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沈阳市名人

齐世明

齐世明人物照片

沈阳名人齐世明介绍

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齐世明 (1953~)笔名世明。原籍河北昌黎,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1970年赴甘肃省陇西县参加“大三线”建设,1976年到新华社甘肃分社任借调记者,1983年到沈阳日报编辑部,历任记者、编辑、记者站站长、文化新闻部主任,高级编辑。辽宁省新诗协会、电视家协会、传记文学学会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感情临近中午》、《红拂 你在哪里》等,《17岁,我们奔向大西北》获第五届辽宁省传记文学奖,诗《党报记者之歌》获第五届记者节全国征文奖。

齐世明主要作品

著有诗集《感情临近中午》、《红拂 你在哪里》、《齐世明抒情诗选》,散文集《世纪末咏叹》、《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歌》,长篇传记文学《17岁,我们奔向大西北》,文化随笔集《世明圈点300篇》,主编《辽沈编辑记者书苑》一套20部 。

齐世明评论作品

说《现代汉语词典》 一词取舍成新闻

报载,经六年“雕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于7月17日面世。

在社会中,文字的权威性,按照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书、辞书来递增,辞书是“权威中的权威”。这样一部被称为“老师的老师,词典的词典”的权威工具书,新出了全面修订的第六版,不由得令人感慨良多。

一部词典见证了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我辈结识《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在“文革”初期。学不能上,街也不能上,闷在家里;扫了“四旧”,课文不能看,小说也不能看,一部丢了面儿也掉了底儿的《现汉》就成了爱读书的我唯一的“伴儿”。翻看着“和蔼”、“和睦”“和风细雨”等词汇,想想眼前的现实,真有恍然隔世之感。

《现汉》1960年始有试印本,1965年有试用本,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了第一版。其时,笔者已在“三线”甘肃省陇西县干了八年,有了点经济基础,第一个买的就是《现汉》。记得当时凡有新书,必包书皮,给《现汉》包书皮特意找了一大张牛皮纸,可见爱惜之情。于其中查找“白驹过隙”与“沧海桑田”两个词,仅仅“一面之交”,已镌刻在心。

恍兮惚兮,手边已有三部《现汉》,为我“解难”了。眼见有着52年编修史的经典辞书《现汉》推出第六版,感觉还是好极了!其“味道”能不能不负众望,也好极了呢?

此次修订,距2005年第五版出版已经过去了六年有余。新版《现汉》增收的无论是“潜规则”、“宅”、“北漂”,还是“山寨”、“粉丝”、“醉驾”……3000余条流行词语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新“加盟”“万神殿”的外来语、方言、网络语,对文化对社会都颇富冲击力,也表明互联网正在对文化和现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现汉》第六版,因为一些新词条的收与不收,成了新闻。其中,较有歧义、讨论最多的一个词是“剩男剩女”,正方认为依价值取向与词语的稳定性,不宜收入;辩方以为,只要在固定范围内流行,表达了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现象的都可入典。“见仁见智”,可贵的是这种探讨与研判的氛围,和谐之至。

新《现汉》倒真值得关注。笔者粗粗翻看,便觉解释得较为清爽。如较陌生的“手信”,是去外地为亲友买礼物回来;“呛声”是与人争吵、找人麻烦。

当下,新流行词如雨后的蘑菇,一茬又一茬,如何使用成了新闻出版人的新烦恼。比如说,“给力”到底是动词还是形容词?“雷人”、“晒”、“月光族”还需要打引号吗?“埋单”和“买单”,“搞掂”和“搞定”,到底哪个准确……

笔者翻看新《现汉》,见上述的几个例子这样解答:

给力――做动词意为支持,如:只要政策给力……就能……。做形容词意为“带劲”,如:这场球太给力了。雷――做动词意为使震惊,如:荒唐建议雷倒了在座专家,就不必加引号。

至于一些源自方言的流行词,新《现汉》也进行了源流辨析。如“埋单”和“买单”,“搞掂”和“搞定”两组词,同义,都通用。但“埋单”和“搞掂”是粤语用词,“买单”和“搞定”为传入北方话地区后的用字,适用范围更广些。

笔者生发关注之趣的,还有编者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引用的一个词:“打磨”。从初稿到几轮的审读、修改,他们经过反反复复地打磨。便是校对,也大致在8次以上,应该是所有书籍中校对次数最多的了吧?

看到这里,笔者顿生联想:作为报人,《现汉》所为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争名人故里的闹剧可以休矣

○新闻闪回:7月13日新华社消息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当日发出《关于把握正确导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通知》,“叫停”争夺炒作名人故里、盲目举办祭拜等活动。

●齐世明文:三年前,笔者就以《中国有多少“炎黄故里”?》一篇《世明圈点》(5月17日本报),发出冲天一问。真是没想到,仅仅千余日,“星火”便呈“燎原”之态,一股争名人故里的热潮竟席地面来,风靡华夏。这厢,河南新郑有“黄帝故里”,那边,浙江仙都有“黄帝祠宇”,而河南焦作、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湖南炎陵……东西南北中都在张罗“公祭炎帝”。

如果说,这样争相“抢祖宗”还情有可原的话,更幽人一默、更不靠谱的是,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久负骂名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文艺形象。火了《金瓶梅》,山东、安徽数地竞争着“发现”了或欲“重建”潘金莲、西门庆“故里”;重拍“四大古典名著”,山东、河南、福建、甘肃、江苏、山西又争起了“孙悟空”的“出生地”……更有甚者,竟至于要“修改”语文教科书,把实在或不那么实在的历史人物“划归”自家田地。

我们祭祖拜祖,应该和地方利益之间“筑”一道无形的墙。时下破“墙”者趋之若鹜,无非是在为其地经济创收“开路”。然而,如此对待老祖宗,尊崇乎?不肖乎?

至于对西门庆一类“招魂”,去顶礼膜拜,这咋说都是一件挺滑稽的事儿。然而,当代国人由“人定胜天”的“初级阶段”进化了,信奉更带一点儿文采与“哲理”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了“同一个梦想”,他们不但敢于提出建“西门庆XX城”、“潘金莲XX园”,而且订规划,发通稿,造舆论,似乎“大幕”轰然开启,“大功”指日可待了。那西门庆一类,堪称臭不可闻!为之张目,实在叫人掩鼻而叹息,便是主事者有相同爱好,可以不介意甚或欣赏,你又如何回应当地的子民,特别是后代的目光?对此,有一个词掷之倒颇为合适:利令智昏!

其实,足令笔者顿为“忧天”之“杞人”的是:争相炒作西门庆、潘金莲这种负面文艺形象的“故里”,令人强烈地感到,一个亮出文化工程的旗号、“与钱偕行”“为虎谋皮”甚至劳民伤财以打造“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橙色预警信号(含义为近高度危险),正訇然鸣响!

两部委提出的“五大要求”中,笔者以为重中之重的,正是种种损害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即:利用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反面、负面,甚至久负骂名的人物形象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等。两部委言之凿凿:为保证命名的严肃性,各地不宜对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进行命名故里等活动。

争抢与竞相炒作名人故里,真如闹剧,此伏彼起。而今,这一闹剧,可以休矣!笔者以为,为了让这一闹剧在各地都纷纷“谢幕”,每一位有脊梁骨、有正义感的“知道分子”都不该“缺席”,亦不能“失语”。应该像以长篇小说《张居政》获茅盾文学大奖的作家熊召政30年前呼吁的那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臂,制止! ”

齐世明补充介绍

  齐世明 (1953~)

  笔名世明。原籍河北昌黎,生于辽宁沈阳。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1970年赴甘肃省陇西县参加“大三线”建设,1976年到新华社甘肃分社任借调记者,1983年到沈阳日报部,历任记者、、记者站站长、文化新闻部主任,高级。辽宁省新诗协会、电视家协会、传记文学学会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感情临近中午》、《红拂你在哪里》、《齐世明抒情诗选》,散文集《世纪末咏叹》、《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歌》,长篇传记文学《17岁,我们奔向大西北》,文化随笔集《世明圈点300篇》,主编《辽沈记者书苑》一套20部。《17岁,我们奔向大西北》获第五届辽宁省传记文学奖,诗《党报记者之歌》获第五届记者节全国征文奖。

  “齐世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