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名人傅骥介绍
傅骥 (1918~1939),原名傅骥元,满族,吉林省扶余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出生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在扶余县满蒙两级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学。他聪明勤奋,学习成绩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名。“九·一八”事变后,傅骥流亡到北平,进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高二班学习。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举行盛大的抗日救亡游行,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傅骥投身革命洪流,成为运动的骨干。
傅骥人物生平
傅骥(1918—1939),满族,原名傅骥元,吉林省扶余县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九支队政委。
傅骥的父亲傅仲霖,20世纪30年代初曾任吉林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吉林大学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任国立北平东北中山中学教务主任。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傅骥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傅骥在家乡吉林省扶余县读完满蒙两级小学,继而到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学读书。“九一八”事变以后,傅骥流亡到北平,进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高二班学习。该校有30多个班级,2000多名师生员工,绝大部分是东北爱国知识青年,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傅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成为运动中的骨干。同年的“一二·一六”运动前夕,学校中的革命骨干、积极分子分头发动同学酝酿成立学生会,参加北平的学生游行示威。大家推选傅骥为学生会主席。12月16日清晨,全校学生分八路纵队,冲破了北平军警的阻拦,走上街头,会同北平市3万多名市民、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抗议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日本,反而迎合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着手组建“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二·九”和“一二·一六”运动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各阶层人民也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傅骥参加了由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返回北平后,从事发展“民先”活动。
1936年2月初,民先成立大会在燕京大学召开,傅骥和妻子王哲一起参加了成立大会。1936年暑期,傅骥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物理系。入校后担任北平民先第一区队队长,负责北平的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大学、平大女子文理学院以及崇实、崇慈、一中、五中、东北中山中学的民先工作。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发展民先组织,培养训练骨干。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他多次组织同学下乡宣传抗日,慰问抗日将士和伤病员。一次在市郊宣传,傅骥被警察逮捕,校长曹清华出面交涉才得以释放。
傅骥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伪北平当局把抗日进步人士的档案交给日本人,情况非常危急,傅骥接到中共党组织的紧急通知,与妻子王哲化装后离开北平,经天津到烟台,又辗转来到济南。几天后,中共党组织安排他到韩复榘部政训处与齐燕铭、刘震等一起做统战工作。济南沦陷后,傅骥离开济南到徂徕山区,找到了中共山东省委。1938年,组织先分配他到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工作,6月又调他到第三支队政治部任科长,分工宣传工作。傅骥多才多艺,能编能演能唱能画,走到哪里就把抗日宣传到哪里,深受战士和老乡的喜爱。
1938年12月,中共党组织调傅骥回到中共山东分局驻地沂水县王庄工作,后又派他到诸城、安丘、高密三角地带争取爱国进步人士王林肯合作抗日。王林肯原是老同盟会会员,抗战前曾任县长,颇具爱国心。他组织了500余人的武装队伍,国民党顽固派也在拉拢他。正当他举棋不定之时,傅骥赶赴王林肯处做说服动员工作。王林肯很快和傅骥成为好朋友,欣然接受了傅骥的建议,并将其武装队伍整编为八路军第九支队,王林肯任司令员,傅骥任政委。傅骥发挥自己政治工作与组织工作的特长,较系统地向指战员讲解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抗战形势、抗日游击队的性质与任务、红军的传统与纪律等等,结合培养骨干,发展共产党员,开展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部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他还组织民运工作队,深入乡村向群众宣传抗日游击队与抗战的关系,动员老百姓支持部队。第九支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很快由500余人发展到700余人。
1939年3月,山东纵队开始第一期整军,第九支队与八支队、二支队合编成新的一支队。傅骥奉调回到山东纵队指挥部联络部,在部长姚仲明领导下工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的统战政策,团结友军共同抗日,山东纵队领导黎玉、姚仲明派傅骥等到驻鲁的国民党五十七军中开展工作。他们与五十七军中的一些中下级军官进行接触,转达了中共山东纵队团结友军共同抵抗日军的诚意。
1939年3月,傅骥被中共党组织派往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校党总支书记。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开始猖狂反共,逮捕、扣押、杀害党政军工作人员。为开展反顽斗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组织了以党校副校长陈明为团长的工作团,傅骥带领部分工作团成员深入到沂水西部三、四区,协助地方恢复被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的中共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和扩大民主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939 年6 月,日军纠集2 万余人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扫荡”。日军以沂水县东里店为中心,分进合击,并于7 日出动飞机轰炸东里店镇。驻东里店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只带少数警卫部队仓皇逃向临朐山区,其基层军政人员也大部躲进大山中。中共山东分局为便于活动,有组织地自王庄撤出,转移到沂水县二区,原驻沂水县夏蔚镇的分局党校,随分局机关转移到二区胡同峪村一带。因为分局机关队伍过于庞大,行动迟滞,分局便将党校等单位分离出来,要他们单独坚持反“扫荡”斗争。傅骥和分局党校副校长陈明、教务主任潘维周,共同挑起带领教职工和学生在极艰苦条件下生存、战斗的重任。
此次“大扫荡”过去以后,中共山东分局作出部署,在根据地整顿中共党组织、群众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傅骥作为工作团的指导员,与刘增浩、杨琳等带领分局党校学员到沂水二、三区工作。三区斗争环境复杂,共产党的基础相对薄弱,工作团重点对三区开展工作;他们对经过“扫荡”的群众组织进行了整顿,审查各组织负责人的政治表现,在此基础上,着手筹备建立区、乡两级抗日民主政权。傅骥向各界群众、积极分子宣传,让他们推选自己的代表作为选举区、乡政府的组成人员。他还耐心做非党左派分子、拥护抗战的中间人士的工作,争取地方绅士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真正贯彻党的“三三制”政策。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三区抗日民主乡政府、区政府顺利诞生。傅骥和工作团成员又主持召开了共产党员代表会,选举了中共三区区委,从而使沂水三区抗日工作得以巩固与发展。二区与三区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9 年8 月,完成工作团的任务以后,傅骥和刘干等3 名同志返回山东分局驻地, 途经沂水县沙地村时被依仗土顽武装沂蒙大队的反动地主陈子俊父子拘捕,后秘密杀害于挑担岗子山麓,年仅21 岁。
傅骥牺牲后,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当地群众把他就地安葬,1945 年中共沂中县委、县政府将烈士遗骸迁葬于王庄革命烈士陵园。
傅骥革命经历
父亲傅仲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30年代初,任吉林高师校长、吉林大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任国立北平东北中山中学教务主任。他经常教育傅骥,“将来收复东北就靠这青年一代了”。
受父亲影响,“一二·九”运动后,傅骥参加了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完成抗日救国宣传任务后返回北平。1936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在燕京大学成立,傅骥任区队长,并介绍其夫人王哲参加了“民先”组织。1936年暑假,他考入了北平中法大学物理系,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以“民先”第一区队队长的身份,负责燕京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大学、平大女子文理学院和崇实、崇慈、一中、五中、东北中山中学的“民先”工作。他组织同学下乡宣传抗日救国,慰劳抗日将士。领导并参加在北平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后,傅骥辗转天津、烟台、潍县到济南,与中共山东省委接上关系,被分配到韩复榘三军政训处,同齐燕铭、刘震等一起做统战工作。济南沦陷后,傅骥由莱芜转到徂徕山区,在冶庄、口镇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傅骥同爱人王哲一起被派往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工作。同年6月,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任科长,分管宣传工作。他能编、能演、能唱、能画,多才多艺,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深受战士和抗日群众的欢迎。后担任三支队八团政委兼二、九(淄川二区、长山九区)中心区委副书记。1938年12月,党组织派他到诸城、安丘、高密的三角地带,帮助爱国人士王林肯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九支队。在傅骥夫妇及李奇等人的帮助下,1939年1月上旬,将王林肯组建的武装队伍(500余人)改编成第九支队,王林肯任司令员,傅骥任政治委员。九支队成立后,部队很快发展到700余人。同年3月,傅骥调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后留校任校党总支书记。同年夏天,日本侵略军进行“扫荡”,山东分局党校组成工作团,校长陈明任团长,傅骥任副团长,深入到沂水县三、四区,协助地方恢复党组织。傅骥带领学员到沂水县三区,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取得显著成绩。
傅骥人物事迹
傅骥在家乡吉林省扶余县满蒙两级小学读完了小学,接着考入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学。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本家一位哥的帮助下,他开始阅读鲁讯、巴金等人的著作,并参加一些反日、反军阀的宣传演出活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山河破碎,傅骥流亡到北平,进入国立东北中学高二班学习。该校有30多个班级,两千多名师生员工,绝大部分是东北爱国知识青年,他们怀着一颗打回老家去的爱国之心,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傅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成为运动中的骨干。一二一六前夕,学校中的革命骨干、积极分子分头发动同学酝酿成立学生会,参加北平的学生游行示威。大家推选傅骥为学生会主席。12月16日清晨,全校学生分八路纵队手挽手,高呼口号,从学校正门冲了出去。他们冲破了反动军警的阻拦,迅速走上北平街头会同北平市3万多名市民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抗议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日本、反而迎合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而着手组建“冀察政务委员会”在中山中学游行的队伍中,有位带头高呼“打倒大汉奸振赢”口号的青年学生,正是大汉奸萧振赢的侄子萧朝舞,是中山中学高预五班的学生。他之所以大义灭亲走上革命道路,正是傅骥引导教育的结果。傅骥听说萧振赢的侄子在高预班学习,就利用同学同乡的关系去接触他、认识他,进而晓以革命道理,终于感化了他,使他加入了革命行列。萧振赢和日本特务秘密谈判的重要情报,就是他向地下党组织提供的。后来,萧朝舞毅然奔赴延安,壮烈牺牲在晋冀抗战的战场上。“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各阶层人民也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地的新高潮。傅骥参加了由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返回北平后,从事发展“民先”活动。1936年2月初,“民先”成立大会在燕京大学召开,傅骥和妻子王哲一起参加了成立大学。同年暑期,傅骥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物理系。入校后即担任北平“民先”第一区队队长,负责北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大学、平大女子文理学院以及崇实、崇慈、一中、五中、东北中山中学的“民先”工作。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发展“民先”组织,培养训练骨干积极分子,传递进步书刊和马列主义小册子。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他多次组织同学下乡宣传抗日,慰问抗日将士和伤病员。有一次在市郊宣传,被反动警察逮捕,校长曹清华出面交涉才被放回来。
傅骥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以后,伪北平当局把抗日进步人士的档案交给了日本人。情况非常危急,傅骥接到组织的紧急通知,要他迅速离开北平。他和妻子王哲化装后离开北平,经天津到烟台,辗转到济南。几天后,组织安排他到韩复榘部政训处与齐燕铭、刘震等一起做统战工作。济南沦陷后,傅骥离开济南到徂徕山区,找到了中共山东省委。1938年,组织先分配他到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工作,6月又调他到第三支队政治部任科长,分工宣传工作。傅骥多才多艺,能编能演能唱能画,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深受战士和老乡的喜爱。傅骥任三支队八团政委时,驻在离张店十几公里的王固村,正是由于群众基础好,情况及时准确,所以才使张店的日军和汉奸武装外出抢掠时常常空手而归。
1938年12月,组织上调傅骥到中共山东分局工作,后又派到诸城、安丘、高密三角地带争取爱国进步人士王林肯合作抗日。王林肯原是老同盟会员,抗战前曾任过县长,有爱国心。他组织了500余人的武装队伍,国民党顽固派拉拢他。正当他举棋不定时,傅骥赶赴王林肯处做说服动员工作。王林肯很快和傅骥成了好朋友,欣然接受了傅骥的建议,并将其武装队伍整编为八路军第九支队,王林肯任司令员,傅骥任政委。队伍也迅速发展到700余人。针对部队成分复杂,素质差的问题,傅骥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开设政治课,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培养骨干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开展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1939年3月,傅骥被组织派往山东分局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校党总支书记。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开始猖狂反共,逮捕、扣押、杀害我党政军工作人员。为开展反顽斗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组织了以党校校长陈明为团长的工作团,由傅骥带领部分党校党员,深入到沂水西部三、四区,协助地方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和扩大民主政权,经过一段艰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8月,傅骥回山东分局向分局做了工作汇报。几天后,傅骥和刘干等三名同志在返回工作地点,途经沙地村被反动地主武装杀害。年仅22岁。傅骥牺牲后,当地政府和群众把他就地掩埋。1945年,迁葬于王庄革命烈士陵园。
傅骥补充介绍
傅骥,原名傅骥元,1918年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一个进步的满族知识分子家庭。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由伯母养育。伯母是位知书达理、性格刚毅的满族妇女,对傅骥十分疼爱。傅骥的父亲傅仲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30年代初任吉林高师校长、吉林大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任国立北平东北中山中学教务主任。他一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坚决抗日。对学生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日宣传,一二九运动期间,曾多次营救和掩护进步青年学生,被反动当局加上庇护共产党的罪名。他经常教育傅骥要爱国、爱民。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傅骥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傅骥在家乡吉林省扶余县满蒙两级小学读完了小学,接着考入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学。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本家一位哥的帮助下,他开始阅读鲁讯、巴金等人的著作,并参加一些反日、反军阀的宣传演出活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山河破碎,傅骥-到北平,进入国立东北中学高二班学习。该校有30多个班级,两千多名师生员工,绝大部分是东北爱国知识青年,他们怀着一颗打回老家去的爱国之心,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傅骥积极参加爱国-,并成为运动中的骨干。一二一六前夕,学校中的革命骨干、积极分子分头发动同学酝酿成立学生会,参加北平的学生--。大家推选傅骥为学生会主席。12月16日清晨,全校学生分八路纵队手挽手,高呼口号,从学校正门冲了出去。他们冲破了反动-的阻拦,迅速走上北平街头会同北平市3万多名市民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活动, 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日本、反而迎合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而著手组建“冀察政务委员会”在中山中学-的队伍中,有位带头高呼“打倒大汉奸振赢”口号的青年学生,正是大汉奸萧振赢的佷子萧朝舞,是中山中学高预五班的学生。他之所以大义灭亲走上革命道路,正是傅骥引导教育的结果。傅骥听说萧振赢的佷子在高预班学习,就利用同学同乡的关系去接触他、认识他,进而晓以革命道理,终于感化了他,使他加入了革命行列。萧振赢和日本特务秘密谈判的重要情报,就是他向地下党组织提供的。后来,萧朝舞毅然奔赴延安,壮烈牺牲在晋冀抗战的战场上。“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平学生的-,各阶层人民也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地的新高潮。傅骥参加了由北平 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返回北平后,从事发展“民先”活动。1936年2月初,“民先”成立大会在燕京大学召开,傅骥和妻子王哲一起参加了成立大学。同年暑期,傅骥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物理系。入校后即担任北平“民先”第一区队队长,负责北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大学、平大女子文理学院以及崇实、崇慈、一中、五中、东北中山中学的“民先”工作。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发展“民先”组织,培养训练骨干积极分子,传递进步书刊和马列主义小册子。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他多次组织同学下乡宣传抗日,慰问抗日将士和伤病员。有一次在市郊宣传,被反动 逮捕,校长曹清华出面交涉才被放回来。
傅骥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以后,伪北平当局把抗日进步人士的档案交给了日本人。情况非常危急,傅骥接到组织的紧急通知,要他迅速离开北平。他和妻子王哲化装后离开北平,经天津到烟台,辗转到济南。几天后,组织安排他到韩复部政训处与齐燕铭、刘震等一起做-工作。济南沦陷后,傅骥离开济南到徂徕山区,找到了中共山东省委。1938年,组织先分配他到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工作,6月又调他到第三支队政治部任科长,分工宣传工作。傅骥多才多艺,能编能演能唱能画,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深受战士和老乡的喜爱。傅骥任三支队八团政委时,驻在离张店十几公里的王固村,正是由于群众基础好,情况及时准确,所以才使张店的日军和汉奸武装外出抢掠时常常空手而归。
1938年12月,组织上调傅骥到中共山东分局工作,后又派到诸城、安丘、高密三角地带争取爱国进步人士王林肯合作抗日。王林肯原是老同盟会员,抗战前曾任过县长,有爱国心。他组织了500余人的武装队伍,国民党顽固派拉拢他。正当他举棋不定时,傅骥赶赴王林肯处做说服动员工作。王林肯很快和傅骥成了好朋友,欣然接受了傅骥的建议,并将其武装队伍整编为八路军第九支队,王林肯任司令员,傅骥任政委。队伍也迅速发展到700余人。针对部队成分复杂,素质差的问题,傅骥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开设政治课,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培养骨干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开展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1939年3月,傅骥被组织派往山东分局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校党总支书记。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开始猖狂-,逮捕、扣押、杀害我党政军工作人员。为开展反顽斗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组织了以党校校长陈明为团长的工作团,由傅骥带领部分党校党员,深入到沂水西部三、四区,协助地方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和扩大民主政权,经过一段艰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8月,傅骥回山东分局向分局做了工作汇报。几天后,傅骥和刘干等三名同志在返回工作地点,途经沙地村被反动地主武装杀害。年仅22岁。傅骥牺牲后,当地政府和群众把他就地掩埋。1945年,迁葬于王庄革命烈士陵园。
“傅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