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巴尔虎旗名人李陀介绍
李陀,原名孟克勤,达斡尔族,内蒙莫力达瓦旗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第101中学高中。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自由落体》《七奶奶》《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合作,已拍摄发行)分别获1979年、1981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
李陀人物生平
童年随父母迁移各地,后来定居在北京读小学,中学,从中学时代起就练习写诗歌,小说和散文。1958年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中毕业后到第二通用机械厂工作,当过热处理工、加热工、钳工,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文化大革命期间参加编辑《北京工人》报。1980年调作协北京分会从事创作,后为《北京文学》副主编。
1982年前后停止小说写作并转向文学和电影批评。停笔30年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无名指》,并回归作家行列。
1989年应李欧梵邀请赴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校做访问学者。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参与文学刊物《今天》的出版和编辑工作。
1982年以前他以小说创作为主,他的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自由落体》、《余光》等短篇小说以其对人物独特的心理意识活动的捕捉和呈现而别具一格,也引起不同评论。
另外,他还加入创作了《李四光》、《沙鸥》等电影剧本。
《李四光》将传记故事的真实性与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较好地融汇在一起,展示了李四光的优秀品格和科学成就,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沙鸥》追求表现人物的意志幻觉,情绪等方面的形象语言,在表达一种时代性的主题这方面有很大成绩。
1982年以后,他较多地从事理论批评,与张暖忻合写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强调了以电影语言的研究,提出在电影语言的迅速,持续更新的前提下,现代电影艺术应对电影语言开始新的探索,洋为中用,加快我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在理论方面,他思路敏捷,有独到见解,对于具有探索倾向的作家作品尤有兴趣,但有时显得热情有余,理论准备不足。
李陀简介
李陀,男,生于193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原名孟克勤,曾用笔名孟辉,杜雨,达斡尔族,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前妻电影导演张暖忻,现妻子学者刘禾。
李陀人物评价
在80 年代北京文学圈里,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坛上,找不出一个比李陀更活跃比李陀更知名比李陀更悲剧的人物来。每每说到甚至想到李陀,总让人哀其境遇,怒其功利心。说他是文学那五,他却没有那五那样的旧贵背景;说他很有文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有时候像个文学玩票者。说他从来不把文学当回事,他却对文学热爱到了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文学。说他是个文学青年,他绝对是个文坛领袖,号称陀爷。但要说他是文学大家,却还没有写出一部经典大作。他有时跟人说话亲切随和,谦虚谨慎;有时突然变得高高在上,向所有他所见到或者没有见到的人们指手画脚。
陈建功:当时不管是一个地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有一两个核心的批评家真是太重要了。在我们这个文化圈子中主要有李陀、郑万隆、阿城、张承志、还有后来的李欧梵、聂华苓等人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学氛围。李陀读书多,视野开阔,对文学理解时有创见。当时因为李陀的存在,很多作家都到他家聚会,也因为他的存在,联系了内地作家和海外作家。因为李陀,我认识了李欧梵,聂华苓等。李陀经常提出一些创作上的见解,对于我们的创作很有启发,比如他提出关于各式各样的小说的观点,肯定了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他的许多发现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比如说阿城的《棋王》就是在我们的饭桌上讲述的故事,后来催促他写出来的。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当时也是引起我们广泛的讨论。还有张承志从西北带回来的幻灯片,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酝酿《心灵史》。还有那个时候我写《前科》,经常从刘家窑跑到东四那边郑万隆的家,连夜给他讲我的构思,然后骑车回来接着写。谈到半夜很兴奋的时候,我和郑万隆、李陀三个人到天安门广场溜达,坐在马路边上谈文学,有时候饿了就到旁边的西瓜摊买西瓜来吃。当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因为李陀的存在,后来和李欧梵、聂华苓、蒋熏等人也经常交流文学创作体会。在我们的交流中,经常会有一些激烈的话题,比如李陀经常会训斥一些作家文体上缺乏自觉等等,李陀是性情中人,愤怒露于言表。李陀会敏锐地发现作家中产生新的因素,在他的推荐下,成就了很多作家。李陀的言论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提高了我们的境界和思想。李陀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方面,他在影视方面也多有创见,支持过不少艺术家的文艺活动。在李陀的影响下,我们也接触到各种艺术门类,这些艺术门类的相互融合,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李陀个人作品
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
1987年—1991年与黄子平合作编选《中国小说》年选(共4册),香港三联出版。1988年—1991年主编《中国寻根小说选》《中国实验小说选》《中国新写实小说选》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出版。2000年主编《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及《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
2000年—2004年与陈燕谷合作主编理论刊物《视界(1-13辑)》,《中国前卫艺术》等。
2000年与北岛合作主编《七十年代》;李陀主编《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等。
李陀个人荣誉
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分别获1979年、1981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
李陀补充介绍
李陀 (1939~)
原名孟克勤。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旗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第一○一中学高中。历任北京重型机械厂工人,北京作协专业作家,《北京文学》副主编。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合作)分别获1979年、1981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
“李陀”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