经典文献《四书五经》、古文《尚书》、《论语》等皆失传。汉景帝末,鲁共王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等凡数十篇,皆古字(即蝌蚪文),众人皆不能识。
孔子后裔经学家孔安国得此书,写以篆隶始能读。安国以古文《尚书》等传授司马迁、都尉朝。庸谭不远千里赴鲁,师从都尉朝学习古文《尚书》、《齐论语》等
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和执着的追求,庸谭决心凭记忆将《论语》、《孟子》,连同《古文尚书》一起默写整理出来。
在当时,资料缺乏,文化落后,能完成这部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庸谭遂迁居砚水湖畔闭门谢客,著书立说。
后来妻子死了,家境也败了,他便和女儿一起成年累月在砚水湖前的草庐里写作。女儿长大后,庸谭不幸双目失明,于是他就口述由女儿执笔,终于在他七十岁的时候,完成了《孟子》、《论语》的大量片断。与此同时,计斤庵的张生,还有高密的郑生也投入了写作。
传说,庸生谢俗客不谢骚客,计斤庵的张生与庸生十分相好,俩人在一起切磋学问经常熬至深夜,每次张生回家时,谭庸必握手相送,等张生到了计斤庵,又回送庸谭,二人深厚的情谊感动上帝,为了表彰这一对友人,上帝下了一道圣旨,不准在他们来回的路上下雾下霜,从此,这条从砚水湖通往计斤庵的道上再也不见云雾和冰霜,被后人称为“神仙路“,庸谭被人们尊称为神仙,砚水湖也变得温凉神奇起来。冯云鸳诗云:“牛马到此不敢饮,土人谓君有神灵”。也许就是再好不过的佐证吧。
最终,《孟子》、《论语》、《古文尚书》再现了原貌,庸谭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汉庸生”。
庸谭文化成就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文士入仕和显名的重要途径。此后,汉代儒家经学形成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大派。
终西汉之世,今文经学得到官方支持,朝廷设博士置弟子传习;古文经学则仅靠几位大师世代传授,到东汉中期,才兴盛起来。而庸谭就是一位不慕荣利、治学谨严、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古文经学大师。
他一生不入仕途而以布衣终,潜心研治古文《尚书》和《齐论语》,造诣精深,并悉心传于后学。据《汉书·艺文志》和《后汉书·马融传》等记载,自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最知名的古文经师都与他有着明晰可考的师承关系,作为古代文化名人,两千年来他一直受到后人钦敬。
为此,汉宣帝曾下诏为其建祠。清乾隆帝慕名前来,竟流连忘返。至今在平度境内青山山麓尚有“胶东大儒庸生庙” 遗迹可寻,为其树碑立传,以志庸谭传播古文化之功德。据传山东省胶州市北关街道办事处砚里庄村北的砚水湖是当初庸谭故里
庸谭补充介绍
西汉胶东国人,著名古文经学大师。汉武帝采纳儒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式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之后,通晓儒家经书成为人们踏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儒家经学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两个体系。今文经迎合汉朝统治者需要,对经书的解说多微言大义、牵强附会,因而得到官方支持;古文经学则强调“举大义”、“通训诂”、“不学章句”。古文经学由于几代大师的精心传习,至东汉中期才逐渐兴盛起来,其中胶东人庸谭就是一位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古文经学大师。庸谭生于西汉中期的昭帝、宣帝时代,一生未入仕途而以布衣终,潜心研治古文《尚书》和《齐论语》,造诣精深,并悉传于后学。第一位整理古文《尚书》的大师是孔安国,以后的古文《尚书》皆由庸谭传下来。东汉有名的经学大师贾逵和马融,都与庸谭有师承关系。庸谭对发展古代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道光《平度州志》载:平度东北青山山麓旧有胶东大儒庸生庙。
“庸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