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吉林省名人>

曲久辉

曲久辉人物照片

吉林名人曲久辉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

曲久辉,1957年10月1日出生于吉林长春,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82年曲久辉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2年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心主任助理、中心副主任、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心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获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环境工程学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领衔成果获得国际水协会全球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2014年当选为国际水协会杰出会士;2015年受聘为桂林理工大学荣誉校长 ;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曲久辉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特别是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 。

曲久辉人物经历

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 ;1982年1月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任教。

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就读研究生。

1988年7月,硕士毕业之后继续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市政工程专家李圭白教授 。

1992年4月,博士毕业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9月,博士后出站。

1994年1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室副主任(1994年—1996年)、研究员(1997年12月—1998年6月)、中心主任助理(1998年7月—1999年6月)、中心副主任(1999年6月—2004年2月)、中心常务副主任(2004年2月—2006年7月)、中心主任(2006年—2007年)。

1996年,在美国奥本大学作访问学者。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2006年,曲久辉领衔获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环境工程学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

2009年10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水污染防治)。

2010年9月,领衔成果在第七届世界水大会中获得国际水协全球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

2014年,当选国际水协会(IWA)杰出会士(Distinguished Fellow)。

2015年7月,受聘为桂林理工大学荣誉校长 。

2018年11月27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19年2月7日,曲久辉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22年7月,任中国工程院第八届主席团成员。

曲久辉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曲久辉的研究重点方向包括:(1)饮用水安全保障。涉及饮用水水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问题,提出并特别关注“标准与效应协同控制”新理论和新工艺;(2)水质净化与能量转化。涉及水中污染物去除与产能同步的原理、方法、材料、反应器与应用问题,重点关注以电子转移为主要机制的污染物产能的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理论和方法。(3)水处理过程。涉及絮凝、吸附、膜分离、电化学等方法,提出并努力探索物理-化学耦合的微场构造及水处理颠覆性技术创新。(4)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涉及天然水体的水质变化规律、复合污染及生态安全问题,提出并深入研究以物质流为主线的“生态通量”与过程调控机制 。

2006年,曲久辉在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项目的连续资助下,提出以多相微界面物质形态转化为依据进行水污染控制和水质净化的科学思路,发现某些高活性氧化自由基可以通过有意构造的非均相表面高效产生并与多相微界面过程协同作用,揭示了不同水处理条件下污染物结构对氧化物种的响应机制,发明根据物质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微界面催化氧化、污染物形态转化调控等关键技术,创建饮用水质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系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数十个工程中成功应用,技术支持解决了中国驻外艰苦地区63个使领馆饮用水质安全问题 。

曲久辉团队发现有机物的芳香度和分子量是影响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利用优势混凝形态和吸附微界面去除消毒副产物优势形态前驱体的新方法,解决了耗氧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同时达标的水质难题,在多个大型饮用水厂成功应用。发现通过定向构造的复合金属氧化物表面及其组合微界面可获得独特的氧化、吸附和凝聚功能,突破了三价砷和五价同步去除的技术原理,发明在线制备和利用新生态复合氧化物除砷新技术,建立了一步法除砷新工艺,解决了不同水质条件下三价砷和五价同步去除的国际性难题,开创了高浓度砷污染水体治理、高含砷废水处理和饮用水一步法除砷等多类工程先例并广泛应用,被国际本领域同行高度认可 。

项目承担

截止到2016年,曲久辉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2016.7-2020.6

东部河网地区农村供排水一体化技术及应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5.1-2019.12

污水处理厂排放微量污染物共暴露条件下的河流生态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

2015.1-2016.12

污水资源化能源化的工程科技发展与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

2013.1-2017.12

饮用水质复合污染过程与调控原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13.1-2015.12

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研究

国家创新群体科学基金

2012.1-2016.12

饮用水净化的膜组合工艺优化调控原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2.1-2014.12

饮用水深度净化与地下污染控制技术及示范

国家863计划项目

2007.5-2012.8

京津渤区域复合污染过程、生态毒理效应及控制修复原理

国家973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截止到2019年2月,曲久辉先后获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际奖2项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项

参考

2017年

功能性吸附微界面构造及深度净水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5)

2017年

基于电化学还原辅助的生物吸附一体化反应器

及含六价铬废水的处理方法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3)

2016年

辅助电还原/电凝聚及高效多相分离净水技术与应用

环境保护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9)

2015年

一种多元复合金属氧化物除砷沉降剂及其应用方法

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排名第1)

2014年

水中As(III)和As(V)一步法去除技术及应用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1)

2012年

复极感应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

2010年

——

国际水协全球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排名第1)

2006年

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2004年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高效絮凝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

2004年

小区优质供水和污水回用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2004年

泰达开发区生态型水源地的系统构建技术和工程应用

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截止到2019年2月,曲久辉已发表SCI学术论文47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17000次,h-index为68),出版学术专著3本,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 。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图书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7.03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原理》

曲久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1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 典藏版》

曲久辉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1

《水处理电化学原理与技术》

曲久辉,刘会娟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09

《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

茹继平,刘加平,曲久辉,李杰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04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原理》

曲久辉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03

《水处理电化学原理与技术》

曲久辉,刘会娟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07

《地下水脱硝》

曲久辉,范彬著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代表论文

1.Qu Jiu-hui,* Lei-Peng-ju, Liu Hui-juan, Double catholyte electrochemical approach for preparing ferrate-aluminum: a compound oxidant-coagulant for water purifi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2, 14(1): 49-53.

2.Baoling Yuan, Jiuhui Qu*, Qingzan Lin, Flu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arsenite and arsenate in water using fluorescein and iodine, Inter. J. Environ. Anal. Chem., 2002, 82, (1):31-36.

3.Jiuhui Qu*, Bin Fan, Jiantuan Ge, and Huijuan Liu, Denitrification of drinking water by a combined preocess of heterotrophic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autotrophication. J. Environ. Sci. Health, A37(4), 651-665(2002)

4.Liu Huijuan, Qu Jiuhu*, Zhang Sujuan, Hu Chengzhi,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of [AlO4Al12(OH)24(H2O)12]7+ in electrolysis proces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2002, 45(5):515-520

5.Bao-Ling Yuan and Jiu-hui Qu*. Removal of Cyanobacterial microcystis-LR by ferrate oxidation-coagulation. Toxicon, 2002,40(8):1129-1134.

6.Hui-Juan Liu and Jiu-Hui Qu*,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bright red K2G dye: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catalysed by manganese mineral,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46(11-12)133-138

7.He Xing, Baoling Yuan, Jiu-Hui Qu et al. Photocatalytic Detoxification of Microcystins Combined With Ferrate Pretreatm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 2002, 37(4): 641-649.

8.Jiu-Hui Qu*, Hui-Juan Liu, Suo-Xiang Liu, and Peng Ju Lei, Reduction of Fulvic Acid in Drinking Water by Ferrat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3, 129, (1): 17-249.Huijuan Liu, Jiuhui Qu*, Chengzhi Hu, Sujuan Zhang,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ized polyaluminum chloride coagulant prepared by electrolysis process,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03, 216: 139-147

10.Song Qiang and Qu Jiuhui*,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2-chlorophenol degradation in drinking water by photo-electrochemical synergic effec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2003,46(3): 259-270

11.Song Qiang and Qu Jiuhui*, Novel synergic combinatorial photo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y for degradation of trace of 2-chlorophenol in drinking wat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 (8): 751-757

12.Jiantuan Ge, Jiuhui Qu*, Degradation of azo dye acid red B on manganese dioxide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ultrasonic irradia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3, B100197-207

13.Haiyan Wang, Jiuhui Qu*, Combined bioelectrochemical and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Wat. Res. 37(2003)3767-377514.Haiyan Wang, Jiuhui Qu*, Comparison of two combined bioelectrochemical and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03, Vol. A38 (7):1269-1248

15.Wu Rongcheng Qu Jiuhui*, He Hong, Yu Yunbo,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ARB on CuO-Fe2O3, Chinese Scinece Bulletin 2003, 48(21)2311-2316

16.Jiantuan Ge, Jiuhui Qu*, Ultrasonic irradiation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azo dye on MnO2,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47 (2004) 133-140

17.Jiuhui Qu*, Huijuan Liu, Optimum conditions for Al13 polymer formation in PACl preparation by electrolysis process, Chemosphere 55 (2004) 51-56

18.Rongcheng Wu, Jiuhui Qu*, Hong He, Yunbo Yu,Removal of azo-dye Acid Red B (ARB) by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combustion using magnetic CuFe2O4 powder,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48 (2004) 49-56.

19.Jiantuan Ge, Jiuhui Qu*, New 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electroflotation process for the treatment of laundry wastewate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4,Vol 36/1 pp 33-39

20.Limei, Qu Jiuhui*, Peng Yongzhen, Steriliz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cells by the application of pulsed magnetic fiel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6(2) 348-352, 2004.

21.Aimin Wang, Jiuhui Qu*, Huijuan Liu, Jiantuan Ge, Degradation of azo dye Acid Red 14 in aqueous solution by electrokinetic and electrooxidation process, Chemosphere 55 (2004) 1189-1196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曲久辉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十分重视自身传播科学的职责,他认为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为此需要加强环境科普教育,增强民众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和环保意识 。

指导学生

截止到2016年,曲久辉已经培养出博士生60多名、博士后10多名,硕士生10多名,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11年指导博士生赵赫的毕业论文《混凝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形态匹配机制研究》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曲久辉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时间

题目

作者

学校

类型

2016

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对水环境中锰的氧化过程与机制

梁金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6

二氧化锰与水中柠檬酸铜络合物反应机理研究

Jefferson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6

新型氧还原电极制备及其催化净水性能与机制研究

孙猛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6

AuPd电极材料制备及三维电催化氧化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覃英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

硕士

2016

创新型企业创新成长能力研究

曾凡付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5

特征官能团修饰的硅基介孔材料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类物质的吸附性能研究

张紫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5

凝聚--吸附去除饮用水中典型有害阴离子的应用研究

何赞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5

絮体与超滤膜协同作用下的净水效能与机制

马百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5

高性能石墨烯电极材料制备及吸附/分离/转化水中重金属的作用机制

吉庆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4

强化H2O2降解水中Cu(CN)32-的机制与方法

陈发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4

典型纳污河流及污水处理工艺中取代多环芳烃的来源与转化

乔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4

高锰酸钾、活性氯氧化微污染物的动力学研究

宋德安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3

硫自养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去除硝酸盐运行性能及分子生态学研究

张丽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后

2013

强化电化学氧化降解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兰华春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3

氯/氯胺消毒过程中典型有机副产物生成与控制的研究

田川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

2013

氨基功能化硅基介孔材料对水中EDTA铜络合物、草甘膦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武利园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后

2012

吸附/共沉淀去除水中磷酸盐的研究

吕建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后

2012

铝氟形态相互作用与混凝/吸附除氟机制研究

巩文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2

预氧强化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能与机理

马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2

电/光电催化降解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前驱体的研究

李昂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2

铁锰复合氧化物去除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

杨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硕士

2011

智能化水质污染诊断预警设备研发

赵焱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后

2011

吸附凝聚除砷的中试与工程应用研究

吴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1

铁锰复合氧化物表面砷解吸及锑吸附行为研究

徐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1

赋磁硅气凝胶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武骁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硕士

2010

京津地区再生水利用的安全风险研究:氯消毒副产物及其前驱物调查研究

张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后

2010

两种材料去除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

康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硕士

2010

改性TiO2及BiVO4半导体的光催化和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周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0

海河北系京津段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分配及来源

齐维晓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10

高级氧化技术及其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夏鹏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硕士

2009

永定新河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源解析

任慧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后

2009

电化学氢-硫自养反硝化工艺研究

万东锦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9

基于碳电极的电/光电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侯一宁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9

吸附/凝聚除砷、除氟新工艺及应用研究

王洪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9

含氯胺水输配过程中管材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付军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9

包覆型除砷吸附剂制备及其净水性能研究

常方方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9

强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光电组合方法研究

肖书虎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9

混凝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形态匹配机制研究

赵赫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8

中水氯消毒副产物与溶解性有机物特性的关系

张华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8

腐殖质形态转化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

李静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8

硅气凝胶材料制备、表征及对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研究

沙炜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硕士

2008

氮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代瑞华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8

锰催化臭氧氧化水中两种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肖华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8

活性氯强化混凝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控制研究

吉庆华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硕士

2007

水环境恢复原理及在二松流域的应用研究

曹相生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后

2007

新型复合吸附剂研制及其净水效能和机理研究

张高生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7

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能研究

肖本益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后

2007

管材对输配水氯化消毒过程水质变化的影响

李波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7

新型生物类脂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净水性能研究

茹加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6

富含Al与活性氯絮凝剂的电解制备及性能研究

胡承志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6

微波无极灯为光源的微波辅助TiO光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研究

张西旺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6

再生水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刘红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6

强化内电解处理水中酸性橙II染料的研究

刘海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6

Al<,13>的亚稳平衡形成机理及其静电簇混凝效应研究

叶长青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6

电化学—化学催化还原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王颖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6

β-PbO2电极改性及其光电催化降解酸性橙II的研究

李国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

2006

高碱度微污染水体强化混凝及系统优化研究

晏明全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5

酸性红B在电极/水界面的氧化还原及强化降解过程研究

王爱民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5

官厅水库微囊藻毒素分析及电化学降解

史红星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5

杀灭和降解水中藻细胞与藻毒素的电磁效应

梁文艳

北京林业大学

博士

2005

硅胶为载体的类脂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对有机物的吸附特性

霍金仙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5

脉冲变频磁场及超声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

葛建团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4

高比表面磁性吸附/催化材料及其净水效能和机制

武荣成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4

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李海燕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3

变频式直流脉冲电磁水处理的研究

李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博士

2003

光电协同降解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效能与机制研究

宋强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3

高Al<,13>含量聚合氯化铝的电化学制备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刘会娟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3

声化学降解偶氮染料酸性红B(ARB)的研究

葛建团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3

电化学集成自养反硝化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王海燕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3

复合金属氧化物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阎建中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3

电解制备的聚合铝的形态结构与絮凝特性的研究

胡承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硕士

2002

多功能高铁酸盐的除藻效能与机制研究

苑宝玲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2

电化学方法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王爱民

吉林大学

硕士

2001

油田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环境信息系统

郭书海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1

电化学-生物集成反硝化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刘锁祥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2001

生物反硝化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姜巍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硕士

2000

高效絮凝拦截沉降集成系统工艺研究

吕春生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硕士

1999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高效混凝动态模拟试验研究

李大鹏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1998

高效聚合絮凝剂-聚合氯化铝的电化学合成

路光杰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博士

多功能高铁去除饮用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效能与机理

林谡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硕士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2009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2009年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个人)

2014年

国际水协(IWA)杰出会士

2018年11月27日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2月7日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曲久辉人物评价

曲久辉在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机制、水质风险控制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多项原理和技术突破 。(《科学中国人》 评)

曲久辉补充介绍

  曲久辉,1957年10月出生。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深入开展水污染控制和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和实现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系统结合,在饮用水水质的风险控制、除砷除氟、水处理电化学等方面取得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分别获得全球和东亚地区IWA(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当选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曲久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