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济南市名人>莱芜区名人

薛亭

薛亭人物照片

莱芜名人薛亭介绍

山东省水利局原局长、党组书记

薛亭 男,原名毕兴耜。1924年出生于莱芜朱胡同峪村。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7月参加工作。

薛亭个人履历

薛亭出身农民家庭。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42年9月起,历任滨海银行发行科科员,中共沭水县委、莒南县委组织部干事,中共莒南县兴云区委代理书记、桑庄区委书记,莒南县政府秘书科长、副县长、代理县长,中共莒南县委委员。1951~1956年,历任莒南县县长,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第二书记、书记,莒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其间,自1954年始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常委。1956年6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1957~1959年兼任中共郯城县委书记。此后相继担任中共临沂地委书记处书记、地委书记,临沂军分区政委、第一政委,中共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69~1975年5月,历任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临沂地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临沂地革委主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书记。1975年5月后,任山东省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

薛亭基本简介

1942年9月调滨海银行、12月调沭水县委工作。1947年3月任莒南县兴云区委代理书记,同年7月任莒南县桑庄区委书记。1949年2月任莒南县副县长,1951年4月任县长。1952年12月任莒南县委书记。1956年10月任临沂地委副书记,1959年2月任书记处书记。1963年7月任临沂地委书记,同年12月被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候补委员。任职期间,号召全地区治山治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行“稻改”。1965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20万亩, 被中央命名为全国农业先进区。1976年2月担任山东省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在离开临沂4年后,薛亭于1979年7月21日在济南病逝,年仅55岁。

薛亭主要事迹

在他39年的革命生涯中,有35年是在临沂度过的。作为临沂地委的主要负责人,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为临沂人民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道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工作中,薛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52年冬,沂水地委根据上级要求,召集各县县委书记开会,部署在全区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这场运动来势甚猛,上海、天津等地已揪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老虎”。按照当时政策的规定:贪污1000元者是小“老虎”,贪污1万元者是大“老虎”。薛亭回县后,经过认真地排队摸底,便向地委汇报说:莒南县没有“老虎”。为了出“战果”,当时有人提出“猴子不爬竿,多打几鞭子就行了”的所谓经验。在这种形势下,薛亭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出“莒南没有老虎”的客观结论,是十分不容易的。后地委派员到莒南进行了解调查,肯定了薛亭的汇报。在“大跃进”时期,浮夸风在全国盛行。由于产量越报越高,统购任务亦随之加码,加之1959年雨水过多,全区粮食减产已成定局。面对这一实际,作为地委代理书记的薛亭决定,一是在粮食产量上要实事求是,不能再吹了;二是要派人外出买菜籽,多种蔬菜,把地瓜秧等能吃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以备冬春食用。当时有人向省反映:临沂所报粮食产量打了折扣,省委为此将薛亭等地委负责人叫到济南,批评临沂有本位主义。薛亭据理力争,向省委领导讲明临沂留的粮食确实不多,多数村庄平均每人每天不足半斤粮,并说如瞒产不报,愿受省委处分。后省委负责人到临沂县的王桥和郯城农村亲自调查,方知薛亭所说的情况属实,遂削减了临沂地区的征购任务。由于薛亭较好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在三年困难时期,临沂的饥荒程度较之别处相对较轻,并在最困难的1960年接待安置了惠民等专区的6万灾民来临沂度荒。

薛亭善于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在开展每项工作之前,都要先把样板树起来,再组织全区干部学习推广。在他任莒南县委书记时,就抓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何家店、石泉湖等一批先进典型,其中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典型,是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表扬的。特别是毛泽东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示,鼓舞和启发全区人民掀起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在担任地委书记后,薛亭又抓了孟良崮、牛角崮、龙山等治山样板和汪沟、布洼等治岭样板,并总结了竖水横流、挖沟修堰、综合治理、保持水土等许多经验。临、郯、苍地区原是涝洼平原区,是有名的沂、沭河“洪水走廊”。为了彻底改变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时任地委副书记兼郯城县委书记的薛亭,先在郯城马头区的采莲湖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主持地委工作后,又对在“大跃进”时期兴建的30余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配套工程建设,在下游兴建

了若干大型灌区和支干渠。在解决水源后,又抓了临沂县的东张屯、塘崖等几个“稻改”典型。1961

年,地委分批组织县、社、村干部到这些单位参观学习,然后在沂河中下游的县份全面推广。经过3

年的“稻改”工作,到1965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使原先的易涝洼地变成了稻浪滚滚

的“山东江南”。

薛亭社会评价

薛亭关心群众生活,体贴人民疾苦,具有很强的群众观念。1957年夏季,因连降暴雨,沂河洪水陡涨,导致郯城县重坊河堤决口。薛亭得知后,便坐船赶赴灾区,当看到灾区群众的困难景况后,他难过得掉下了眼泪。他一面查看灾情,一面组织船只转移群众,一面安排群众生活,搭临时住棚,连续四、五天没有睡觉。1960年春,薛亭下乡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十分难过地对县委书记们说:“弄虚做假,苦了群众,教训很深啊。”当副专员兼沂水县委书记张清波向他建议:一是立刻解散食堂,二是在群众断炊的情况下,山上路旁的树如果被群众砍了、烧了,不要追究群众的责任时,薛亭坚定而又果断地回答说:“要千万保住群众的生命,一定要帮着群众渡过难关,如上级追查责任由我负责。”当时,中央尚未下达调整政策,在此情况下做出上述决定,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薛亭的一贯工作作风和政治品质。临沂“稻改”成功后,被中央命名为全国农业先进专区。《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大众日报》相继多次发表社论、评论和报道文章,赞誉临沂人民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1964、1965两年间,从中央到全国各地,来临沂参观的领导和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为防止干部出现自满情绪,多次召开会议,通过学习中央、华东局和省委的指示与《人民日报》社论,查找差距和不足,较好地防止了各级领导干部滋生自满自骄情绪。当中央决定在北京农展馆将临沂的事迹辟专板展览介绍时,薛亭反复强调,要宣传党的集体领导,宣传广大干部群众改造自然的革命干劲,不准宣传地、县领导人个人,更不要宣传他自己。在展出设计版面中,有一个“临沂地委书记薛亭在稻田研究水稻生产”的镜头,记者几次请他拍照均被拒绝,后只好按照他的意见,改为一位地委副书记的镜头。

薛亭补充介绍

  薛亭(1924—1979)原名毕兴耜。莱芜县上峪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中共党员。1941年参加工作,1942年起,先后任中共莒南县兴云区委代理书记、莒南县桑庄区委书记等职。1949年至1963年6月,历任莒南县副县长、县长,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 书记, 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郯城县委书记、临沂地委-书记。1963年7月,任中共临沂地委书记,同年被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候补委员。任职期间,号召全地区治山治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行“稻改”。1965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20万亩, 被中央命名为全国农业先进区。1976年2月,任山东省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1979年7月,病逝于济南。

  “薛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