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沈阳市名人

阎沛霖

阎沛霖人物照片

沈阳名人阎沛霖介绍

中国教育家

阎沛霖,教育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者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吉林省宁安县(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1931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在校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毕业后到国民党政府兵工署弹道研究所任技术员,仍继续积极从事对抗战有益的工作。1932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失掉组织关系,1938年重新入党。1941年后先后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班主任、系主任,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教育处处长,东北大学(佳木斯)自然科学院院长,西安煤矿公司经理,吉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东北工业部教育处处长兼沈阳工学院院长。1952年后,先后任政务院重工业部教育司司长,国家计委设计计划局副局长,国家建委党组成员、建委委员、重工业局局长。1957年调入中科院,主持我国第一个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建工作,后任首任所长,1977年调任国家科委一局负责人,后任局长。

2003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阎沛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阎沛霖生平经历

阎沛霖,男,满族,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11年3月28日生于吉林省(现黑龙江省)宁安县。在小学毕业后,到吉林第五中学读初中,高中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1931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2年参加了我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寒假回东北家中看望,未即时返回天津,而是自行休学并到长春吉林省第一工科中学与第四中学任教,因而失掉了党的组织关系,到1934年夏才回到天津就读,直至1937年夏毕业。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学校学生会的领导工作和一二九运动。1938年5月重新入党。

1937年9月起入重庆国民政府兵工署弹道研究所任技术员。1941年1月到了延安,分配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工作,曾任班主任、系主任,并教授物理、数学等课程。1946至1947年,曾先后任张家口晋察冀工业专门学校教导主任和东北大学(佳木斯)自然科学院院长。1948年吉林解放后,被派往吉林,在东北工业部领导下筹办吉林工业专门学校,任校长。因该地区刚刚解放,首先开办短期政治培训班,广招东北解放区知识青年千余人进行培训,结业后,由东北工业部分配工作,少数人留下学业务,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又办了两期。沈阳解放后,阎沛霖调到沈阳,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教育处处长,筹建了沈阳工学院,兼任院长,后改为东北工学院,又兼任党委书记。同时还在东北地区,建起了数所不同工业行业的中等技术学校和一所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阎沛霖主持工作的这些院校为早期的东北地区工业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各类科技干部。

1952年,阎沛霖调来北京。在政务院重工业部任工业教育司长。1953年到1957年,阎沛霖先后在国家计委任设计局局长和在国家建委任重工业局局长和建委委员等职务。

1957年12月,阎沛霖调入中国科学院,主持我国第一个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任筹备委员会代主任。这是阎沛霖一生中工作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此任上,他遵照筹建规划提出的,“先集中,后分散”的组建原则,团结筹委会的一班人,依靠集中前来的专家学者,狠抓了如下两项工作:一是培养计算技术专业人才,他除了采取了派遣实习生、研究生、大学生到苏联去学习计算机技术之外。还在国内举办面向全国招生的计算数学训练班和计算机训练班,以及派遣一批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到苏联去考察计算机。另一是着手仿制苏联的M-3和БЗСM计算机,通过大家的通力合作,先后于1958年和1959年成功地制成了都是基于电子管的我国第一台103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和第一台104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成绩斐然。1959年5月17日,经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务会议讨论,认为规定给筹委会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决定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并任命阎沛霖为首任所长。到了60年代初,在国际上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所内也相当快地开始了从第一代计算机向第二代计算机的过渡,包括着手开展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和相应的预先研究与远期规划等工作。因而使该所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如计算机总体设计和逻辑设计、数值计算方法、电路工程技术、输入输出技术、软件技术、组装结构和散热技术、电源技术以及数理逻辑、信息加工、自动机与逻辑网络等学科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1964年4月研制成功的119电子管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它的计算功能比已有的计算机大为提高,因而在当年获得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从历史角度衡量,它是我国计算机领域里的一项重大创造,对发展我国计算机事业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1964年6月通过国家鉴定的109乙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它不仅为国家提供了新的有力计算工具,促进了我国晶体管的研制,积累了研制晶体管计算机的经验,还使一批技术人员获得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1967年9月交付国家使用的109丙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是我国当时自行研制的技术上比较成熟的一台计算机,其技术指标和主要设备都具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水平。

中科院计算所在阎沛霖主持下开发成功的这些早期计算机,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了一些用户的迫切需要,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其中的109丙机还被用户誉为“功勋计算机”。

阎沛霖在主持中科院计算所工作期间,除了曾以兼任国家科委计算技术专业组组长身份,负责组织制定过多次中国计算技术发展规划,和在“文革”前主持召开过四次中国计算技术学术交流会之外,还秉承上级组织的意图,着力完成了若干旨在帮助有关部门发展计算技术或计算机科研事业的工作,其中较有影响者有:①从1959年开始,按国家规划先后在策划并筹建一些大行政区或省市计算机科研机构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给出的支持和扶植,使其中不少单位获得了顺利发展的基础,继而发展成为在国内颇具实力的研究所。②1965年,从所内抽出半导体厚薄膜组件研究室并调入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建立直属中科院的“156工程处”,专从事使计算机微小型化的研究工作。这个工程处在1966年秋研制出中国首台基于厚薄膜电路的原型弹载计算机后不久,即被改建成隶属于第七机械工业部的陕西(临潼)微电子学研究所(又称771研究所)。③1975年,充实所内计算数学研究室的技术力量并使之分离出来,成为中国首家计算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77年,阎沛霖调任国家科委一局局长后,仍然兼管为国家发展计算机事业的有关工作,如推动并帮助国内各省市科委建立计算中心,在中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应用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1981年,他鼎力促成国家科委引进了500台微型计算机,并通过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组织措施,使之获得了成功的应用。他的这些举措为中国于80年代初期引进国外计算机技术起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1988年,阎沛霖因年事已高而离休。

阎沛霖早年投身革命,一生胸怀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生活廉洁自律;对待同志坦诚相待,深得众望。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中国人大代表;1980年被推举为第六届中国政协委员。他是筹建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曾连续四届被选为这个学会的常务理事,现被推为名誉理事。

阎沛霖个人简历

1911年3月2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

1931—1937年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入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其问曾休学到有关中学任教。

1937—1940年重庆国民政府兵工署弹道研究所技术员。

1941—1945年延安自然科学院教员、班主任、物理系主任。

1946—1947年张家口晋察冀工业专门学校教务处长,东北大学(佳木斯)自然科学院院长。

1947—1949年辽宁西安煤矿公司经理,吉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

1949—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教育处长兼沈阳工学院院长、改名为东北工学院后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1952—1953年重工业部教育司司长。

1953—1957年国家计委设计局局长,国家建委重工业局局长,建委委员。

1957—1959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代主任。

1959—1977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兼国家科委计算机专业组组长。

1977—1982年国家科委一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1988年—离休。

2003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

阎沛霖补充介绍

  阎沛霖(1911—2003),1949年2月至1950年8月兼任沈阳工学院院长,1951年3月至1952年8月兼任东北工学院党组书记。

  满族,黑龙江省宁安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弹道研究所工作。1941年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工作,历任教员、班主任、系主任;再任冀察冀工业专门学校教导处处长、东北大学(佳木斯)自然科学院院长、西安煤矿公司经理、吉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1949年至1952年任东北工业部教育处长兼任沈阳工学院院长、东北工学院党组书记。1952年后,历任政务院重工业部教育司长、国家计委副局长、重工业局局长、国家建委委员、局长。195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77年调任国家科委一局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阎沛霖于1949年2月受命筹建沈阳工学院并兼任院长,与副院长一道积极规划学校的办学指导方针,选择确定校址,组织队伍,接收学生,购置仪器,制定教学计划等,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使学校于1949年9月顺利开学。1950年8月28日,东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东北工学院,阎沛霖不再任院长。

  “阎沛霖”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