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德州市名人>禹城市名人

华峤

暂无华峤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禹城名人华峤介绍

西晋官员、学者

华峤(?-293),字叔骏,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固河镇大华村)人,曹魏太尉华歆之孙、西晋太常华表之子。博闻多识,有良史之才,被司马昭辟为掾属,补尚书郎。晋武帝立,迁太子中庶子,拜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惠帝元康初,封乐乡侯,转秘书监,以《汉纪》烦秽,改作《汉后书》,起于光武帝,终于汉献帝,其中《十典》未成而卒,由其子华彻、华畅续成。原书已佚,有辑本。

华峤人物生平

华峤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其祖父即三国时任曹魏太尉的华歆。司马昭时,华峤为车侍从事中郎;武帝时,赐爵关内侯,任太子中庶子,又以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博士,迁侍中。惠帝初年,封东乡侯,迁尚书。

华峤虽终身为官,但他真正的志向却在从事史学著述。华峤学识精深广博,年少时便已小有名气。在研读史籍过程中,华峤发现东汉官修记载东汉史事的《东观汉记》有“烦秽”之处,早就有改作之意。

晋惠帝时,有人推荐华峤“博闻多识”,“有良史之志”,于是惠帝命华峤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当时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华峤“皆典统之”。这个职务使华峤得以便览深藏于秘府的书籍,这无疑为华峤从事史学著述创造了条件。从这时起,华峤开始着手搜集资料,从事著述,最终写成了记载东汉历史的《汉后书》。

华峤史籍记载

华峤字叔骏,才学深博,少有令闻。文帝为大将军,辟为掾属,补尚书郎,转车骑从事中郎。泰始初,赐爵关内侯。迁太子中庶子。出为安平太守。辞亲老不行,更拜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博士,迁侍中。

太康末,武帝颇亲宴乐,又多疾病。属小瘳,峤与侍臣表贺,因微谏曰:"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抃舞。臣等愚戆,窃有微怀,以为收功于所忽,事乃无悔;虑福于垂成,祚乃日新。唯愿陛下深垂圣明,远思所忽之悔,以成日新之福。冲静和气,啬养精神,颐身于清简之宇,留心于虚旷之域。无厌世俗常戒,以忽群下之言,则丰庆日延,天下幸甚!"帝手诏报曰:"辄自消息,无所为虑。"元康初,封宣昌亭侯。诛杨骏,改封乐乡侯,迁尚书。

后以峤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初,峤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会为台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观秘籍,遂就其绪,起于光武,终于孝献,一百九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又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而改名《汉后书》奏之。诏朝臣会议。时中书监荀勖、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咸以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藏之秘府。后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瓘为东宫傅,列上通讲,事遂施行。峤所著论议难驳诗赋之属数十万言,其所奏官制、太子宜还宫及安边、雩祭、明堂辟雍、浚导河渠,巡禹之旧迹置都水官,修蚕宫之礼置长秋,事多施行。元康三年卒,追赠少府,谥曰简。

峤性嗜酒,率常沈醉。所撰书十典未成而终,秘书监何劭奏峤中子彻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后监缪徵又奏峤少子畅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并草魏、晋纪传,与著作郎张载等俱在史官。永嘉丧乱,经籍遗没,峤书存者五十余卷。

华峤个人作品

《汉后书》共97卷,为纪传体。记载了从光武帝到汉献帝195年的历史,其中帝纪12卷,皇后纪2卷,典10卷,传70卷及3谱、序传、目录各1卷。华峤认为皇后与皇帝相配,为“天作之合”,而前史载皇后于外戚传,实属不当,于是创立了《皇后纪》;又因为《尚书》中有《尧典》1篇,于是一律改“志”为“典”。但“10典”未成,华峤便去世了,华峤的儿子华彻、华畅先后继承父业,最后终于完成了此书。

书成之后,晋惠帝曾“诏朝臣会议”。当时的中书监荀勖、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都认为该书“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命“藏之秘府”。可惜该书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即遭遗没,余下的30余卷以后也逐渐散佚。

清人对华峤的《汉后书》作了大量的辑佚工作,清姚之骃的《后汉书补逸》,黄奭的《汉学堂丛书》,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王仁俊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均有辑本。

华峤补充介绍

  华峤(?—293年),字叔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华峤是西晋时期的学者、史学家,他改作《东观汉记》为《汉后书》,时称“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本传,下引同)

  华峤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其祖父即三国时任曹魏太尉的华歆。晋文帝时,华峤为车侍从事中郎;武帝时,赐爵关内侯,任太子中庶子,又以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博士,迁侍中。惠帝初年,封东乡侯,迁尚书。

  华峤虽终身为官,但他真正的志向却在从事史学著述。华峤学识精深广博,年少时便已小有名气。在研读史籍过程中,华峤发现东汉官修记载东汉史事的《东观汉记》有“烦秽”之处,早就有改作之意。

  晋惠帝时,有人推荐华峤“博闻多识”,“有良史之志”,于是惠帝命华峤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当时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华峤“皆典统之”。这个职务使华峤得以便览深藏于秘府的书籍,这无疑为华峤从事史学著述创造了条件。从这时起,华峤开始着手搜集资料,从事著述,最终写成了记载东汉历史的《汉后书》。

  《汉后书》共97卷,为纪传体。记载了从光武帝到汉献帝195年的历史,其中帝纪12卷,皇后纪2卷,典10卷,传70卷及3谱、序传、目录各1卷。华峤认为皇后与皇帝相配,为“天作之合”,而前史载皇后于外戚传,实属不当,于是创立了《皇后纪》;又因为《尚书》中有《尧典》1篇,于是一律改“志”为“典”。但“10典”未成,华峤便去世了,华峤的儿子华彻、华畅先后继承父业,最后终于完成了此书。

  书成之后,晋惠帝曾“诏朝臣会议”。当时的中书监荀勖、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都认为该书“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命“藏之秘府”。可惜该书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即遭遗没,余下的30余卷以后也逐渐散佚。

  清人对华峤的《汉后书》作了大量的辑佚工作,清姚之骃的《后汉书补逸》,黄奭的《汉学堂丛书》,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王仁俊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均有辑本。

  “华峤”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