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名人李贵真介绍
李贵真,昆虫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蚤类区系分类的研究,为防治和消灭蚤类所传播的重要疾病,拔除自然疫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中国和世界上蚤类区系的组成、地理分布以及互相间的亲缘关系、宿主关系、起源和进化等理论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培养了一批医学昆虫学专业人才,为中国医学昆虫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贵真人物生平
李贵真,女,1911年1月6日出生在山东省平原县(原恩县)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勤劳能干,在家干过农活。由于爷爷信教,把父亲送去上学,直到在北京通州协和大学神学院毕业,随后从事传道和兼任教员。母亲也是教会学校的教员,因此,她从小就在教会学校读书成长,受过音乐的熏陶和弹钢琴的基本功训练,还善于做手工操作,但最重要的还是养成了勤奋求实、刻苦学习的好学风。在1928年初中毕业后的暑期里,正值北阀战争,当时一批年轻军人将一些女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打倒军阀的宣传活动。她在这时开始痛恨军阀混战之苦,渴望国家太平,第一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也是初次接触革命行动。
在高中学习阶段,她的表姐侯玉美老师教生物学,她开始学会了使用复式显微镜,解剖蛔虫、蚯蚓和青蛙,从此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来在大学学习生物学专业打下了基础。同时,在高中另一位老师启蒙下,使她懂得军阀腐败,共产党比国民党更进步,革命更彻底。于是她开始在政治思想上倾向共产主义。直到年届75岁高龄(1985年)终于实现了她长期的愿望,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所以她每次向中学生们作报告时,总是要特别强调说:“高中时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时刻”。
1931年她考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1934年转入生物系学习,1937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继而报考燕京大学生物系研究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西南大后方成立了国立贵阳医学院,她于1938年春经武汉、重庆等地辗转到该校任教。在林绍文博士带领下,从无到有、因陋就简地创建了生物实验室,随后担任生物科主任。抗战胜利后,她丈夫金大雄正在美国深造,当时写信要她取道香港赴美,但她为了开拓我国自己的蚤类学研究领域,决心留在贵阳医学院,继续专心致志于蚤类的调查和分类研究。当年她升为副教授,3年后即1948年她成为贵州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教授。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她首先被邀参加贵州省妇联和贵阳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50年夏,被邀赴京参加中央卫生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医学教育会议。1952年春美国侵略军发动细菌战,她考虑到自己的专业特长,正欲献身报国之际,突然接到西南卫生部的急电,她就立即奉命赴重庆和川南的地、州、县等地,日以继夜地参加为期100天的反细菌战技术指导、作学术报告和投入群众性的宣传活动。1952年底参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结束后,她被选为贵阳医学院教育工会主席,1954年又连选连任主席。1956年夏赴京参加了中央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医学院校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会议。会后被借调到天津医学院任教一年,并参加编写全国统一教科书《生物学》。1957年返回贵阳医学院后,接连经历了多次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她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非人的折磨,但她坚信党的领导,始终没有失去献身科学事业的坚强信念和决心。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当她应邀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并获得先进工作者奖励之后,更加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力争把“文化大革命”期间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在1979年的短短时间内竟完成7篇论文,还参加《人体寄生虫学(参考书)》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有关蚤类条目部分的编写工作。由于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不断取得新成就,1979年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虽年逾古稀,仍壮志不已。她参加编写的《中国蚤目志》1986年出版,获军内科学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她编写的《贵州蚤类志》已于1991年出版。现正深入研究几个比较疑难的蚤属和蚤类生物学等问题。截止1992年,她已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共100余篇(册)。其中:参加编写全国统一教材3册,补充教材2种,科普读物6种,有关动物体内、外寄生虫论文6篇,专属蚤类研究的专著2部和论文80余篇。此外,她还担负着繁重的行政职务以及多方面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她历任贵阳医学院生物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副院长、贵州省妇联副主任、贵州省科协常务委员、贵州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她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曾任该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还曾任贵州省人大第五届、第六届常务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届人民代表。
李贵真人物简介
李贵真(1911—1999),国际知名的蚤类学家,曾任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教授。1937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生物系,第二年与金大雄先生同赴贵州,在当时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物科任教。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培养了大批的医学昆虫工作者;毕生致力于蚤类分类学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3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描述蚤类的新种和新亚种72种,建立新属和新亚属3属。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
金大雄李贵真教授伉俪是贵阳医学院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从建校初期开始,坚持六十余年扎根贵州,毕生在母校服务,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的资深专家和领导人。
李贵真简历
1911年1月6日 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
1931~1937年 在山东齐鲁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38~1944年 任国立贵阳医学院助教、讲师。
1945~1947年 任国立贵阳医学院副教授,生物科主任。
1948~1955年 任贵阳医学院教授,生物教研室主任。
1956~1957年 借调天津医学院任教授。
1958~1978年 任贵阳医学院教授、生物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
1979~1984年 任贵阳医学院副院长。
1988年退休后,由贵阳医学院返聘为教授。
李贵真技术成就
李贵真研究跳蚤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她的启蒙导师林绍文博士被誉为“一代水产宗师”、“美国养鱼之父”,曾任联合国水产研究所顾问。还有对她帮助最大的是英国自然博物馆的乔丹博士(K.Jordan),他是世界公认的蚤类研究宗师。1938年,李贵真最早开始从褐家鼠和黑家鼠获得跳蚤标本,当时苦于无文献可查,只好将标本寄给K.Jordan,经他鉴定分辨出伍氏病蚤,于1941年发表为新种,又把一种蝙蝠蚤命名为李氏蝠蚤新种。在此基础上,林绍文导师语重心长地建议她专攻跳蚤。从此她同跳蚤打交道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几十年来,她为了亲自采集标本,曾多次率领同事和学员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野外采集活动。她不怕艰苦,不顾生命危险,经常出入于偏僻险境。曾到过云南的弥渡、大理、麻栗坡等地。历尽艰辛,奔波于广阔的动物自然区里。在这些地方,她第一次见到屎鼠(树鼩)在奔跑,松鼠在自己的驻地木板房里东跳西窜。她每天黄昏外出布放鼠笼、鼠板,第二天清早能收回至少五六只鼠类。捕到过褐家鼠、黄胸鼠、姬鼠和鼹等。在祥云还采集到稀有的犬栉首蚤。她将采集的鼠和蚤类一一剥制、封片、鉴定分类。并向当地鼠疫防治所的防疫人员传授有关知识。在这段时间里,经她鉴定地蚤类达20多种。在大理的洱海,风大浪急,苍山常年积雪,郊外常有黄沙柱子铺天盖地而来,有时人被刮到沟洼地里,在才村又曾遇到强烈地震。当她在这里采集到一只雄性潜蚤时,她欣喜若狂,奉为至宝。因为这是所获500多这个新种雌蚤之后获得的惟一一只雄蚤,于是定名为俊潜蚤(珍贵可爱之意),随后报道了这一新发现,迄今已四十多年之久,仍未再次发现这类雄蚤。在我国南部边陲麻栗坡的竜龙与杨万,道路崎岖,到处是陡壁深崖,常起暴风骤雨,还常遇到急流险滩,但她怀着对科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这些地方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捕鼠检蚤工作。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她现已拥有从西南、华南、西北和蒙新等地采集到的蚤类标本共有300多种。在《贵州省蚤类志》中的47 个种和亚种中有43个种和亚种是经她亲自采集、描述和报道的。《中国蚤目志》中有452种和亚种,而由她发现和描述、报道的共有2个新属和亚属、55个新种和新亚种,隶属于我国蚤目8个科中的5个科。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1985年应美国蚤类权威施密森研究院蚤类馆负责人特劳伯(Dr.R.Traub)的邀请,她和丈夫金大雄共同赴美进行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并在蚤类实验室工作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会见了被誉为“蚤类皇后”的英国蚤类专家罗思柴尔德(M.Rothschild)。1986年她再次赴美,在施密森研究院从事6个星期的研究工作。随后,她与特劳伯(R.Traub)教授商定,共同开展“欧亚大陆及太平洋诸岛松鼠飞鼠类大锥蚤属及近缘属的研究”。本课题内容十分丰富,迄今尚在研究之中。
早在1938年,她苦于国内尚无蚤类文献,只好将几个蚤类标本寄给英国博物馆的乔丹(Dr.K.Jordan),请他给予鉴定,从此相互保持联系。乔丹及其助手、同事后来经常给她寄些蚤类文献,其中最突出的文献是N.C.Rothschild和K.Jordan合办的期刊Ectoparasites,1915~1924年10年的合订本,该刊绝大部分是蚤类研究报道,共印发200册,十分可贵。当她获得一册时如获至宝。经过10多年之后,她鉴于国内仍然设有关于蚤类的专著,于是凭她手中多年来积累的资料,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专门集中精力编写了国内第一部《跳蚤》专著,于1951年由西南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5年之后,她又编写了10万字的《蚤类概论》,于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是我国50年代蚤类研究的概括和初步总结,是我国昆虫学、医学昆虫学、蚤传疾病的流行病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近40年来,一直为我国防治流行病的医务卫生部门当作学习教材使用,并为国外一些研究蚤类的学者们多次引用。另外,在她发表的80余篇关于蚤类的论文中,对我国和世界上蚤类区系的组成、地理分布、互相之间的亲缘关系、宿主关系、起源和进化等理论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在应用方面,为防治和消灭蚤类所传播的重要疾病,拔除自然疫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她撰写的《贵州省蚤类及其宿主关系和动物地理学特征》一文,是她多年在贵州从事蚤类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一篇最富有地方性特征的学术论文,已收入具有反映贵州解放以来科学成就的《贵州科学进展》一书。她现虽已80余岁的高龄,仍孜孜不懈地倾注全力继续从事蚤类的研究工作。
贵阳医学院创办初期,她就担任生物学教学工作,随后担任长达50余年的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她为该室的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编写教材等各个方面,均作出了很多无私的奉献。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一贯坚持实行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教育原则。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承担医、药学各专业的本科和专科的生物学讲授,又参加编写全国统一教材即医学院校《生物学》和高等医药院校《生物学》3册,补充教材2种。此外,她亲自参加培训了一批昆虫学专业人才。曾受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委托举办2期医学昆虫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第七军医大学、西南防疫大队的学员,还有寄生虫专业的进修生。她还举办了各县防疫站副站长参加的防疟医师进修班,共有120多名学员毕业。当时她承担体外寄生虫学的教学工作,自编讲义,自刻蜡纸,自备标本,日夜忙碌。她还受西南卫生部聘请,专门到云南鼠疫防治研究所负责培训各地、州、县的80多名防疫人员。
在20世纪70年代,她受内蒙古大学的聘请,前往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各旗、县培训鼠类和蚤类专业人员。由于北方和南方蚤类不同,她日以继夜地另编适合当地实际的讲义和图谱,该校领导和学员深为感动。1978、1985、1986年她亲自指导的3名研究生,均获硕士学位。近年来,她提出的《生态学与人类》的课题,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现代生物学教师讲习班讲授后,引起了环保、医疗、农业和畜牧兽医等部门的重视。她认为:“保护好生物环境,使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不只是有利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和健康,也是造福于子孙后代,顺利进行四化建设的万全之计”。
1987年9月,贵阳医学院为表彰她和另外2位执教50年以上的教授在医学教育事业上作出的贡献,专门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她感激地表示:“今后除努力把余生献给党和人民,尚复何求哉”。
1988年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委员会、中国妇女报联合举办“全国金婚佳侣评选纪念活动”,评选历时9个月。她和丈夫金大雄是参加全国评选的1300多对金婚夫妇中的一对,其中获荣誉奖的有103 对,她俩是贵州省惟一的“金婚佳侣”荣誉奖获得者。1989年10月9日重阳节有50对佳侣被邀前往北京参加庆祝典礼,她俩是其中之一,在会上荣获象征幸福长寿的奖杯——双鹤杯。由此引起她对50 余个春秋的甜蜜回忆:“我和大雄同日上大学,同在一个系学习,同是研究昆虫,同在一起工作,同在党旗下宣誓,同赴国外访问和考察……我俩风雨同舟,互敬互爱,相濡以沫,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走过了漫长、艰辛却又充满着爱情——幸福的人生和科学的道路”。她把双鹤杯摆在书架上,每天可以抬头看到它。她说:“这是我们俩五十余年来倾注心血培养出来的,祝愿世界上更多的人们在一生中获得幸福、长寿和欢乐”。她还充满激情地对夫妻感情、事业追求、工作环境亲笔写下了感人的言词:
“世间如有轮回之事,再世我为男,娶大雄(现在的丈夫)为妻,我还搞跳蚤,仍驻大西南”。
李贵真主要论著
1 李贵真.跳蚤.重庆:西南卫生书报出版社,1951.
2 李贵真,金大雄.短头怪蝠蚤的发现及在我国动物相上的意义.昆虫学报,1955,5(3):305-308.
3 李贵真.蚤类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4 李贵真,金大雄.云南的新种鼠蚤——俊潜蚤.昆虫学报,1957,7(1):113-120.
5 李贵真,王敦清.我国荷币蚤属的三种跳蚤.昆虫学报,1958,8(1):67-74.
6 李贵真,金大雄.端蚤在我国的发现及其形态的探讨.昆虫学报,1961,10 (4-6):505-512.
7 李贵真,沈定荣.病蚤属(1932蚤目)的一个新种.昆虫学报,1963,12 (3):54-57.
8 李贵真,解宝琦,王敦清.我国新蚤属斯氏组的分类研究及新种新亚种记述.昆虫学报,1964,13(2):212-230.
9 李贵真,解宝琦.两种古蚤在我国的新记录及雄性内曲古蚤形态记述.昆虫学报,1964.13(5):768-770.
10 李贵真,王敦清,解宝琦.我国大锥蚤属的分类研究.动物学报,1964,16 (3):479-486.
11 李贵真,王敦清,王心娥.新蚤属两新种记述.动物分类学报,1966,3(3):55-59.
12 李贵真,陈宁宇,魏书凤.大锥蚤属两新种记述.昆虫学报,1974,17 (1):112-116.
13 李贵真,陈宁宇,解宝琦.额蚤属三新种和新亚种记述.昆虫学报,1974,17(3):339-346.
14 李贵真,解宝琦,杨晓东.大锥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蚤科).昆虫学报,1976,19(3):339-346.
15 李贵真,解宝琦,魏书凤.新种记述(蚤目:多毛蚤科).昆虫学报,1977,20(4):455-460.
16 李贵真,黄贵萍.我国蚤类的新种和新纪录.动物分类学报,1979,4(4):399-407.
17 李贵真.蚤类学研究进展——分类区系、形态学和寄生物研究.贵阳医学院学报,1980.5(1):1-6.
18 李贵真.我国大锥蚤属的种团划分、地理分布和宿主关系.昆虫分类学报,1981,3(4):297-303.
19 李贵真,解宝琦,龚正达.我国臀蚤科三新种记述.动物分类学报,1981.6(4):402-408.
20 李贵真.角叶蚤科概述——分属、地理分布、宿主关系和疾病关系等问题的探讨.贵阳医学院学报,1982,7(1):1-6.
21 柳支英,吴厚永,李贵真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2 李贵真.贵州蚤类志(在贵州吸虱类蚤类志内).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1.
李贵真补充介绍
李贵真(1911—1999),国际知名的蚤类学家,曾任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教授。1937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生物系,第二年与金大雄先生同赴贵州,在当时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物科任教。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培养了大批的医学昆虫工作者;毕生致力于蚤类分类学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3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描述蚤类的新种和新亚种72种,建立新属和新亚属3属。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金大雄李贵真教授伉俪是贵阳医学院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从建校初期开始,坚持六十余年扎根贵州,毕生在母校服务,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的资深专家和领导人。
1911年1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
1931~1937年在山东齐鲁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38~1944年任国立贵阳医学院助教、讲师。
1945~1947年任国立贵阳医学院副教授,生物科主任。
1948~1955年任贵阳医学院教授,生物教研室主任。
1956~1957年借调天津医学院任教授。
1958~1978年任贵阳医学院教授、生物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
1979~1984年任贵阳医学院副院长。
1988年退休后,由贵阳医学院返聘为教授。
“李贵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