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名人高禹民介绍
高禹民(1916―1940),原名高升山,山东高密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高禹民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1938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主力西征后,他负责领导留守部队坚持斗争。1940年1月,他被选为中共北满省委执行委员,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九支队政委。同年11月9日,高禹民率所部尖兵班11人行动时,与大队敌军遭遇,于发生在内蒙古阿荣旗霍尔奇镇鸡冠山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4岁。
高禹民人物生平
高禹民,原名高升山,1916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924年随家人来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土龙山落户,后又搬到勃利县。不久,父母相继病逝,姐姐出嫁,由父亲生前好友收养。
1934年,高禹民考入依兰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进步教师和革命青年,在他们的影响和革命思想的熏陶下迅速成长。1935年,高禹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一面勤奋读书,一面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同年冬,担任依兰中学党支部书记。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并经常去外地跑交通、送情报。他勇敢、机智、沉着。1936年夏的一天,依兰县日本宪兵队和守备队突然在城里进行大搜查,街上往来的行人全被拦截。人群中的高禹民身上正带着党的绝密文件,当敌人马上就要搜到他时,他急中生智,借前面人做掩护,装做被马路边的阴沟绊倒,借机将文件塞进阴沟,因而摆脱了险境,保护了党的秘密。
1936年年底,高禹民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领导依兰党组织坚持地下斗争。不久,他又奉命到中共北满省委做宣传工作。1938年3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敌人在下江特委所辖汤原、依兰、桦川、富锦。绥滨和佳木斯等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下江地区党的地下组织和群众抗日救国会大部分遭到破坏。危急关头,中共北满省委派高禹民到下江担任特委书记。
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高禹民镇定自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日日夜夜投入到整顿遭破坏的地下党组织的工作中,冒着随时被捕的危险,乔装深入敌占区,建立恢复党组织,将幸免罹难的同志转移到抗日联军各部队,继续坚持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东北抗日联军西征时,高禹民留守下江坚持斗争,负责领导下江地区部队与地方的全部工作。他协助李兆麟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西征准备工作。期间,他还来到第六军战士们中间工作,亲自给战士们编写了一首《浪潮歌》,鼓舞部队士气,坚定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8年6月,李兆麟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主力西征;北满省委决定由高禹民负责领导下江地区的全部工作。高负责领导抗联六军一师留守部队,在汤原、萝北、鹤岗、梧桐河一带坚持斗争。他曾数次率领战士趁夜深打开敌人的仓库,获取大量粮食,补充了抗联部队的给养。
1938年10月初,高禹民所在的抗联六军一师与六军政委李兆麟及中共北满省委宣传部长冯仲云部在宝清县会师西征。1940年1月28日,高禹民在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议上,被选为中共北满省委执行委员。同年2月,抗联第三路军整编为三、六、九、十二共四个支队,高禹民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九支队政委。此后,他率领部队转战嫩江平原一带打击日军,不断开辟新的游击区。
此后,队伍在朝阳山进行了休整后,从朝阳山出发,奔向霍龙门。在距霍龙门约十公里处的门鲁河边木耳营,他们侦察到日本守备队当晚不在霍龙门营内,镇上仅有百余名伪军骑兵,并摸清了霍龙门的兵力部署和武器、炸药、汽油、被服、粮食等各类仓库位置。10月13日深夜,第三支队全体指战员在烧炭工人的指引下,向霍龙门各预定目标发起攻击。王明贵、高禹民指挥部队迅速打开霍龙门车站。突如其来的袭击,把敌人从梦中惊醒,慌忙失措。乱作一团的敌人全部成了俘虏。仅90分钟,高禹民所部就打死打伤日军6名,缴获了长短枪122支,子弹千余发和马88匹。高禹民还率部分战士打开了敌人的仓库,用3辆大车满载大米、白面、被服及各种军需物资,随大队浩浩荡荡地离开霍龙门车站。
同月,高禹民和支队长王明贵率领第三支队又在阿尔山打了一场漂亮仗,击毙不少日军,其中包括是1名日军少将。这次战斗在中国抗战史上有较大影响,被日本人称为“阿尔山事件”。阿尔山战斗之后,第三支队横渡嫩江,转战于大小兴安岭。
此后,高禹民率尖兵班十余人,经阿荣旗入鸡冠山途中,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第三支队尖兵班拼力杀出血路突围,激战中,高禹民壮烈牺牲。
高禹民补充介绍
高禹民(1916—1940)原名单忠义,又名高升山。高密县人。193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接任黑龙江省中共依兰县委书记。1940年他被选为中共北满省委执行委员, 兼抗日联军第九支队政治委员。9月,三、九支队攻克克山县城,解救了200多名被捕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在鸡冠山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
“高禹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