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名人穆修介绍
穆修(公元979~公元1032),字伯长,北宋文学家,山东郓州(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 后居蔡州(今河南省汝阳)。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刻印韩愈和柳宗元文集。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中,赐进士出身。初任泰州司理参军,以负才寡合,被诬贬池州。后为颍州、蔡州文学参军,徙居蔡州。性刚介,好议论时弊,诋斥权贵。不满五代以来及西昆体的靡丽文风,继柳开之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至镂刻刊印韩柳集,亲自鬻书于开封相国寺。对尹洙、苏舜钦、欧阳修均有较大影响。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病逝。著有《穆参军集》。
穆修人物生平
穆修(979-1032), 穆修幼年时就嗜好读书,不专注于文章辞句,倒细细探究道之本原。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穆修被宋真宗赐为进士,并调升做泰州司理参军,后又做颖州、蔡州文学参军,故人称“穆参军”。
穆修性情刚烈耿介,喜好论斥时弊,愤世嫉俗,诋诮权贵。尽管如此,权贵们却都想和他结交,结果常常遭到穆修的拒绝,并被他以言辞嘲讽。亳州有一豪士修建佛庙,听说穆修有名气,庙成后请他作记文,穆修写成记文后就是不署豪士的姓名,豪士想拿五百两白金送给穆修,他又深知穆修的为人,怕给没脸,便假称是给穆修作寿的礼物,实是贿赂他以求得在记文上载名。结果被穆修识破,把白金全部扔到庭院中,愤然说道:“我宁肯穷得象乞丐一样,也不愿让小人玷污我的文章。”朝廷有位宰相想结识穆修,答应让他做官,并偷偷暗示穆修去拜访他,但穆修始终不肯前往。
由于他自负才气,曾被通判秦应妒忌,秦应让别人诬告他,便借机把穆修贬往池州。穆修中途逃到京城,击鼓诉冤,结果衙门不予理睬。穆修在池州住了一年多,最后遇到大赦而得释。不久他接母亲住在京城,生活十分贫困。母亲去世,穆修不请僧侣作佛事,亲自扛着棺材埋葬,并自诵《孝经》、《丧经》。后来穆修迁居河南蔡州。
穆修在文学上积极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作文章应阐述宣扬儒家仁义,竭力赞扬唐代古文大师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并把二人的文章刊印成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五代、宋初时的华靡文风。 当时穆修的名声很大,连欧阳修也受到他的影响,充分肯定他革除时弊的功绩。苏舜钦兄弟都从师于他而“多与之游”,史书记载:“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宋之古文,柳开与修为倡。”穆修不愧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穆修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古文创作上,创作风格朴实,他的《亳州魏武帝帐庙记》一文,思想性、艺术性颇佳,从文中观点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胆识。他在文中褒扬魏武帝曹操说: “魏武帝本是亳州人,后来做官,有着图谋大略称雄于世的才量。当时国家衰败,法度紊乱,海内不太平,群雄纷起抗争,魏武帝奋起扬鞭,雄居群首,施展才能,统一中原,建立盛大功业以流传后世。当时袁绍、袁术父子盘兵于黄河以北,东吴孙权、西蜀刘备也在窥伺中原疆土,魏武帝精心策划征南伐北,挟持汉室以令诸侯,奋力抗击三方势力。魏武帝凭着他那慷慨言辞,使得诸路英豪胆颤心惊;凭着他那高超的军事才能,使得对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消灭袁氏,削弱孙权、刘备势力。他的才能,岂能是东吴、西蜀之辈所匹敌的?至今虽已过去一千多年了,但每当观看有关他的文章,还会震荡耳目,毛发耸动,让人深深为他的余风遗烈所震惊。” 穆修对曹操的文治武功作了很高评价,这在当时实属鲜见。但由于当时把曹操当作“篡逆”、“奸贼”的贬曹之风愈演愈烈,结果这篇文章反被认为“贻玷汗青”了。
穆修著有《河南穆公集》。 穆修死后,曾有人收集他的诗文,仅得数篇,不足成卷。到庆历年间(公元1042年前后),他的学生、蔡州人祖无择收辑了穆修的诗五十六首,书、序、记、志、祭文等二十篇,编为《穆参军集》。
穆修自幼苦读,10余岁即落笔成章,出口成诵。20余岁博览群书,对文体文风便有了见解。他不满当时流行的“西昆体”靡丽文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一时间,其作品不胫而走,有些竟被传入宫廷。一天宋真宗读了他的文章,责问阁臣:“这等奇才,怎么不推荐给我?”宰相丁谓忙说:“此人出身微贱,行为不端,不可大用。”原来,穆修与丁谓有布衣之交,后丁谓居官,一味拍马逢迎,不思民忧,为穆修所唾弃。一次两人相逢于汉水,穆修非但未表示亲近,反而揖而远之。丁谓就此记恨,所以进谗言。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东封泰山,诏举齐鲁人才。穆修得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考中进士,被委以泰州司理参军。按惯例,新官上任先要拜会通判。可穆修自负才气过人,不肯违心随俗。对一班庸俗之辈,更是不理不睬。很快得罪了包括通判在内的一批人。后来通判捏造了几条罪名,将他贬往池州,年余方得自由。
他过着贫寒的生活,志趣操守,一如既往。亳州知府张知白,一向欣赏其文才,请他为新落成的佛庙作《记》。一豪富为将自己名字书于《记》中,以白银五十两相贿。穆修一言不发,掷银院中,即打点行装返家。豪富次日携更多银子登门。穆修怒喝道:“我宁愿吃不上饭去乞讨,也不会拿你这不干净的银子,来玷污我的文名的!”
数年后,他被补为颍州文学参军。清贫一如旧日。母亲去逝,他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自此,他再无牵挂,对自己的追求更加执著。他动手镂刻濒于失传的唐本韩、柳文集数百帙,千里迢迢肩挑于都会开封。一次,他在相国寺卖书,遭到几个儒士模样人的刁难。穆修怒目而视,说:“你们有谁能读其中一篇不错一句,我就把全卷赠送给他!”结果几个“儒士”当众出丑。穆修鬻书相国寺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开。尹洙、苏舜钦兄弟等径向投师。穆修视为知己,谆谆教授,终使他毕生提倡的古文运动得以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穆修的文章存者不多,但颇有深度。如《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
穆修人物轶事
宋仁宗天圣初,张知白知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当地一豪士出资造佛庙,张知白使人请穆修撰写记文,记文写成后,不书写那位豪士之名,豪士便以重金贿赂穆修,求载名于记,穆修投金庭下,遂促装去郡。豪士谢之,穆修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
穆修性褊少合,初任海州参军,以气淩通判,遂为捃摭,削籍系他州。后遇赦释放,赋命穷薄,稍得钱帛,即遇盗或卧病,费竭然后已,故衣食不能给。晚年得柳宗元集,募工镂板,印数百部,携入京相国寺,设肆鬻之。有儒生数辈,至其肆,未许值,先展揭披阅,修就手夺取,瞋目谓曰:“汝辈能读一篇,不失句读,当以一部赠汝。”其忤物如此,自是经年不售一部。(《东轩笔录》《曲洧旧闻》)
穆修补充介绍
穆修(979—1032年),字伯长,郓州(今山东省郓城县)人。北宋初文学家,以散文著称。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穆修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幼时就好学不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推崇董仲舒、韩愈的道统,不专注于章句之学。10岁时即随父仕宦南北,过迁徙不定的生活。宋真宗景德末年,穆修旅居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应试不第。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赐进士出身。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调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司理参军。由于穆修才华卓异,不敷衍奉迎,故深得郡守赞赏,而通判却深忌之。当郡守因病告归时,通判乘机使人制造假证,诬告其罪,被贬为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参军。他在贬池州途中,暗自奔赴京师,叩登闻鼓诉冤,幻想宋朝廷为他平反昭雪、伸张正义,但他失望了,遂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正月,至池州任所。后来,穆修的岳父出知池州,将其冤情上奏朝廷,恰逢原泰州通判死去,受谴于朝,穆修免罪得释北回,并迎母亲居京师。穆修家境素来贫寒,且上有0,下有稚弟,老少10口,仅仰其一身,所以穆修栖于京师,靠平日旧游周济,境遇极其不佳。其母死,他自负榇以葬,不请僧侣作佛事。大约在宋仁宗天圣三、四年(1025—1026年)间,穆修补颍州文学参军,后又徙蔡州,不久,病卒。他经过宦海坎坷,长期旷废,仅取得一个俯仰上司鼻息的小吏之职,这对他的卓异才华和早年的理想,简直是冷酷无情的嘲笑。
穆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之交结,往往拒之”(《宋史·穆修传》)。宋仁宗天圣初,张知白知毫州(今安徽省毫县),当地一豪士出资造佛庙,张知白使人请穆修撰写记文,记文写成后,不书写那位豪士之名,豪士便以重金贿赂穆修,求载名于记,穆修投金庭下,遂促装去郡。豪士谢之,穆修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宋史·穆修传》)。有位宰相,器重穆修之才华,欲结识他,且将用为学官,穆修终不往见。通过以上所述穆修拒豪士贿赂、不记其名以及不拜见宰相两事,便可看出他耿直刚介、不献媚权贵的性格、情操。
穆修学识渊博,能诗善文。他继柳开、石介之后,提倡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比较朴实的古文,反对在当时广为流行的 的西昆体,对宋代文坛起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以自己的诗文创作,实践其文学主张,虽成就有限,无法与后来的诗文大家相比,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较寂寞的宋初文坛上,穆修是值得重视的重要作家之一。《宋史·穆修传》云:“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在反对宋初 的西昆体的斗争中,穆修极力提倡古文,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在《答乔适书》一文中指出:“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有其道而无其名,则穷不失为君子,有其名而无其道,则达不失为小人。与其为名达之小人,孰若为道穷之君子?……学之正伪有分。则文之指用自得。”穆修强调道的作用,主张文为道用,重视作家自身品德的修养。他从道统观念出发,阐明了“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的道理。他推崇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韩、柳古文文风。如他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中说:“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国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及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从中可以看出穆修对韩愈、柳宗元的敬慕之情及其提倡古文的苦心。穆修一生虽穷困潦倒,但推行韩、柳古文,却不遗余力。《宋史·穆修传》指出:“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言文者,必曰穆参军。”欧阳修对其开宋古文运动以救时弊之功,更为称赞。
宋仁宗庆历年间,祖无择将穆修所著诗56首、文(包括书、序、记、志、祭文等)20篇,编为《河南穆公集》3卷,传于世。
“穆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