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名人漆侠介绍
漆侠(1923年3月12日-2001年11月2日 ),原名漆仕荣,字剑萍, 笔名范今、张戈扬、万钧、泛金、季子涯。 中国历史学家。1923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龙锢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历史系。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读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自1953年,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后改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后任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顾问(原理事长)、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2001年逝世于河北保定。
漆侠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农民战争史和宋史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对中国封建社会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基本理论、宋代经济在封建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对于宋代政治、经济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国内外史学界影响巨大。 曾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史学家”栏目中列有漆侠的专门词条。
概述图片资料来源:《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漆侠人物生平
民国十二年(1923年),漆侠生于山东省巨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前,漆侠在家乡读小学。少年时代的漆侠喜欢读历史故事、名人传记。漆侠上小学四年级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了一个爱国的高潮,少年时代的理想,最终促成漆侠走上了学习历史的道路。抗战爆发后,山东沦陷。
民国三十年(1941年),漆侠随山东流亡学生来到四川绵阳国立第六中学读高一,这年漆侠18岁。高中其间,漆侠读完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读了江藩的《汉学师承记》、皮瑞锡《经学历史》、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等。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漆侠高中毕业,经过艰苦努力,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从此开始踏上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道路。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漆侠毕业后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攻读研究生,师从邓广铭。
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时,漆侠打算学习断代史,特别是唐宋史,通读了《旧唐书》和《宋史》,引起邓广铭的注意,开始与邓广铭有了初步接触。转到北京大学读三年级时选修了邓广铭开设的《宋史专题研究》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漆侠成为邓广铭的入室弟子。从1947—1948年,漆侠先后撰写的论文《摧兼并(王荆公新法精神之一)》、《宋代对武人的防制》、《北宋元祐旧党的贬逐》、《尹洙、王安石论“校事”》、《李觏与孟子》、《李觏不喜孟子》(上下),都是经过邓广铭审读或亲笔修改后发表在《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申报·文史》上。
1951年,漆侠毕业前夕,范文澜主动邀请漆侠加盟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53年,因为他人的住房问题打抱不平而被错误地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并因此受到调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处分,从此使他背上了“历史问题”的沉重包袱。后调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因感念河北大学在他遭遇危难之际“收留”了他,从此以后漆侠一直再没有离开过河北大学。
1954年出版的《隋末农民起义》是漆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写的第一部历史学著作。这一年,漆侠31岁。1955年,漆侠以万钧的笔名出版《唐太宗》。1959年出版的《王安石变法》是漆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对读研究生时期所写论文《王荆公新法研究》进行重大修订后的著作,强调“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从具体事实材料中说明:王安石变法是宋代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虚弱下的一个政治改良运动,它是地主阶级的一个自救运动。”
1961年,漆侠38岁晋升副教授。进入六十年代后,漆侠曾酝酿更大的写作计划,在当时史学界热烈研究农民战争史的流风影响、鼓舞下,“打算把中国农民战争史分卷写出,第一卷包括秦汉部分,第二卷为魏晋隋唐部分,第三卷为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部分。”1962年,以漆侠主笔,与河北大学历史系的几位教师合作完成了《秦汉农民战争史》。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漆侠就被《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点名批判,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劳动改造。从1966到1976年的十年间,漆侠没有发表一篇论文。
1973年2月,漆侠从下放劳动返回河北大学,开始了重新收集资料的工作。漆侠说“我为自己规定了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不看完700种书,决不动手。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我终于达到了这个要求,积累了140万字的资料,开始了宋代经济史的撰写。又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81年底完成了宋代经济史的初稿。”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漆侠虽然以较大热情投入封建社会分期、农民战争性质、历史发展动力等问题的讨论。1978年,漆侠发表《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中国封建时代三个阶段和两个高峰的总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总的理论体系之下,展开对宋代经济史系统而详细的论述。
1979年,漆侠晋升教授。1982年,漆侠在河北大学创建宋史研究室,成为独立研究机构。宋史研究室隶属社会科学研究所,漆侠任所长。 1984年,漆侠申报的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授权点得到批准,这是漆侠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立项,漆侠的《宋代经济史》是该项目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独立完成的作品。此后陆续出版《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与邓广铭合著)、《知困集》、《探知集》以及与乔幼梅合作出版《辽夏金经济史》。1987年、198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漆侠呕心沥血之作《宋代经济史》上下册。
1990年,漆侠在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历史研究所,仍然是独立研究机构。 漆侠任所长。组建历史研究所是漆侠治史思想的一种实践,他在《关于宋史研究》一文中说过,处理通史与断代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是亦只能是:在专的基础上通,在通的基础上专。搞断代史必须以通史为基础,这是学习和研究包括宋史在内的所有断代史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他组建历史研究所的最初设想是在以宋史研究为主的基础上,设立“秦汉史研究室”、“魏晋隋唐史研究室”、“明清史研究室”。但是限于河北大学在保定的办学条件,除了1990年从北京大学引进秦汉史专家王汉昌先生之外,一直未能引进到漆侠较为满意的学者。
2000年,漆侠为适应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要求,又将历史研究所改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001年3月,该中心被评为本学科唯一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因年龄关系,漆侠任中心名誉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同年11月2日8时40分在河北保定去世。
漆侠轶事典故
漆侠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记述了聆听恩师《宋史专题研究》第一堂课的情景。
“第一堂课,先生以鲁北话作为基本的普通话,说得非常清楚,而真正吸引人们的则是先生讲课的内容……先生从宋的立国形势,北有强邻契丹辽国,京都开封又系四通八达之地,由此论述宋代‘以兵立国’,以养兵作为基本国策。与此同时,对凡是有危害于专制统治的诸因素,‘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结果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为历代所未有。先生对宋代立国规模的论述,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看,不仅是当时学术界绝无仅有的,而且这些论点,经住了历史的检验,愈益证明它的正确。”虽然选修了邓广铭的课,但漆侠起初并未与老师交谈过。促成漆侠踏上宋史研究之路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的几句对话。
“我考入大学之后……利用卡片抄录一些材料。期终考试时,我的这些卡片放在桌面上,先生经过时看了一些卡片,他笑着问我:‘你打算学宋史?’我说是。接着先生说:‘你有工夫可以到我家去。’自此,我总是隔些时候到先生家去,向先生提问。先生不但回答我提的问题,还指定我看哪些书。许多书是从先生家借的,除借之外,先生还给了许多书……充实了我的书架。”
1948年,漆侠大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成为邓广铭先生的第一名研究生。自此,漆侠开始踏上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史研究的学术道路。
漆侠教授一年四季坚持冷水浴,每天早晨起床后,用冷水擦拭全身再进行冲洗,每次不少于20分钟,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由于长期坚持锻炼,增强了体质,也适应了外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从而增强了对各种疾病的抗病能力。
漆侠主要成就
20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宋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宋代典章制度、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法制史、文化史、文献整理等专门、专题、部门领域取得不俗成就的名家或佼佼者应当说不乏其人,但是若从研究水平之高、研究范围之广、研究内容之深的论著来衡量当属漆侠独步,迄今无人企及。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南宋初年被宋高宗否定以后,直到晚清近八百年间很少有人认真进行研究。大多数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学者不专治宋史,而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之作,有深度的文章并不多见。对于王安石变法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研究大致首推漆侠。 《王安石变法》出版后引起海外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学者梅原郁写过书评,苏联学者也写了书评。《王安石变法》出版以来已有五十余年,虽然80年代以来王安石变法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发表的论著大大超越20世纪前八十年的总和,但是《王安石变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迄今并没有出现足以超越的同类作品。
《宋代经济史》则可以说是漆侠的代表作。《宋代经济史》近百万言,是我国经济史和宋史研究中的里程碑式著作,曾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宋代经济史》从人口、垦田、水利、经济作物、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形式、赋税制度等方面,全面论述两宋300年间社会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重点研究了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问题。 《宋代经济史》出版后,勿庸讳言,《宋代经济史》一书的出版,学界有“青出于蓝”之谓,漆侠自己也认为他的老师是20世纪宋代史学的第一人,“真正能盱衡天水一朝史事的,只有先生”,“宋辽夏金断代史方面的通才,只有先生才称得上,40多年以前,先生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曾奖勉先生,‘并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这个结论经历了几十年的检验,依然是极其正确的评论。”所以“青出于蓝”之谓并不能否认邓广铭在20世纪宋代史学第一人的地位,而是说从宋史研究的某些方面超越了老师。从另一个层面讲,这样的评论有三层意义:其一,表明《宋代经济史》的学术水平达到宋史研究的一个新高峰;其二,学生超过老师是学术发展之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结果;其三,邓广铭先生培养学生有方,名师出高徒,是对宋代史学的又一大贡献。
漆侠与乔幼梅合作出版的《辽夏金经济史》是《宋代经济史》的姊妹篇,此前对于辽朝、西夏、金朝经济史研究,只有单行本著作问世,如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张博泉《金代经济史》,西夏经济史主要是吴天墀《西夏史稿》中有所论述,因而《辽夏金经济史》是第一部系统、综合论述10—13世纪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经济史的著作,这部著作不论是占有的资料还是内容的丰富都比此前研究有所补充、有所提高。也可以说这部著作既集过去研究之大成,又把辽夏金经济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宋学的演变和发展》是漆侠晚年最后未竟的遗著。《宋学的演变和发展》有两个贡献:其一,是以宋学涵盖宋代的学术,使此前被摈弃于宋代学术之外的如宋学形成阶段的范仲淹、欧阳修等思想家的思想,王安石及其代表的荆公新学,蜀学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述。由此摒弃了此前以理学为主体的旧的学术框架,形成了一个更富有内容,更切合宋代学术实际的新框架。在此新框架中,漆侠极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宋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书对北宋初年以来学风、文凤、政风巨大变化的论述和指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学派在宋学发展阶段居于主导地位,是不同于以往宋代思想史论著的主要亮点。其二,是第一部由宋史研究者从历史学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更广阔的视角撰著的宋代学术思想论著,其编写体例、宗旨和风格与此前的同类著作颇多不同,这对从多角度观察宋代学术思想无疑是极具学术价值的。漆侠先生的著作由弟子汇聚为十二卷本的《漆侠全集》,2008年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历史学家,漆侠并不能超脱他的时代。但他却以自己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也可以说他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推动者之一。漆侠的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有鲜明的特色。
为了深入考察农民战争史,20世纪70年代以后,漆侠转向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漆侠学术思想上的这种转向,也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与他以政治、经济为观察、认识、论述农民战争史问题的核心和基础有着密切关系。漆侠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的发展系统而全面,对秦末、汉代、魏晋、隋末、唐末、宋代、元末、明末等都有专题性讨论,且始终把握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脉络,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学者群体中是极为突出的。
漆侠对于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属于填补空白、贯通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是他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史学实践的成果。二者有机结合,自成一家,成就卓著,成为当时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
漆侠在促进学术发展、推动农民战争史学研究发展过程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50年代起,漆侠在河北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工作的同时,便与历史系同仁合作展开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史等问题的研究。其中《方腊的起义》是与钱君晔先生合作完成,《秦末农民战争》是与宝志强、段景轩先生共同完成; 《隋末农民起义》是与宝志强、段景轩、李鼎芳先生合作完成,漆侠承担大部分章节的写作和全稿的校阅工作,是组织者和主持人。自1978年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在上海成立之后,1981年到1983年,漆侠连续参加了此后的三届年会。因在农民战争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领军人物的学术地位,于1981年当选为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第二届理事长。这一时期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的成立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的编辑出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漆侠能够当选理事长,负责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的组织、协调工作,说明了他在农民战争史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贡献,得到了学界同行们的高度认可和尊重。
漆侠人物评价
宋史专家王曾瑜认为,漆侠“学识渊博,是同时代学者中的佼佼者”,是我国20世纪辽宋夏金史研究领域中,继邓广铭之后的又一卓有成就的史学名家,是“宋史学界的又一位泰斗。”王曾瑜评价漆侠的《宋代经济史》:“人们喜欢用集大成一词形容某人的学术成就。我想,用此词形容《宋代经济史》一书,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自近代开展宋代经济史研究以来,国内外尚无一部巨著,对宋代经济史作了如此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此书总结了过去,也开拓了未来,确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不论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角度看,还是从宋史研究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邓广铭认为,漆侠的“《王安石变法》一书,对于熙宁新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超越了前此所有的同类著述。”
景戎华在《读书》上发表文章,称“漆侠先生的宋代经济史研究,近年来创获甚丰,特别是已经震动了素以治宋代经济史著称的日本史坛。漆氏乃邓氏之高足,可谓‘青出于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守常说漆侠“他是我同班同学中做学问的成绩最好的一个。他先就农民战争写了不少文章,后来主要是研究宋史,特别是宋代经济史,其成就是超过了邓广铭先生的。”
台湾历史学者黄宽重评价漆侠对河北大学宋史研究的贡献时,借用台湾学人赞誉傅斯年创建中央研究院的评语,认为漆侠完成的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事业”。
漆侠个人著作
类型
具体信息
专著
1、《隋末农民起义》;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版
2、《唐太宗》(笔名万钧);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4月版
3、《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1979年1月再版
4、《秦汉农民战争史》(与宝志强、段景轩、李鼎芳合著);三联书店1962年6月初版
5、《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
6、《宋代经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7、《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与邓广铭先生合著);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8、《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
9、《辽夏金经济史》(与乔幼梅合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
10、《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1、《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2、《历史研究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编著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5月版
2、《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与邓广铭先生共同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
3、《宋史研究丛书》;第一辑,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1999年陆续出版
4、《宋史研究论丛》;第一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
5、《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与邓广铭先生共同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6、《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与邓广铭先生共同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7、《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四卷本);齐鲁书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8、《中国改革史》(一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9、《中国改革通史》(十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论文
1947年
1、摧兼并(王荆公新法精神之一);《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65期,1947年11月1日
2、宋代对武人的防制;《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2期,1947年12月31日
1948年
3、北宋元祐旧党的贬逐(范今);《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6期,1948年1月28日
4、尹洙、王安石论“校事”;《申报·文史》第9期,1948年2月2日
5、李觏与孟子;《申报·文史》第17期,1948年4月3日
6、李觏不喜孟子(上、下);《申报·文史》第18—19期,1948年4月10日、4月17日
1950年
7、北宋熙宁时代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王安石新法研究之一;《光明日报》1950年6月21日
1951年
8、王安石新法的渊源;《历史教学》1951年第4期
1952年
9、论王安石的保甲法;《光明日报》1952年2月2日
10、范仲淹的历史地位;《大公报》(上海)1952年2月7日
11、胡适的实验主义与其历史学的反动本质;《大公报》(上海)1952年5月15日
12、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史教学》1952年第10期
13、关于史可法的评价问题;《历史教学》1952年第12期;《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2月版
1953年
14、学习斯大林学说,反对历史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大公报》(天津)1953年3月26日
15、由批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引起的几个问题—答读者韦立群同志;《人民日报》1953年6月30日
16、关于新社会制度发生于旧社会制度中的问题;《新建设》1953年第9期
1954年
17、论李密在历史上的作用(方若生);《历史教学》1954年第3期
18、方腊的起义(与钱君晔合著);《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
19、有关隋末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
20、秦末农民战争(署名漆侠等);《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
21、宋朝的“差遣”和“通判”的职责和性质怎样区别;《历史教学》1954年第10期
22、赵匡胤与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史教学》1954年第12期
23、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
1955年
24、宋代手工业简况;《历史教学》1955年第5期
1956年
25、关于我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人民日报》1956年12月4日
1957年
26、从农民的分化看汉代社会性质;《天津师范学院科学论文辑刊》(人文)1957年1月版
27、学习宋代历史的一个读书报告;《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
28、读《宋书·徐豁传》和《王弘传》——试释晋代占田制度;《天津日报》1957年6月1日
1958年
29、女真建国及建国初期的社会状况;《教学理论与实践》1958年第1期
30、关于中国古代中世史封建社会部分的分期分段问题;《历史教学》1958年第11期
1959年
31、关于曹操评价的根本问题(执笔);《天津日报》1959年5月16日
1960年
32、关于中国农民战争的性质问题;《光明日报》1960年2月18日
1961年
33、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执笔);《河北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
34、我国封建社会中农民的经济地位;《河北日报》1961年6月23日
35、二十等爵与封建制度;《历史教学》1961年第11~12期
1962年
36、关于皇权主义问题;《天津日报》1962年1月3日
1963年
37、论王安石变法;《人民日报》1963年5月16日
38、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王朝;《新建设》1963年第7期
39、谈观点材料的统一;《天津日报》1963年11月6日
1964年
40、农民是地主阶级的对立面,还是地主阶级的后备军;《哲学研究》1964年第3期
1966年
41、农民战争与让步政策;《文汇报》1966年3月10日
1976年
42、地震不可怕,人力能胜天——读《梦溪笔谈》关于登州地震的记载(万钧);《辽宁日报》1976年8月30日
1978年
43、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河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44、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史哲》1978年第6期
45、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6期
1979年
46、漫谈宋史学习;《书林》1979年第1期
47、宋代货币地租及其发展;《河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48、宋代学田制中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49、农民战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光明日报》1979年12月18日
1981年
50、宋辽金史研究的“大有”年;《中国历史年鉴》(1979年)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1、宋代的瑶族和壮族;《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1982年
52、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53、司马迁的调查访问方法——读《史记》札记之一;《求实集》
54、谈《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读《史记》札记之二;《求实集》
55、关于宋代人口的几个问题;《求实集》
56、宋代以川峡路为中心的庄园农奴制;《求实集》
57、宋代植棉考;《求实集》;与《宋代植棉续考》合并后收入《探知集》
58、宋代纺织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纺织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形式;《求实集》
59、宋代地租形态及其演变——兼论地价及其与地租的关系;《求实集》
60、女真族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求实集》
61、西晋末年以流民为主的各地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2、论“等贵贱,均贫富”——宋代农民的政治经济思想;《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63、宋代封建租佃制及其发展;《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4期
1983年
64、读书杂志;香港《华侨日报·文史双周刊》1983年1月8日,第27期
65、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从农业经营方式、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考察;《中州学刊》1983年
66、怎样研究宋史;《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
67、猛安谋可在中原的土地占有制和红袄军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四辑
68、关于宋代差役法的几个问题;《宋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8月版
69、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70、宋辽金史;《中国历史年鉴》(1983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1984年
71、宋代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宋史研究论文集》(1982年年会编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
1985年
72、南宋从差募并用到义役的演变;《历史论丛》第五辑,齐鲁书社1985年1月版
73、宋代市舶抽解制度;《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74、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
75、诸葛计同志《唐末农民战争战略初探》序;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
76、建国以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
77、陈亮的经济思想;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10月号
1986年
78、论吕惠卿的经济思想;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1期)1986年1月号
79、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80、再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1987年
81、关于宋代雇工问题——宋代社会阶级构成探索之一;《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1988年
82、宋朝草市、机户、客户,蜀、洛、朔、党争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辞条
83、《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84、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河北学刊》1988年第5期
85、宋代封建经济制度的演变;《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86、宋代的土地占有和社会的再生产;《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87、宋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88、宋代手工业内部诸关系的变革;《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89、宋代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1989年
90、孟庆斌同志《泊头市梨业志》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
91、契丹辽国建国初期的皇位继承问题;《河北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9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执教、育人;《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93、宋元时期浦阳郑氏家族之研究——宋元社会阶级结构探索之一;《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日本同朋舍1989年9月版
94、契丹斡鲁朵(宫分)制经济分析——辽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之一;《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95、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990年
96、宋代榷盐制度下封建国家、商人与亭户、备丁、小火之间的关系;《郑天挺先生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
97、《宋史研究论丛》第1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
98、人生需有指路灯;《中国青年报》1990年5月15日
1991年
99、报刊必须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从一篇文章的遭遇谈起;《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00、宋太宗第一次伐辽—高梁河之战——宋辽战争研究之一;《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01、《哲学的使命》评介;《探索与求是》1992年第2期
102、宋太宗雍熙北伐——宋辽战争研究之二;《河北学刊》1992年第2期
103、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宋辽战争研究之三;《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04、中国封建时代兵制的变革与封建经济制度推移的关系;《知困集》
105、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106、宋代植棉续考;《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
107、九百年前一场伟大改革的再现——《汴京梦断》序;《光明日报》1993年10月13日第六版
108、《南皮县志》序(1992年2月15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09、王育济《天理与人欲》序(1992年8月7日);齐鲁书社1992年12月版
110、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的序言和通信(与郑熙亭合著);《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993年
111、《任丘市志》序(1992年2月20日);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1月版
112、中国古代史记编纂形式探源;《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13、刘宝辰编著《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序(1992年10月30日),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
114、《宋史研究论丛》第2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115、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序(1991年9月5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
116、契丹的役;《宋史研究论文集》(1992年年会编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994年
117、论辽夏金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与乔幼梅合著);《河北学刊》1994年第1期
118、从对《辽史》列传的分析看辽国家体制;《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995年
119、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文史哲》1995年第1期
120、弘扬中华文明的壮举;《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第1期
121、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序(1994年国庆前夕);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
122、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序(1995年4月18日);齐鲁书社1995年5月版
123、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序(1993年3月20日);《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996年
124、《宋史研究论文集(1994年年会编刊)》序(1995年5月29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125、晁迥与宋学——儒佛思想的渗透与宋学的形成;《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26、《巨野县志》序(1993年2月10日);齐鲁书社1996年6月版
127、释智圆与宋学——论宋学形成前儒佛思想的渗透;新加波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报1996年单行本
1997年
128、杨倩描同志《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序;《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29、《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漆侠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30、《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年会编刊)》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31、宋太宗与守内虚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998年
132、陈士谔、陈致远《钟相杨幺起义考》序(1999年上元节);岳麓书社1998年6月版
133、释智圆《闲居编》跋;《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34、《中国改革通史》序言(与姜锡东合著);《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35、杨渭生主编《两宋文化史研究》序(1998年8月15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999年
136、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
137、悼念恩师邓广铭恭三先生;《仰止集—纪念邓广铭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
138、《宋史研究论丛》第3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39、释“鏖糟陂里叔孙通”;《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40、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佛家的中道义——兼评释智圆有关中庸中道义的论点;《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34期
141、“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以献身的精神投入历史学;《河北学刊》1999年第5期
142、荆公学派与辩证法哲学;《河北学刊》1999年第6期
143、《宋史研究论文集》(1998年年会编刊)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44、读先师邓广铭教授《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光明日报》1999年12月13日(刁培俊执笔缩写)
145、论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方法探索之一;《探知集》
2000年
146、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序(1999年7月20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47、王善军《宋代宗族与宗族制度研究》序(1999年6月15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48、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49、陈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序;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150、裴汝诚《半粟集》序(1999年7月25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51、高纪春《宋史·本纪考证》序(2000年1月7日);河北大学出版2000年10月版
152、王安石、张载哲学比较研究——兼论张载的社会观;《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版
153、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义;《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54、王雱:一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01年
155、《历史教学》50周年纪念;《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
156、《包拯研究与传统文化——纪念包拯诞辰千年论文集》序;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57、《宋史研究论丛》第4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58、宋学的形成与文风、学风、政风的变革;《中国社会历史评论》,中华书局2001年6月版
159、欧阳修在宋学形成中的先锋作用;《宋史研究论丛》第四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60、马克思主义史认识历史最有效的工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61、胡瑗在经学和教育上的杰出贡献;《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62、浙东事功派代表人物陈亮的思想与朱陈“王霸义利之辨”;《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63、苏轼“蜀学”与程颐“洛学”在思想领域中的对立;《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
164、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序(2001年4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参考资料来源:
漆侠后世纪念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通过建立漆侠纪念室,设立漆侠先生奖学金,研究生每年举行纪念漆侠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纪念和传承漆侠的精神。
经宋史研究中心师生的搜集与整理,2008年12月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12卷本的《漆侠全集》,全面展现了漆侠在史学领域的巨大成就与贡献。该书获第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特别奖。
由漆侠主编、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于2010年12月正式出版,该书于2013年荣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荣获河北省社会科学特别奖。
漆侠补充介绍
漆侠(1923~2001)字剑萍,笔名范今、万钧等。山东巨野人。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读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53年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后改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后任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1953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侧重于中国农民战争史、历史人物、社会变革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隋末农民起义》、《唐太宗》、《王安石变法》、《秦汉农民战争史》等,其中《王安石变法》“对于熙宁新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超越了此前所有的同类著述”(邓广铭语)。
“文革”后至90年代初,侧重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宋代经济史”、“夏辽金经济史”。出版《宋代经济史》、《辽夏金经济史》(与乔幼梅合著),均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宋代经济史》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等。《辽夏金经济史》还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1994年后,侧重于宋代思想文化研究,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宋学的发展和演变”。发表《释智圆与宋学》、《晁迥与宋学》等论文多篇。还出版《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求实集》、《知困集》、《探知集》、《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与邓广铭合著)等论文集。主编《宋史研究丛书》、《宋史研究论文集》、10卷本《中国改革通史》等多种。
1986年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顾问(原理事长)、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2001年11月2日在保定逝世。2008年出版《漆侠全集》12卷。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漆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