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滨州市名人>邹平市名人

李广田

李广田人物照片

邹平名人李广田介绍

散文家

李广田(1906年10月1日~1968年11月2日),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在党内反右倾斗争中,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由校长降为副校长。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

李广田个人生平

少年时代,一面读书,一面做些农活。1923年,到济南进山东第一师范学校,与朋友组织书报介绍社,曾因介绍中国进步文学与苏俄作品被捕入狱。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0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在《未名》半月刊终刊号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狱前》。1931年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攻读英、日、法文,1935年北大毕业后,到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先后发表散文《画廊集》《银狐集》等。1936年,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以“汉园三诗人”著称。但他写得更多、成就更高的,还是散文。抗日战争之前,创作了3本散文集:《画廊集》(1936)、《银狐集》(1936)、《雀蓑记》(1939)。这些作品或回忆童年故乡生活,或描写倍受折磨、无路可走的人物,或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风朴实、自然、真挚,呈现出恬淡静美的气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流亡于西南各地,辗转河南、湖北,到达四川,以流亡生活为题材写了《西行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大学任教,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回声》《欢喜图》《灌木集》及《诗的艺术》 等著作并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和爱国民主运动。随著生活变迁和思想进步,他创作的《圈外》(1942)、《回声》(1943)、《日边随笔》(1948)等散文集,视野较前开阔,题材也更为多样,静美的气氛渐为战斗的锋芒所代替;这些变化,在杂文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946年7月,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此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广田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事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负责编选《闻一多选集》《朱自清文集》,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引力》、散文集《日边随笔》、文学短论《文学枝叶》《文学书简》等。

1957年任云南大学校长,并兼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与此同时,他仍然从事散文写作,文字技巧和思想内容较前更趋洗练和成熟,常于诗情画意的描写中,透示出富于哲理的意趣。1956年,被选为中共“八大”候补代表,列席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2年甄别平反。发表的《花潮》《山色》等篇,曾有较大影响。此外,他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傣族传说《一滴蜜》、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10月平反。

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李广田文集》。

李广田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过散文选《灌木集》(194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过《散文三十篇》(1956)等。另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金罈子》(1946),长篇小说《引力》(1947),和文学论著《诗的艺术》(1944)、《文学枝叶》(1948)、《文艺书简》(1949)、《论文学教育》等多种。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广田文集》,是他的创作和论著比较完整的集子。

李广田人物简介

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他出生于王姓的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过继给舅父,改姓李。1923年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后,开始接触五四以来新思潮、新文学。1929年入北大外语系预科,先后在《华北日报》副刊和《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并结识本系同学卞之琳和哲学系的何其芳。后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

1935年北大毕业,回济南教书,继续写了不少散文,结集为《画廊集》《银狐集》。1941年秋至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除散文外,还写了长篇小说《引力》。

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文协理事。1951年任清华副教务长。1952年调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历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

他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先后结集的还有《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1968年11月,被极左路线迫害致死。

李广田写作经历

李广田先后出版过八本散文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不少篇什,计有一二百篇之多。他的散文,篇篇都是“独立的创作”(何其芳语),都发人深思,融会了“诗的圆满”和“小说的严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名字可以和朱自清、冰心等散文家的名字排列在一起。

他在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教师中有杨晦,同学中有臧克家、邓广铭。

1929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先读预科二年,后读本科四年,攻读巩,还跟周作人学习日文、自修法文。

1935年秋北大毕业后,他到济南,在一所中学任教。

从李广田最早发表作品的1930年初开始,到离山东开始流亡的1937年底止,可以算他创作的前期。这个时期,散文结集:《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雀蓑记》虽是1939年出版的,但其中各篇却都是1937年6月以前写作的)。诗结集一本:《汉园集.行云集》,还有一些散见于集外的篇什。

他这个时期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童年和故乡的生活。

总观李广田的前期散文,人题材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乡土文学”。李广田前期作品丰富了“乡土文学”园地。在艺术格调上,李广田的悲剧氛围,人物的悲剧命运,又给李广田前期创作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1934年,他把自己的诗结集为《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何其芳的《燕泥集》合为《汉园集》,交商务印书馆,作为郑振铎编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之一于1936年出版。

在“汉园三诗人”中,卞之琳的诗淡泊,何其芳的诗绚丽,而李广田的诗则相对地浑厚些。也许因为李广田不刻意求工,更多注意真情流露的缘故。

1941年春,李广田由卞之琳介绍,转至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任教,为时五年之久。这期间,他在中文系教文学概论。他与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过从甚密,并同为联大学生中影响最大、活动时间最长的“冬青社”的导师。他还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和反内战的民主运动。

1946年夏秋间,西南联大复员北上,他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秋,应朱自清邀请,转往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8月,朱自清病逝,他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着手选编《朱自清选集》和《闻一多选集》。同年,即北平解放前夕,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文协(作协前身)理事。

从1937年全面抗战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是李广田创作的中期。他在创作上也获得了丰收,计有散文集三本:《圈外》(再版时改名《西行记》)、《回声》和《日边随笔》(此外还有《灌木集》)。短篇小说两本:《欢喜团》和《金坛子》;长篇小说《引力》;论文集六本:《诗的艺术》《文学枝叶》《创作论》《文艺书简》《论文学教育》和《文学论》(出版于1982年11月,完成于1946年5月)。

中期散文,比较前期,题材更加多样,思想更富战斗性,个人伤感或身边琐事几乎绝迹,社会的时代的印记处处可寻;朴实、自然、真挚、亲切的基本格调未变,但文风却趋于明朗、犀利了。

李广田的散文注重题材、人物的典型性,有时和短篇小说不大容易区别开来。

新中国诞生后,李广田继续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等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从北京调到昆明,在云南大学任副校、校长,一直到1968年去世。这十九年,即李广田的创作后期,恰好与前、中期时间和相等,但论创作数量却远不能相比。这十九年只创作了薄薄的一本诗集《春城集》,以及少量散见于报刊的散文等。于1957、1958年中,受到当时形势的触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二十多首诗,编成《春城集》出版。这些诗,歌颂了平凡的趔,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表现了诗人一贯的朴实、浑厚、真挚、亲切的风格。

《春城集》与《行云集》相比,后来未能居上。思想前进上,艺术上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跃进来,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仅李广田一个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总结。

1962年里,李广田又以高昂的情绪,创作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几篇散文《花潮》《山色》《不服老》《同龄人》等。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李广田是当之无愧的。

“文化大革命”中,他坚决抗拒江青反革命集团煽迫害狂潮,被监禁,被拷问,被上台批斗,被挂牌罚跪,被拳打脚踢……,他绝没有屈服。

1968年11月2日夜里,他突然死在昆明市郊外的莲花池内,头部被击伤,满脸是血,脖子上有绳索的痕迹,腹中无水……,待人发现时,他已直挺挺地站立了好几小时,死而不倒!

李广田主要作品

《汉园集》(诗集)与何其芳、卞之琳合集,1936,商务

《画廊集》(散文集)1936,商务

《银狐集》(散文集)1936,文生

《雀蓑集》(散文集)1939,文生

《圈外》(散文集)1942,重庆国民图书《回声》(散文集)1943,桂林春潮社

《欢喜团》(短篇小说集)1943,桂林工作社

《诗的艺术》(诗论)1943,开明

《灌木集》(散文选集)1944,开明

《金坛子》(短篇小说集)1946,文生

《引力》(长篇小说)1947,晨光

《日边随笔》(散文集)1948,文生

《创作论》(论文)1948,开明

《文艺书简》1949,开明

《西行记》(散文集)1949,文化工作社

《散文三十篇》1956,作家

《春城集》(诗集)1958,作家

《李广田散文选》1980,云南人民

《李广田作品选》1981,外文

《李广田散文选集》1982,百花

《李广田诗选》1982,云南人民

《李广田文集》(1—5卷)1983-1986,山东文艺

《李广田代表作》1987,黄河

《阿诗玛》(长诗)据傣族民间故事整理,1960,人文

李广田作品赏析

原文

《花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

李广田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明天作文课,给学生出题日,有了办法。”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赏析

1.作者在写看花前,先描述人们碰面便说圆通山海棠花的消息,又认为没看花便好象是一大憾事,用意是说明海棠花盛开,仿如一个美丽的花花世界,极具吸引力,而赏花更是昆明市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目。

2.作者写星期天看花人的拥挤情景:进入圆通公园大门,步步登山,接肿摩肩,简直是人山人海。 写海棠花盛放的情景:(1)在山下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正是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

3.从看花人的神情动态看来,他们心情是轻松舒畅的,而从人们有余暇和闲情去细意赏花。作者通过对各赏花人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安定、繁荣的,并带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4.作者从以下三方面把眼前的海棠盛放的景象比作潮水:(1)视觉上的动态:作者觉得那一望无际的花的动态,有风,花像潮水一般地动;无风,花的阴影也像波浪在海上翻腾。(2)感觉上的气势:花如海浪在海上翻腾,当我们看得出神时,就会感到那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有潮水般的气势。(3)听觉上:我们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人语声,蜜蜂嗡嗡声,黄莺的歌声,还有看琴声,歌声,笑声和风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5.《花潮》作者主要想寄寓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为他对人们生活日渐改善而感到高兴。通过海棠花开美景的描写,点明本文的主题在于写社会太平,人们生活幸福,揭示本文的题旨。

李广田补充介绍

  李广田

  (1906—1968)

  李广田,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码头乡小扬家村人。1906年10月1日生,本姓王,排行第四,名锡爵。因生活拮据,被过继给草庙村舅父,改姓李,取名广田。广田自幼苦读不懈,博览群书。1921年,考入齐东县立师范讲习所,成绩优秀,未及毕业,便被县立高等小学聘为教员。1923年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同学组织书报介绍社,因介绍鲁迅、郭沫若的书籍及苏联作品,被军阀逮捕入狱。判为死刑。舅父李汉云卖掉家中果林、田园也未能将他赎出。北伐军打到济南方获释出狱。拒绝国民党齐东县党部的高官厚禄,到陵县任小学教员。继到曲阜二师附小任教。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未名》半月刊终刊号发表处女作《狱前》。从此,走上革命文学创作道路。1931年入北大外语系,攻读英、日、法文。与同学卞之琳、何其芳结为挚友。1934年出版诗集《汉园集》,人称“汉园三诗人”。同时,开始散文创作。

  1935年,北京大学毕业,到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先后出版《画廓集》、《银狐集》,成为30年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迁至泰安,旋即-南下。1938年12月,徒步去四川,两年-,一边上课,一边宣传抗战。沿途目睹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接触了一些共产党员,思想有很大进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似在向另一个方向转移,我是正要在另一个方面充实自己,而这切实的努力,将会给予我将来的文艺生活一大助力。”-中创作了散文集《圈外》,再版改为《西行记》。1940年,先在四川罗江六中任教。因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被解聘,后经卞之琳介绍转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任教。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以马列主义观点讲授文艺理论。与闻一多、朱自清关系密切。先后出版散文集《回声》、《欢喜图》、《灌木集》,诗论集《诗的艺术》,长篇小说《引力》等。

  1945年,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李广田怀着革命义愤,投入了民主革命运动的洪流,写下了许多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法西斯暴行的文字。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遇害。他在黑暗中更加警醒感奋起来,决心踏着烈士血迹前进。他在《闻一多选集》序中说:“他的血并不是只是梁成一朵无名的野花,也不仅仅染了他脚下的枯草,而是梁红了无数人的数。使千百万人站起来,为民主,为和平,为一个新的人民中国而斗争”。

  “李闻惨案”后,李广田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慰问被特务打伤的学生,发表斥责国民党法西斯暴行的演说。挥起战斗的笔,指向黑暗、落后、腐败的反动势力,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通辑。经朱自清邀请,转至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迎接北京解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后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是年7月,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文联委员、理事。同期出版了散文集《日边随笔》、文学评论《文学枝叶》、《文艺书简》、《论文学教育》等著作。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被任命为云南大学校长兼党组书记。并兼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6年,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1962年,李广田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整理与研究,整理并出版傣族传说《一滴蜜》,长篇叙事诗《线秀》,重新整理修订撒尼族长诗《阿诗玛》,并担任同名影片的文学顾问,对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做出了显著贡献。1966年,李广田受到批判,失去人身自由。1968年11月2日,李广田被破孩致死,终年62岁。1978年秋,平反昭雪。1982年5月,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广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