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名人纳哈出介绍
纳哈出(蒙古语:??????,鲍培转写:Naγa?u;?—1388年),元末明初名臣,官至太尉,属蒙古札剌亦儿氏。为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初为太平路万户,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时被俘,因其为名臣后人之故,好言劝降,不归顺,念其心系元廷,遂给予银两放归。元顺帝封其为丞相,后又封太尉。
元朝灭亡后,纳哈出驻兵开元金山(即勃勃图山,在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农安县一带),计有二十万之众,继续抵抗明朝。有史料称其为开元王。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将冯胜逼金山,纳哈出无力抵抗,遂降。降后,封海西侯。次年,随傅友德征云南,途中病亡。
纳哈出人物生平
北元时期活动在东北及白城一带的北元势力,主要是以纳哈出为主。纳哈出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麾下名将木华黎后裔子孙。木华黎受封太师、国王,掌管左手万户,统辖兴安岭左右地区。此后他的子孙世袭国王爵,成为辽东方面的地方实力派。纳哈出本人曾为太平路(今安徽当涂)万户,至正十五年(1355年)为朱元璋军所获,因系名门之后,被释北归,返回辽阳。
纳哈出返回辽阳行省后,积极参加对红巾军的镇压和屠杀,史称“辽东贼皆为所殄”。元末,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平章正事,“据有沈阳之地”。元顺帝在鸡鸣山(张家口北)时,纳哈出前往觐见,元顺帝将纳哈出由升平章政事升为辽阳行省左丞相,数日后又复“加纳哈出太尉”“开元王”等官爵。据《明史》记载:(纳哈出)“拥数十万众屯金山”实际上有部众二十余万,是东北地区故元势力最强大的一支。纳哈出十分活跃,广泛活动于南至辽东半岛的广大地区,他以金山为基地,开始“营于新泰州(城四家子古城)”。 屯驻金山,以东西辽河为屏障,以新泰州(城四家子古城)为大本营,这是纳哈出根据战略需要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 纳哈出在白城一带活动期间,自关内溃退自东北地区的故元官吏、将领及军队,不断聚集在纳哈出麾下,纳哈出的实力逐渐强大。
随着纳哈出实力的不断壮大,纳哈出开始频繁地驱兵南下,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至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明史》有过七次征战的记录。纳哈出的存在,对明统一东北,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明官员曾指出:“纳哈出在辽东,前后杀掠守御官军二万余人。”明朝军队在一时无力彻底消灭纳哈出的情况下,朱元璋前后采取一系列对策,集中力量清除小股故元势力,剪除纳哈出的羽翼,孤立纳哈出。不断巩固明军在辽东的势力,充实兵力,等待机会。同时还采取招谕的手段,争取纳哈出自动归附。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前后四次遣使致书纳哈出,劝其归附。在明朝的大力宣传诏谕下,加上故元的势力日益衰落,一些故元在东北的将校自动归附了明朝。此时的东北,唯一坚持与明朝军队相抗的只有纳哈出。
在剪除纳哈出羽翼,加强政治攻势的同时,明朝政府也一直在积极准备对纳哈出的军事进攻。截止洪武十九年(1386年),辽东地区已建立了12个军事卫所,驻扎军队7.5万人。为准备对纳哈出的进攻,自洪武十八年(1385年)起,通过海运将大批粮米运往辽东备战。是年,还从陕西、高丽购战马近6000匹,装备辽东官军。洪武十九年(1386年),拨出近900万锭库纱,由北平、山东、山西、河南及北方各府州县抽调民夫20万,运粮120万石,送至松亭关、大宁、会州、富峪屯储,作为北征粮饷。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总率三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令南雄候赵庸、江阴候关良、关阳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祁镇等随征,共集20万大军北上。洪武二十年二月三日,冯胜大军进抵通州,侦知纳哈出之军果有驻于庆州(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布力嘎苏木),遂遣蓝玉乘大雪驰往,以奇兵袭而取之。三月,明军主力出松亭关(今喜峰口北),冯胜遣人修筑了宽河、会州、富峪、大宁四城,作为驻军基地。闻知明军已经北上,纳哈出“弃金山(四平市北双辽县双山镇大哈拉巴山)巢穴,营于新泰州(今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将其主力向后移动,将兵力分别部署在泰州、榆林深处(通榆县瞻榆兴隆山、向海一线),养鹅庄(今前郭县王府一带),龙安一渡河(今农安伊通河)。明军在大宁(内蒙古宁城县辽中京城)等地屯扎逾两月,一面修筑城池,一面侦察敌情,力求谨慎出战。
五月二十一日,冯胜留兵5万守大宁,“而以全师压金山”,同时命原纳哈出部下乃剌吾先行,至纳哈出处再行诏谕。15万明军北上,声势浩大,纳哈出内部出现了动摇与分裂,六月十一日,驻于一渡河(伊通河)的纳哈出部将高八思帖睦尔、洪伯颜帖睦尔率部归降明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六月十九日,明军主力进“至辽河之东”,击溃纳哈出屯兵,“遂进师驻金山之西”。与此同时,乃剌吾也到达纳哈出大营,劝其出降。明军压境,其势难当。但纳哈出恃其人马众多,“辎重富盛”,内心依然犹豫不定,遂以献马为名,派人至冯胜军中进一步探听虚实。乃剌吾则在纳哈出将领中广泛进行说服工作,“由是虏众多有降意”。此时纳哈出的部队已军心动摇,无力再组织有效的抵抗。
六月二十五日,冯胜大军自金山进攻女真苦屯,向纳哈出大营继续逼近,纳哈出愈加动摇,特别是纳哈出的重要将领全国公观童毅然脱离纳哈出降明,这对纳哈出是一个重大打击。在大兵压境,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纳哈出被迫同意出降,把今天的伊通河一带的农安作为受降地。根据《中国东北史》记载,这次出降官兵达4万多人,此后松花江以北的纳哈出部众也陆续受降,史称“并得其各爱马所部20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
随同纳哈出相继投降的故元官吏、将校多达3000余人,包括元中央政权的中政院、宣政院、太医院、枢密院、大都督府,以及陕西行省、岭北行省、河南行省、甘肃行省、山东宣慰司、河东宣慰司等许多内地地方机构的重要官员与将校,其中有9个王,4个国公、郡王,5个太尉,1个行丞相,13个司徒、平章,31个左丞、右丞,32个参政、知院,86个院使、同知、副使,228个佥院、院判,189个宣慰使等官,927个万户、总管等等。这一事实表明,元政权崩溃后,相当一部分故元将吏退入东北, 集于纳哈出麾下,致使纳哈出势力急遽膨胀。纳哈出的降服,不仅为明朝统一东北地区清除了重大障碍,也是从总体上对故元势力的一个沉重打击。
纳哈出归降明朝后,朱元璋在南京亲封纳哈出为海西候,赐铁券丹书。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纳哈出从傅友德往征云南,途中卒于武昌舟中,葬于南京。其子察罕改袭沈阳候,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因蓝玉案被杀。
纳哈出补充介绍
纳哈出(?-1388)
元末大将。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至正十五年(1355),以万户守太平(今安徽当涂),被朱元璋俘,未几放归,官至行省丞相、太尉。元亡,拥兵据辽阳金山(今大兴安岭),明太祖屡诏不从,数侵扰辽东。洪武二十年(1387),明将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师攻辽阳,他出降,明封为海西侯。次年病死于武昌。
“纳哈出”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