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名人王景维介绍
王景维(1873-1955)
王景维,字质朴,吉林省吉林市人。幼年就学私塾,后因家境拮据辍学。13岁进吉林一家裱画铺学艺。白天学习裱画,夜晚常钻进裱画房偷偷临摹名画。吉林市有两名画家王兰波、刘玉士,都是裱画铺的主顾,王兰波工于竹菊梅兰,刘玉士善画花卉鸟虫。这两个人的画风给幼小的王景维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次,王、刘二人来裱画铺取画,正好赶上王临摹其画。师傅生气,令赔礼道歉。可是王兰波、刘玉士二人并不计较,端祥一番他的画稿后,连声赞叹说:“这孩子很有悟性,还是让他临摹吧”!师傅见画主并不责怪,方安下心,嘱咐说:"切不可将画弄脏"。此后,王兰波、刘玉士借送画、取画之机,经常点拨王景维。
学徒满二年后,为感谢师恩,又在裱画铺吃了二年“劳金”。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自己开裱画铺。这时他的山水、花卉、鸟虫条幅已见功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不第,结识了几位巴彦县的举子,遂去了巴彦县。次年考上了齐齐哈尔师范学堂学美术。三年毕业,留校任美术教员。在任美术教员时期,编了一首《画图歌》:"画图之妙,运气为先。平心注目,身体勿偏。墨须精品,水必新泉。砚涤宿垢,笔忌粗坚。几案要洁,绢纸莫翻。方圆曲直,阴阳宜参。审其形似,意在笔先。出于笔底,发穴指端。绘于纸上,作如是观。所积名句,画家正传。咨尔劝学,谨记斯言。"
王一方面学习江南画坛诸派之长,一方面另辟新径,创造自己的风格。除了攻读有关书籍外,还利用假期遍游山水,着力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偶然一次,见到一簇簇的鲜花沾满露水,许多蝴蝶盘旋围绕,远远望去,团簇似锦,五彩斑斓,煞是好看,简直看呆了。望了好久,瞬间升起了念头:南方诸画派,有专攻山水的,有专画花卉的,天下万物精美,几乎没有没画到的,只有这蝴蝶没有谁画得绝,何不从这里觅求一条新路呢?于是潜心研究蝴蝶画技,买到历代名家蝴蝶画册,用心揣度,对蝴蝶形状、色调、斑纹和绒毛细心观察,精心临摹。为画好蝴蝶,在院庭中栽花种草。花开蝶来,他坐在花丛前,细致入微地观察。家里人不忍他如此伤身劳神,想捕捉几只蝴蝶制作标本以供临摹,他说:"欲想使画传神,必须观察传神之处,标本是死蝶,如何能使画传神呢"?为了观察各种蝴蝶的飞姿,常常一连数日苦心探索,反复临画,精益求精。
1927年国民政府在北京举行全国美术展览。王的作品入选,应邀前去参加展览会。在北京,王接触到很多画坛名人,大开眼界,学到不少东西。美展期间,次子病重,家里给他排电报,催速归,他竟直到美展结束才返回。
王的《百蝶图》相当精妙:几缕淡雅的草丛上,一百只蝴蝶展翅盘旋,或相互嬉戏,或翻飞萦绕,或欲飞亮翅,或觅找花丛......传神而又形状各异。尤其是蝴蝶身上的斑纹和绒毛,十分逼真,维妙维肖。当时市面作价是百块光洋。他的中堂画和《百蝶图》是官宦、商贾人家馈赠亲友的最佳礼物。此时人们已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王蝴蝶”了。
1931年因在齐齐哈尔师专毕业的两个女儿到呼兰教书,举家从齐齐哈尔搬迁呼兰。东北沦陷期间,王心情郁闷,只在家赋诗抒怀,消磨时光。1942年伪满当局在齐齐哈尔举办黑龙江省美术展览,特向王约画稿,王拖延很长时间,才不得不交出一幅画敷衍。主办者认为他画技高超,邀请他亲临美展,王推辞说自己有病,终于没去。有一次,哈尔滨的一位专管国兵的征兵官员专程来呼兰,找王索画,并约胡升三(呼兰街长)同往。王挖苦了这两个人,连画也没让看。两个人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11月呼兰建立人民政权,王对中共的政策十分拥护。经常与呼兰的美术教师姜渭、焦祚民等人来往,切磋画技。后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闲暇时间,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并常和县委书记李舒聊天谈学问。1952年中苏友好协会准备向苏联赠送礼品,约王画一幅《百蝶图》,他虽已79岁,但仍欣然应允,画得十分精心仔细。不料裱画时没裱好,再画已经来不及了,错过了机会,感到非常遗憾。1955年王景维病逝,享年82岁。
“王景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